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笑
摘 要:創新創業教育不僅是促進學生就業,解決就業壓力的一種方式,更是讓學生在進入職場前創業能力、創新意識的蓄力。為了以學生個人的能力優勢和興趣作為持續優質創新創業的內發力。本文提出基于因材施教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通過多維能力評測系統,檢測學生的能力差異。不同的能力學生成組進行階段性教學,并對階段性教學過程進行差異化考核,以達到揚長避短的教學成效。
關鍵詞:因材施教;創新創業;多維能力測評系統;差異化課程考核
1、研究現狀
教育的目的是教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激發智力的發展,成為能獨立思考、自我管理和順應社會發展并為人類社會作出貢獻的個體[1]。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適合新時代發展的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新創業人格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2]。高職的創新創業的教育不僅是帶動學生創業,解決就業壓力。在某種程度上,承載的是學生創新和創業能力挖掘和學生依托自身情況,對個人職業方向的思考。而個人興趣和能力擅長是主要激發學生持續學習和進步、完成職業技能高效變現的內驅力。因此創新創業課程教育有必要結合學生的學成技能,尊重不同個體差異,進行差異化的引導和個性化能力發展。但目前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面臨如下問題:
當前高職創新創業教學方式方面,目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學是計劃統一、標準一致、班級授課的統一化教學模式[3]。缺少關注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沒有內在自主驅動力的學習,容易導致“下課即結束學習”,學校創新創業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其次,標準化的教學呼應的是考核標準一致,無法體現不同的學生個性差異。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課堂表現形式單一。導致無法真正引導學生從學校知識持續優質創造力的過程。
創新創業教育的相關研究方面,更多的關注學校創新創業資源的投入,內部學科環境、教學環境、人文環境、硬件環境建設對創新創業教學教育質量的影響[4]。外部政策對創新創業教育影響[5],從“產、學、研、政、行等方面提高創新創業教學過程質量 [6],以及創新創業的教育評價指標的構建[7][8]。而個性化創新創業教學方法和差異化的課程考核方案的研究非常少。
從高職學校的因材施教方面,目前因材施教的教育研究更多的是探究結合專業課的授課要求,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整個教學過程更多的是關注“避短”。如何依據學生不同基礎和學習能力,采用差別化的教法,最終達成的仍是統一的學成目標。缺少關注“揚長”。幾乎沒有針對商科學生開展因材施教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2、構建因材施教教學方案
本文探討將學生的測評能力為主要分類要素,分成不同的能力群體。分類施策,不同能力群體采用不同的教學引導和能力考核。最終實現以學生自身特點為杠桿,撬動持續高質量創新創業能力。主要實施方案如下
1)建立商科學生多維能力測評系統
從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能力和性格形態等維度構建測評系統。學生技能考評主要從所在商科專業課程得分平均值所得,分理論通識和專業技能兩方面成績。職業能力主要從邏輯能力、動手能力、創新意識三個維度形成測評題庫,根據測評得分判斷學生的能力優勢和發展方向。性格形態測試學生的性格特征,識別性格類型和障礙表現。
2)開發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
按專業技能基礎、能力特長、性格類型等維度的實際測評結果進行學生分類,可分成“技術型”、“創新型”、“領袖型”等類別。按類別合理分組,每組最好基本覆蓋多樣類別的學生。教學過程分階段進行,完成通識教學后,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游戲學習、項目學習等方式在小組中發揮各自專長,各司其職、精準強化、協同完成創新創業項目。同時給予角色互換的挑戰,不拘泥于原有專長區域,做到能力的深度發展,思維寬度的開拓。
3)構建差異化課程考核方案
因不同類別的學生在項目中擔任不同職位,為了有效的考評學生的學習成效,需要設立不同的維度的考核方案。同時考核的指標既要重點考核專項能力,又要兼顧通識知識。
3、實踐意義與總結
創新創業教育正是提倡多元化、個性化發展,向社會提供敢于創新、富有個性的多樣化人才。與之相適應教育模式是個性定制、分層設計、分組合作、差異性考核。因此,本文探索了從學生個體情況評測、教學實施過程、課程考核的全過程閉環的因材施教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模式。
1)為學校教育積累有參考價值的教學數據。
目前,教育過程形成的數據比較單一,缺少學生群體能力特征數據,本文的實施過程中,從多維度對學生做能力和性格測評收集初始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和算法的提取學生特征,可為其他教學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2)探索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改革
突破原有傳統的統一教學標準,統一考核指標的教學模式。面向每一個學生的需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因此,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的工業化教育向個性化、多樣化的智能化教育全面轉型。按不同學生特點,促進個性化學習和因材施教的落實。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問題,不墨守成規,對新領域的知識進行探索,提高對新技術、新事物、新知識有敏銳的洞察力。
3)打通不同的學生不同教學引導、課程考核方式的聯動性。
本文不從創新創業教育的某一角度獨立提出研究內容,而是貫穿整個教育教學每個環節的改進。系統化構成了“因材施教”教學模式的相對穩定的結構框架。使教學實施更有可行性和現實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麗,殷珊. 高校人才分流培養方案及因材施教的思考及策略——以建筑學專業為例[J]. 江蘇科技信息,2019,36(28):56-58.
[2] 馮艷飛,童曉玲. 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評價研究[J].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137-140.
[3] 劉邦奇. 智能技術支持的“因材施教”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以智慧課堂為例[J]. 中國電化教育,2020,(09):30-39.
[4] 柴若冰,任艷青,王曉謙. 基于OBE理論的高校創業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 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0,22(03):103-107.
[5] 韓穎. 金融發展對創新創業的影響研究[J]. 經濟研究導刊,2020,(19):172-175.
[6] 成希,李世勇. 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指標構建與權重分析[J]. 大學教育科學,2020,(01):99-106.
[7] 黃麗娟,李達浩,蔣昭群,黃饒裔. “三輪”聯動提升電子商務人才培養質量的模式及評價體系[J].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3):121-126.
[8] 夏紅,崔利宏. 基于改進TOPSIS法的大創項目評價體系實證研究——以X校法學專業為例[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3(01):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