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昊姝
【摘要】《中國影像方志》從民族身份與集體歸屬、歷史影像與現實表達、宏觀視野與微觀敘事、共性訴求與差異話語四個方面建構敘事框架,準確把握住了方志史料在文本形態的轉換過程中由符號到影像的文化書寫路徑,實現了歷史情感的當代表達,這為文化類型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全新的敘事思路。
【關鍵詞】中國影像方志;敘事策略;文化書寫;情感表達
“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邑者以志為鑒”,貫通古今,國史與方志一起被視為傳承中華文明、見證時代變遷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記錄載體和文獻資料。2017年5月28日,恰逢中國端午節,大型方志題材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在央視綜合頻道正式播出,片子緊扣“為時代而歌,為人民立傳”的核心主題,以現代影像手段和全新的視角重新揭開并深刻詮釋了塵封已久的地方志史與華夏民族、中華文明之間互融共生的內在關系。《中國影像方志》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準確把握歷史機遇,大膽創新,在題材選取、文本組織、結構框架、表現形式、修辭敘事、美學價值等諸多方面積極進行革新和探索,站在“從中華文明的角度解讀地方志、從地方志的角度彰顯中華文明”的高度詮釋方志獨特的深刻時代內涵、人文價值、社會價值、美學價值。
一、民族身份與集體歸屬
對于方志題材紀錄片而言,最為關注的核心點是民族性與民族主義的建構問題,這是由方志的地方性與時代性特征決定的。就民族性而言,它的重要構成要素無疑是民族身份,而民族身份的產生與形成又建立在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基礎上。在《中國影像方志》中,民族性的主要體現方式是通過展現地方特有的文物古跡、經典劇目、自然景觀、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能夠象征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進行身份構建。從內蒙古寧城的評劇、古生物化石群到中國最北端黑龍江漠河的“極寒之旅”“尋北之旅”,無論是河北平泉的“九龍蟠楊”“北客置酒”,還是山西平遙的“千年古城”“商以濟世”,抑或是浙江安吉的“杭宣古道”“竹花濟命”,盡管這些文化具備典型的地域特征,并且很容易讓人在情感上產生濃烈的愛鄉愛家的意識,然而對中華民族身份的高度認同實質上一直深植于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深處,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無關系。因此對民族身份的認同正是對國家文化、政治體制的認同,實際上這也是《中國影像方志》在敘事過程中隱藏的一條文化暗線,始終推動著文本敘事向前發展。
從情感表達的角度看,在《中國影像方志》中,對家國情懷的書寫始終圍繞著文化傳承的發展脈絡展開,對寧城古生物化石群的保護緊貼當代的生態環保理念,河北平泉“九龍蟠楊”的故事象征著平泉人與地的和諧相處所蘊含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而浙江安吉的“竹花落,竹米成”成就了安吉人自強不息與奮斗不止的安吉力量,山西平遙的市井街道上凝結著“人道酬誠,商道酬信”的精髓,這是游子不老的家園,更是民族精神的歌謠。
在方志題材紀錄片的文本敘事結構中,要完成民族身份的認同重點要從民族身份的構建著手。美國紀錄片大師比爾·尼科爾斯曾指出,“民族身份的構建過程包含了一種集體歸屬感(a sense of community)的形成”[1]。在這里,“集體歸屬”可以是共有的目標和情感寄托,而“‘集體歸屬感引發共同的利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以及超越契約約束關系的類似于家庭親屬般的一種更為親密的關系”[2],從而表明方志自身所具有的屬地文化和地方情感最終又要回歸到民族、國家的范疇之中。只有這樣“集體歸屬感”,才能與民族身份的構建與認同形成表達合力,從而為挖掘方志文獻資料的歷史價值與時代價值提供思路。另外,在對方志素材的篩選與整合過程中,對情感的書寫需要準確界定地方與國家、個人與集體的二元對立關系,同時還要在情感的表達過程中形成共同理想與相同追求的統一認識,由此方能將家國情懷的深刻內涵予以全面、完整和深入的闡釋。
需要格外指出的是,由于方志的地方性、廣泛性、資料性、時代性和連續性等特征,地方與民族之間的情感實際上在主體對象間仍然存在著差異。與此同時,在不同的時期,這種情感有時也會呈現出明顯的時代互轉現象,為了盡力避免情感異化在情感認知上給公眾造成困惑,只有形成共同的理想與信仰才能沖破情感差異的藩籬最終實現融合,在《中國影像方志》中,山西平遙的日升昌票號由于經營上因循守舊、思想保守最終關門謝客,曾經代表著中國金融業發展最高水平的錢莊如流星般劃過夜空,僅留下了一道轉瞬即逝的光影,令人為之遺憾,這何嘗不是對當時中國本土金融行業自我保守的惋惜與無奈。新時代,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轉型和經濟變革,日升昌與時俱進,依托自身特殊的歷史地位轉型為一家票號博物館,于巷道中成為旅游觀光的一道景點,實現了旅游與文化的結合,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盡管之前的日升昌早已成為歷史的符號和象征,現在的日升昌也在新時代重新實現了身份的轉型,然而過往的輝煌猶如一縷煙云終究消失在了歷史的洪流之中,諸如此類故事在《中國影像方志》中還有很多,也都得到了形象、完整、鮮明的詮釋與體現。
二、歷史影像與現實表達
以現代手法對歷史影像的再書寫依然需要遵循紀錄片在文本組織框架內非虛構敘事的基本原則。從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納努克》《摩阿拿》到格里爾遜對紀錄片的“事實的創造性處理”概念的提出,以事實為基礎的紀錄片創作無論是在文獻資料的篩選與加工還是在表現手法的藝術性處理以及審美等方面都完美演繹了“創造性處理”的“完整電影”的神話[3]。受其影響,雖然方志題材的紀錄片大多是以塵封已久的文獻資料來呈現歷史的縱深感和文化的深厚感,但是在當代話語的表達與建構中,文獻資料的歷史功用和人文精神依舊可以在當今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歷史影像與現實表達的完美融合也更能彰顯古老方志在新時代所迸發出的強大生命力,這對增強“陳舊”文字、古書、圖冊、壁畫、照片、影印文本的現代文化張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方志是對“歷史事實”的原生記錄特征來看,《中國影像方志》對歷史文獻資料的選擇與取舍主要遵循兩個標準。
第一,文本符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夠準確、完整呈現地方歷史演變的軌跡和路徑,充分展現地方獨一無二的人文特色和自然景觀,可以作為地域獨有的符號形態從而被公眾和社會廣泛認知、準確區分。例如安吉的越人歌、平遙的日升昌錢行、寧城的古生物化石帶、靈寶的“紫氣東來”、寧明的花山巖畫、貴州黎平的侗歌等已成為地方獨有的文化符號象征,更打上了地域專屬的標簽。毋庸置疑,這些符號承載了民族記憶和民族情感,這樣的載體不僅書寫了地方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也寄托著當地民眾一種無法割舍的愛鄉愛國之情。
第二,情感與精神的延續性和傳承性,延續性強調了文獻的歷史功能,傳承性則從時代發展的角度詮釋了人文精神的當代表達。正如前文所言,歷史人文精神在當代被賦予了全新內涵。反觀《中國影像方志》對歷史素材的選擇不難發現,“充分展示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各地經濟社會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滄桑巨變,揭示中國傳統文化根脈,凝聚中國力量,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是其表達的核心主題。正是基于《中國影像方志》紀錄片自身特有的價值,直接決定了素材在取舍方面更加側重精神傳承與文明延續的獨特功能,這本身也是片子對方志題材的時代性和連續性的承接與回應。
歷史影像除了在時間上可以保持一種線性的連續敘述模式之外,在空間呈現的視域內同樣可以實現話語的完美轉換和無縫對接。由于影像素材的碎片化和片段化特征,方志對歷史的記錄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事無巨細,在這一現狀面前,影像的空間轉換必然帶來話語敘述視角的變化。鑒于方志紀錄片在素材取舍層面依然堅持以其所蘊含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為尺度衡量標準,《中國影像方志》在歷史空間、話語表達轉換的過程中依然側重對時代主題展開解讀和書寫,例如在漠河篇中,通過設立三個時間節點闡述大興安嶺森林依次經歷的動員砍伐、有序限伐、全面禁伐到綜合保護的四個階段。從當年的開發會戰到今天的全面禁伐、封山育林,漠河與大興安嶺都經歷了共同的命運輪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阿爾山林區時所說的那樣“歷史有它的階段性”,而這片森林卻猶如一條條深邃的年輪記載了漠河的時代變遷。從中不難看出,《中國影像方志》對歷史的解讀更多的是以“回望過去、反思現在、展望未來”的發展視角闡釋歷史與當代的關系,完美實現了空間話語的轉換,這也極大增強了故事敘述的“文本動力”[4]。
三、宏觀視野與微觀敘事
宏觀視野首先體現在方志的內容上,以點及面、由小及大、以地方映射中國,詮釋地方改革開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中國影像方志》在文本內容組織層面進行敘事表現的基本立足點。當然,《中國影像方志》在內容的選擇上極具地方代表性,這些內容往往是能夠代表地方特色的各類能指符號,當這些能指符號通過電視媒介的影像化方式傳播后,觀眾便可以全面、生動、完整地了解地方的歷史起源、人文風俗、故事傳說、自然環境、地質地貌、文物古跡、服裝飲食等各方面特征。可以說,一集影像就是一本地方的百年方志史,一本方志就是一個民族的百年發展史,它記錄了朝代的更迭、時代的變遷,書寫了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更為民族和國家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記憶,這正是《中國影像方志》的宏觀視野在內容上的基本體現和主要特征。
節目采用方志的書寫體例結構也直接影響到了方志宏觀視野的解讀視角,《中國影像方志》的敘事結構借鑒了方志的一般記錄體例,設定了引言、地名記、地理記、人物記、風俗記、手工記、后記等多個板塊,板塊間在結構上呈現出相互獨立、分別講述的空間特點,實質上每個板塊始終圍繞著故事的主線索隱隱前行,形成了內外敘事線索相互補充、彼此對應的獨特敘事模式。同時,《中國影像方志》的每一集都遵循“略古詳今、略遠詳近”的敘事原則,通過剖析歷史進行當代話語表達,所以這種由歷史到當代、由整體到局部的時空轉換表現手法決定了節目必須從宏觀層面整體看待地方與國家之間的二元主體關系。
宏大的敘事必然需要構建宏大的主題,這與方志的原生記錄、研究價值、時代定位存在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當這種關系超越歷史視角的局限被置于特定的時空中對歷史觀察的視野也就會重新被無限放大,進而才能以動態發展的邏輯思維展開對已經屬于過去靜態的人和事的雙向解讀。縱觀《中國影像方志》的敘事結構和表現方式,節目有意在時間維度上將過去的歷史與現實生活狀態放置于同一縱向面,進而在主題意義的建立上形成互為參照、相互印證、共同表達的合為態勢,這使得節目的主題呈現出一種比較明顯的動態化、時代化傾向的典型特征,貼合了節目通過展現地方來詮釋、謳歌民族與國家發展的時代定位。當地方民眾的樸實愛鄉情愫上升到民族高度的濃烈愛國情懷的時候,以一種宏大的審美視野與長遠的歷史眼光俯視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就顯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它能激發和凸顯公眾的家國情懷,另一方面還能增強公眾對民族歷史記憶和民族身份的認同。
從宏觀層面來看,雖然《中國影像方志》的敘事方式在節目的文本內容、結構框架、主題表達等方面立意深遠、視野宏大,但是當從微觀視角來觀察節目的語言、事件、人物和畫面后,不難發現,節目對故事細節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原史情景的再現、扮演手法的運用、歷史典故的解讀、經典古籍的引用以及影視語言的修飾等方面,同樣達到了粗中有細、穩中有變的效果,一方面揭示了節目微觀敘事的精髓,另一方面也滿足了節目微觀敘事的需要。可以說,微觀視野下的《中國影像方志》更像是傳統敘事方式與修辭手法在表情達意功能上的再次完美演繹,使得歷史在講述中有血有肉,在節奏上張弛有度,也讓歷史與情感更顯溫度和熱度。
當今,數字合成技術已在紀錄片中得到廣泛運用,作為一種特有的表現手段,它被認為是微觀敘事的一種形態體現,讓原本已不復存在的歷史影像重新呈現在電視熒屏上,渲染出一種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精美視覺效果。在《中國影像方志》中,無論是寧城的地質巨變、地殼運動,還是平泉篇中遼代的五京方位、宋使入遼路線;無論是平遙古城的歷史面貌、城池布局,還是靈寶篇中紫氣東來、玄宗改元的歷史典故,數字影像還原技術讓觀眾得以有機會“見證”曾經的故事發生情景,還能與歷史來一次“美麗的邂逅”。這不僅更能喚醒公眾的觀看欲望,還能刺激觀眾的感官,像是一壇陳年佳釀,細細品嘗方能體會到它的甘冽醇厚,令人回味無窮。
四、共性訴求與差異話語
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建立共性訴求的情感基礎和心理基礎,盡管地域間的文化起源、形態、內涵可能會在諸多地方存在差異甚至是對立,但是基于共同的文化根基和文化體系,這種差異也會逐漸朝著文化交融的方向發展,最終形成共性訴求。在《中國影像方志》中,2500年前,持續的戰火紛爭給安吉帶來的是意識的劇烈碰撞,戰火使得吳越文化在安吉生根,楚越文化也在這里漸漸交融,伴隨著民族間各類文化的融合,共同的情感和心理基礎由此產生,進而奠定了安吉人摯愛家鄉的共性訴求。
人的情感對推動社會發展作用甚大,它在文化認同和集體歸屬感的融合過程中扮演著一種紐帶和轉接的角色,在此意義上建構起來的共性訴求也會對社會、國家和民族產生重要影響。當我們站在民族和國家的高度審視個人品格與地方文化的時候,個人的樸素情感便會悄然上升為一種對國家的關心和熱愛,這也是身份認同與政治認同的體現,所以在《中國影像方志》中,地方精神和個人品格往往會是國家意志和民族精神在這個時代的鏡像映射。當恢弘的平遙城垣上鐫刻著“天道酬勤、地道酬善”的注解,當市井街巷中凝結著“人道酬誠、商道酬信”的精髓,這座千年古城以信而生、以善而立,平遙人勤、善、誠、信的優良品格也得以代代傳承、延續不斷。此外,寧城的張樹德順應時代要求,在評劇中融合了蒙古族歌舞的優良元素使評劇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平遙村民恣以清奔走呼號,用行動保護著家鄉的古村落,而耿保國則傳承千年工藝,搭乘旅游順風車,將平遙的推光漆器推向世界。出生于漠河北極村的作家遲子建在《原始風景》中這樣寫道,“雖然奇跡總是罕見的,但一年一度對奇跡的守候卻是漠河留給每一個人的希望與感悟”。絲絲言語間流露出了作者對生活的真摯領會與理解,盡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屬于自己的話語表達,然而《中國影像方志》在話語差異間尋求個體的共性認知卻是節目堅守的基本原則。
由此而知,《中國影像方志》在節目中通過對個體的講述,實質是為了尋找個體間的共性訴求點,并將其上升到國家訴求的高度。雖然這些個體的具體訴求在內容、行為和話語上并不完全一致,然而從時代發展的角度看,這些訴求卻都表現出了傳承與創新的時代特性,正因為如此,優秀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優秀的人性品格得以發揚,這正是新時代對中國品格與創新精神的文化書寫和情感表達。
五、結語
當前,方志題材紀錄片已經引起媒介的廣泛關注,逐漸受到電視熒屏的青睞。正因為此,對方志的解讀需要竭力擺脫與克服形而上學的慣性思維,敢于主動跳出“就史寫史”“以史為綱”的常規敘事框架,避免再次跳進“新瓶裝舊酒”的文本敘事怪圈。要始終堅持用繼承、發展、創新的眼光與視角,客觀、理性審視方志在當代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政治價值。除此之外,還應進一步挖掘方志中關于生活習慣、鄰里關系、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內容,充分發揮方志價值,進而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比爾·尼科爾斯.紀錄片導論[M].陳犀禾,劉宇清,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6:217.
[2]比爾·尼科爾斯.紀錄片導論[M].陳犀禾,劉宇清,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6:217.
[3]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M].崔君衍,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1.
[4]戴維·赫爾曼,詹姆斯·費倫,等.敘事理論:核心概念與批評性辨析[M].譚君強,等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6.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