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燕
【摘 要】工藝美術專業教育在國內高職教育中起步較晚,但在新時代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尤其在地方工藝美術傳承需求日益增長的當下,如何面向高職院校工藝美術專業優化人才培養質量已成為一大教育課題。高職院校具有生源相對集中的特點,在傳承地方工藝美術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也正因如此,高職院校工藝美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對于相關產業乃至整個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現以甘肅慶陽布藝為切入點,立足于地方工藝美術傳承中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的條件及作用,提出優化培養建議,以期為后續專業教育的建設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工藝美術;藝術傳承;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J50-0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2-0176-02
在國家日益重視文化產業發展的當下,工藝美術作為一種集地域特色與時代內涵于一體的藝術形式,獲得了絕佳的發展契機,也因此暴露了人才缺口不斷擴大的短板。高職教育機構承擔著應用型人才輸送的重要任務,近年來,緊跟國家發展趨勢,高職院校開始將工藝美術納入專業建設范圍,布藝藝術設計等課程也一度成為熱門選擇。傳統地方工藝美術作為國家重要文化遺產,要達到深度傳承的目標,還需從填補人才缺口的角度著手。通過拓寬高職院校工藝美術專業人才培養路徑,能夠有效滿足活態傳承要求,并在充分發掘地方文化要素的基礎上對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一、我國地方工藝美術的特點及傳承現狀
工藝美術是審美需求與實用需求相結合的產物,通常具有地域性、時代性特征,即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文化要素差異影響下,工藝美術可能呈現不一樣的形式。地方工藝美術指某一地域范圍內的工藝美術,一般表現為風格或品類相近,從其主要特點來看,一方面具有明顯的人文性,即工藝美術產物中融合了當地的民族情感或文化傾向,與人們的認知習慣乃至歷史積淀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具有明顯的生活性,即工藝美術產物是人們生活經驗的載體,承載著改善生活質量的追求,包括在審美傾向上也具有濃厚的實際生活氣息[1]。例如,慶陽香包刺繡是甘肅省慶陽市的漢族傳統手工藝。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后縫制成不同的造型,內芯填充上絲棉、香料,就做成一種小巧玲瓏、精致漂亮的刺繡品,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
目前,我國地方工藝美術失傳現象嚴重,主要體現在工藝技術缺乏傳承對象、工藝美術產物遭到破壞等方面,被完整保存的工藝美術作品也大多流傳范圍狹窄,難以發揮作為公共藝術產物的藝術價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相關專業人才匱乏,工藝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難以獲得大范圍認可,形成傳承困境;另一方面是地方工藝美術保護工作缺位,難以對破壞行為起到制約作用,傳承難度加劇。
二、地方工藝美術傳承中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的獨特條件
高職教育開設工藝美術專業的時間較短,但在地方工藝美術傳承視角下仍有著其獨特的優勢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具有理論與實踐融合的環境條件。高職教育主要側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對于實踐環節的重視程度要高于普通高校,有利于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施展個性化藝術創作,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2]。例如,在慶陽香包刺繡課程教學中,部分高職院校嘗試通過舉辦香包刺繡展覽活動、開辟生產鏈來為學生提供實踐空間,按照“絀絀”類、線盤類、立體刺繡類、平面刺繡類等類型分別進行講解,使得學生能夠活學活用,這樣才能夠讓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與應用性。因而,對于甘肅慶陽而言,獨特的地域工藝美術資源為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載體和條件,通過營造理論聯系實踐的環境條件,有助于推動人才更好地進行學習,從而便于其實現長遠進步;此外,通過理論聯系實踐,還能夠實現甘肅慶陽地方工藝美術的傳承及發展,這對于推動地方文化傳承、實現優秀人才培育、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其二,具有生源相對集中的人才條件。高職院校的生源大多集中在當地,對于地方文化氛圍及工藝美術傳承情況具有一定的了解基礎,在學習過程中更易掌握,在后續本地資源的開發中也具有一定的認知優勢[3]。還以慶陽香包刺繡為例,只有在了解地方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夠更妥善地利用具有地方特征的設計元素,因此應該回歸到傳統文化中去,對于慶陽香包刺繡的發展歷史、圖案寓意、樣式設計等多方面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分析,這樣不僅僅可以實現對于人才的有效培養,同時還可以促進地方工藝美術的傳承。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專門對甘肅慶陽高職院校學生進行了充分調查,發現無論是學生數量還是學生質量,本地的高職院校都具備相對集中的特點,這是推動高職院校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更是促進地方工藝美術傳承人才教育的重要力量,有助于促進地方工藝美術在新時期的傳承與發展。
三、基于地方工藝美術傳承的高職人才培養策略分析
(一)遵循行業標準要求,構建融合教學體系
工藝美術行業的發展關系著傳統藝術文化體系的延續,對于地方工藝美術而言,要保障其體系的完整性,還需充分遵循相關行業的標準要求,從嚴格治理的角度規避受損風險。因此,首先便需要深度參考行業人才標準,以優化人才職業素養與創造能力為教學宗旨,并在此基礎上完成融合教學體系的構建。所謂“融合”,既是地方工藝美術傳承與現代發展理念的融合,也是專業標準與個性發展之間的融合,院校需要同時兼顧職業能力建設與文化素養建設,致力于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打造[4]。一方面,可加強行業規范教育,在理論知識灌輸的基礎上以項目引進的形式組織實踐教學,要求學生參與到制作項目當中,如通過“一布一針一線加一珠”等材料,采用多變的手法,來設計與制作不同風格的香包,將不同的圖案成功運用到刺繡中,比如花卉樹木、蟲魚鳥獸等,都是較好的選擇,學生在熟悉流程的基礎上可以自由嘗試創意發揮。另一方面,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納入關于地方文化的講解,使學生產生文化認同感,自覺參與到地方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展中來,從而逐漸形成以人才為基石的地方工藝美術品牌。
(二)引入校企結合模式,夯實專業教育基礎
在常規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高職院校還可嘗試與企業建立起深度協作關系,進一步夯實工藝美術專業教育基礎。首先,院校可通過探尋地方關于香包刺繡藝術設計的相關品牌,如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與之建立起人才與崗位相互銜接的協作關系,由企業向院校提供相關的實習崗位,或派遣企業資深專業人才進入院校進行指導,完成人才培養工作后再由院校直接面向企業崗位輸送專業人才,同步解決行業人才缺口問題與人才培育短板問題。同時,高職院校也可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新創業,如通過創建香包刺繡設計工作室承接相關項目,在發展中逐漸形成地方品牌,在地方工藝美術傳承中以企業為單位發揮自身力量,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制作技術進行深度結合,滿足新時代下的傳承發展需求。總之,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來進行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有助于最大化地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這樣可以有效地強化教學效果,為人才培育創造良好的條件。
(三)創新過程指標體系,客觀評估綜合能力
為全面考核、評估人才培養質量,衡量學生在工藝美術行業的就業、創業前景,院校還可在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過程指標體系,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進行客觀評估,以便于讓學生更精準地將個人特長應用于地方工藝美術傳承中。一方面,可主動整合校方、企業方與市場方的力量,共同完善關于香包刺繡等能力評估的過程指標體系,基于地方工藝美術傳承要求,將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等要素納入評估體系當中,并建立起包含基礎理論、操作技能及創造水平等指標在內的評價標準。另一方面,可創設“以賽代評”模式,要求學生在設計制作競賽中全方位展示自己的理論水平、操作水平及創意水平,以直觀的工藝產出成果作為個人專業能力的載體,從而及時發現短板所在,以便及時加以填補。此外,在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要采取動態的教學評價方式,實現教學評價內容、評價方式的動態化發展,這有助于切實保證教學評價的效果。
(四)注入現代設計元素,突破受眾固化困境
傳統地方工藝美術之所以傳承困難,和其審美風格與當下傾向不符有著直接關系,因此高職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可考慮適當注入現代元素,要求學生將傳統工藝美術精神與現代藝術設計語言相融合,從而突破地方工藝美術受眾固化的困境[5]。例如,在設計制作課程中,教師可在傳統工藝美術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加入現代設計制作的教學,并充分利用現代設計制作手段,解決以往的技術問題。如針對當下香包刺繡企業自動化程度不高、人力成本過高等問題,可嘗試通過引入現代化自動設備及工藝,簡化部分設計需求不高的環節,在保留設計要素的前提下達到“針對性批量生產”的目的,最后引導學生嘗試以融合傳統與現代為目標完成設計制作,在保護地方文化根基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設計思維。總之,無論是地方工藝美術的傳承還是人才培養道路的開辟,都需要以與時俱進的發展眼光作為支撐,這也是傳統文化藝術弘揚發展以及高職教育深化建設的精髓所在。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地方工藝美術傳承需求下,高職工藝美術人才培養工作既獲得了良好的條件,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此,在實際的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應在充分利用地方環境條件的基礎上,切實立足于扶持行業發展、保護文化藝術傳承的目標,致力于培養兼具藝術創造能力與良好職業道德的優質人才,從而實現教育職能的最大化發揮。
參考文獻:
[1]張潔,鞠天洋.探究地方藝術類高職培養高技能公共藝術設計人才的基本路徑——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藝術設計專業方向教學設計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9,(17):118-119.
[2]朱潔皓.南通工藝美術資源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運用[J].藝術科技,2020,33(3):144-146.
[3]胡發強.蘇州傳統工藝美術在地方美術院校人才培養中的教育價值與應用途徑[J].中國輕工教育,2017,(5):93-96.
[4]王子婷,周汝豪,許興海.地方應用型高校工藝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18,17(3):32-34.
[5]孫佳鵬.藝術類高職傳統工藝人才培養問題與路徑探析[J].江蘇教育(職業教育版),2020,(1):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