朱秋麗
摘 ?要:數學是小學階段學校教育工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不僅是積累文化知識與生活常識的過程,更是鍛煉理性邏輯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教師必須肩負起教好數學以及引導學生學好數學的重任。但在現實情況中,很多教師卻被諸多客觀存在的現實因素掣肘而導致教學工作難以深入推進且收效甚微。那么,教師應當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去解決這一問題,讓教學更加優質呢?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并根據個人教學經驗以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方法
眾所周知,數學具有知識點聯系緊密,且邏輯嚴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要依靠感性、直觀的認知習慣與認知方法完成對事物的認識過程,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對學生而言并非易事。鑒于此,教師必須調整教學策略,轉變教學方法,變抽象為具體,便于學生學習。在課堂上,通過開展趣味教學活動、創設教學情境并使用信息技術,去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解題能力,同時開展科普教育,以此為數學課堂增光添彩,為教學工作賦予生命力。
一、趣味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基礎動力來源,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數學課堂中,部分教師卻并未認識到學生興趣的重要性以及學生學習興趣能夠為教學工作帶來的積極影響,一味地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升教學效果的作用。但從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上看,這種教學模式之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勢必會逐漸暴露,掩蓋其優勢,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主動性造成難以逆轉的消極影響。鑒于此,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始終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教學工作的第一位。
例如,教師在執教《組合圖形的面積》一課的相關內容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使用硬卡紙、剪刀等工具制作一套傳統益智玩具“七巧板”。在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曾經學過的幾何圖形的性質。在制作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自己動手拼組合圖形,七巧板在學生的手中變成了更加生動的圖形。如此一來,學生便能夠直觀地看到組合圖形的組成部分,進而形成“化整為零”的數學思想,并結合曾經學過的幾何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算出組合圖形的面積。
二、創設教學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并經常應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鑒于此,教師想要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就需要利用好數學學科的生活性特征。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或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情境,并通過合理的手段將學生引進其中,從而使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思考問題,并在現實生活與數學課堂之間建起一座橋梁,逐漸形成以現實生活為切入點的思考與探索方法,掌握從現實生活出發的學習方法。
例如,教師在執教《不含括號的四則運算》一課的相關內容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周末,學生結伴去游樂園玩,要求學生在固定的預算下,合理地選擇項目。為了讓情境更有代入感,教師可以采取組織學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去完成情境的創設。在情境中,學生進行大量運算,便可以逐漸認識“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法則。不僅如此,隨著教學工作的推進,學生還能夠熟練使用一系列與價格相關的數量關系。同時,在這種情境下,學生也可以產生初步的金錢觀念,讓學生知道節約用錢,合理用錢,起到一定的德育效果。
三、借助信息技術,開展科普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在各個科學領域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由于信息時代全面來臨,信息技術已經高度普及,使得教學領域也能夠享受到信息技術帶來的時代紅利,也有諸多優秀教師通過自身的實踐與理論研究證明了信息技術與教學工作相結合的可行性。在當今時代下,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急劇增長,且能夠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僅僅依靠教師言傳身教,教材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為學生進行科普教育,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獲取更多信息。
例如,教師在執教《圓的面積》一課的相關內容時,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展示圓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此后,給學生出示練習題,讓學生在課堂上鞏固所學知識。接下來,教師打開“中國數字科技館”網站,帶領學生了解“化圓為方”的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讓學生在瀏覽網站的過程中,初步了解“數形結合”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針對數學問題進行數學建模并求得問題的答案。
綜上所述,教師想要更好地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工作,首先,需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讓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完成學習任務;其次,需要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最后,需要為學生開展科普教育,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收獲更多。
參考文獻:
[1]金松玉.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J].現代交際,2018(24):158-159.
[2]黃金存.如何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西部素質教育,2018,4(2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