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萍



[摘要] 目的 探究風險管理對提高介入護理管理質量的效果。方法 于2018年9月—2019年10月共選取該科室96例介入手術治療患者及臨床護士23名進行該次研究,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對比組48例為2018年9月—2019年3月,研究組48例為2019年4—10月,對比組進行常規護理管理,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管理的同時進行風險管理,分析兩組的護理質量、院內感染發生率、護理缺陷率、護理投訴率。結果 研究組的各項護理質量評分均大于對比組,院內感染發生率小于對比組,護理缺陷率與護理投訴率也小于對比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介入護理管理中融入風險管理內容能夠較好地提高各項護理質量,降低院內感染、護理缺陷以及護理投訴的發生,對患者的順利康復有顯著的促進效果。
[關鍵詞] 風險管理;介入護理;護理管理;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20)08(b)-012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terventional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18 to October 2019, a total of 96 patients and 23 clinical nurses undergoing interventional surgery in the undergraduate room were selected for this study.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and 48 cases in the comparison group were in September 2018 to March 2019, 48 case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from April to October 2019. The comparison group performed routine nursing management. The study group performed risk management in addition to routine care management, and analyzed the quality of care and in-hospital care infection incidence, nursing defect rate, nursing complaint rate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various nursing quality score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mparison group,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mparison group, and the nursing defect rate and nursing complaint rate were also lower than the comparis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integr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content in interventional nursing management can bett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arious nursing care,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nursing defects and nursing complaints, and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mooth recovery of patients.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al nursing; Nursing management; Nursing quality
介入治療是近些年隨著放射學的快速發展而興起的一種融合影像技術的微創手術治療,在影像輔助下,利用導管、穿刺針以及一些其他的介入器材,通過人體的自然管道將醫療器械導入病變部位進行病癥治療,在實際臨床中具有微創的優點,在臨床多種病癥中可進行治療,其中比較常見的有腫瘤化療,血管腫瘤、狹窄、阻塞,輸卵管阻塞,晚期腫瘤等,具體病癥種類復雜,其主要優勢在于對血管性以及實體腫瘤進行微創治療[1]。在微創治療過程中可以較好地對患者的病癥進行治療,但由于其在臨床中的運用還比較有限,因此在臨床中護理管理內容相對還不完善,具體的風險護理也不夠規范,這在臨床中對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有較大的影響,因此介入護理管理質量提升勢在必行,其中風險管理是護理質量管理的重要內容[2]。為此該院在2019年3月進行介入護理管理改善,將風險管理內容融入其中,在4月開始運用與臨床。現就該院2018年9月—2019年10月收治的介入手術治療患者96例以及臨床護士23名,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兩組,研究風險管理在介入護理管理中的運用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科室收治的介入手術治療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分為研究組(2019年4—10月)和對比組(2018年9月—2019年3月)。研究組48例,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齡在42~79歲,平均年齡(55.7±4.3)歲。對比組48例,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齡在45~78歲,平均年齡(56.2±4.5)歲。護理人員共23名,年齡19~42歲,平均(28.1±4.6)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院方倫理委員會同意開展此次研究,研究有意義。該院介入治療導管類別齊全,介入治療設備有:有創壓力監護儀、腦血管造影儀器、冠狀動脈造影,造影機為飛利浦數字血管造影機。
納入標準:未合并重要臟器疾病的患者;家屬對研究相關內容了解并簽署同意書的患者[3]。
排除標準:有介入手術治療禁忌證的患者;臨床病歷資料不完整的患者;中途放棄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對比組采用常規護理管理,對醫療器械以及護理人員進行常規的管理,盡量滿足臨床護理需求,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管理基礎上融入風險管理內容,主要方式為:①介入治療風險識別:在患者入院最終確定采用介入手術治療后,護理人員及時對患者進行風險識別,比如常見的病情突然加重、誤吸、窒息、介入治療管道阻塞或者脫落、墜床、下肢靜脈血栓、血栓等風險事件,對風險事件在臨床中發生率進行評估,及時改善臨床護理方式[4];②介入治療護理風險識別:護理人員詳細了解患者的病癥狀況,對臨床中可能會發生的風險事件及時制定護理方案,在進行介入手術治療前,核對患者的資料,準備手術治療,完善風險護理方案,確保術前患者家屬簽署同意書,護士長以及手術醫生簽署相關的手術文件,同時明確告知家屬患者在術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臨床中應對風險的方式,與此同時穩定患者的心理,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使患者能夠較好地進行病癥治療[5];③風險管理:增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提升護理人員預防風險事件、應對風險事件的能力,在臨床中能夠制定可實施的風險防護方案,對各種風險事件的預防措施熟練掌握,預防風險事件的發生;對具體的風險事件防護進行規范化管理,制定相應的護理流程;規范管理工作交接,必須完善相應的護理內容并且簽名,詳細記錄護理狀況,在交接過程中對患者的狀況予以說明,避免交接不完整或者交接過程中遺漏護理事項[6]。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的護理質量評分、院內感染發生率、護理缺陷率、護理投訴率,護理質量評分主要評估基礎護理、病房管理、消毒隔離3項,每項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護理質量越高;院內感染發生率、護理缺陷率、護理投訴率以臨床護理記錄數據為準[7]。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數據統計分析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質量評分
研究組的基礎護理評分為(93.6±5.7)分,對比組為(85.2±6.2)分;研究組的病房管理評分為(95.7±4.9)分,對比組為(83.6±6.7)分;研究組的消毒隔離評分為(96.2±3.7)分,對比組為(85.4±5.8)分,研究組3項護理質量評分均大于對比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院內感染發生率、護理缺陷率及護理投訴率
研究組院內感染發生率為0.00%,對比組為10.42%,研究組的護理缺陷率為2.08%,對比組為14.58%,研究組的護理投訴率為0.00%,對比組為8.33%,研究組院內感染發生率、護理缺陷率、護理投訴率均小于對比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影像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介入治療在臨床中的運用也更加廣泛,其能夠較好地對多種病癥進行治療,且治療效果較好,創傷較小,但在治療過程中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風險,對臨床順利治療與治療效果產生影響,為保障介入治療的順利進展與治療效果方案,在實際臨床中需要進一步完善臨床護理,對治療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較好的防護,提升治療過程中的護理質量,在此過程中護理風險管理是首要內容。護理風險管理是指在醫院救治的過程中存在于整個護理過程中的不確定危險因素,直接或間接造成患者死亡、損害或者傷殘事件的不確定性或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在臨床中可具體分為護理事故、護理差錯、護理缺陷和護理意外,護理風險發生的主要原因有技術性原因、重復性原因、服務性原因和人文性原因4種,在實際臨床中為確保護理質量,往往需要進行護理風險管理,介入手術治療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治療方式,其臨床護理過程中易受護理風險因素影響[8-9],因此在臨床中需要增強護理風險管理,該文中就其護理風險管理效果進行探析。
該次研究結果為:在介入手術治療中進行常規護理管理的同時融入風險管理,能夠較好地減少院內感染、護理缺陷與護理投訴的發生,有效地提升臨床基礎護理、病房管理以及消毒隔離的護理質量,在實際臨床中的運用效果顯著,原因分析為:護理管理中融入風險管理對介入治療過程中存在的治療與護理風險均進行了識別,并制定了相應的護理方案進行預防,對風險內容進行全面的護理,采取措施預防風險事件的發生,可以有效地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降低院內感染、護理缺陷、護理投訴的發生,提升臨床護理質量,對介入手術治療過程中的相關護理內容進行綜合性分析,將相關的影響因素進行整合,去除不良因素對手術治療的影響。在國內學者的研究中,對頸動脈支架置入術患者采用了護理風險管理,結果顯示:53例患者,發生0例(0.00%)護理缺陷,發生3例(5.66%)護理糾紛,1例意外事件(1.58%),而常規的護理管理52例患者,發生2例(3.84%)護理缺陷,8例(15.38%)護理糾紛,3例(5.76%)意外事件,由此可見風險管理能夠較好地降低護理缺陷、護理糾紛和意外事件的發生,這與該文中的研究結果一致,護理風險管理在介入手術治療中,可以有效地降低不良因素對患者病癥治療的影響,對治療護理的內容進行整合,了解具體的影響因素,針對性予以護理干預和不良因素管理,規范具體的治療與護理流程,提升規范化操作質量[10-12]。由此可見風險管理在介入護理中有較好的運用效果,可以良好地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減少對患者臨床治療的影響,顯著的提升了臨床護理質量,在實際臨床中對介入治療有重要價值,應該廣泛運用。
綜上所述,介入護理管理中風險管理內容,可以有效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護理缺陷率、護理投訴率,提升基礎護理、病房管理和消毒隔離的質量,有效促進臨床治療的順利開展,在實際臨床中的運用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 ?陸雯靜,李海燕,盧菁,等.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外科護理管理中的多中心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6,30(6):673-675.
[2] ?徐花,鐘園園.普外科病房的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及效果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8):225-226.
[3] ?孫建琴.護理標識在老年骨折患者護理風險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6,33(4):758-760.
[4] ?王波,楊玲.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探討[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A2):236-237.
[5] ?李俊慧,程詩巍.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臨床誤診誤治,2016,14(b6):111-112.
[6] ?馬莉,高靜,張得蘭.護理風險管理在高壓氧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17,24(5):415-417.
[7] ?叢中笑.基于循環質控理念的護理風險管理降低剖宮產手術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 23(25):3257-3260.
[8] ?孫方玲.強化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內科護理中的臨床價值[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5):736-738.
[9] ?謝建芝.腫瘤介入治療中護理風險管理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8,25(S2):296.
[10] ?馮晶,柯小娥.護理風險管理在頸動脈狹窄支架置入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6,13(5):341-342.
[11] ?徐靜,周翔.護理風險管理中給藥差錯的影響因素[J].中國醫刊,2016,51(4):31-33.
[12] ?溫小曉.護理質量控制在介入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及不良事件發生率影響觀察[J].中國急救醫學,2018, 38(z1):364.
(收稿日期:20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