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麗

【摘要】新媒體的強勢崛起改變了我國主要由如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進行的輿論監督狀況。新媒體環境下如何保持電視在輿論監督中的特殊作用亟須探討。以長生問題疫苗事件為例,分析了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與《人民日報》微博的新聞報道,研究電視與新媒體輿論監督的差異,提出強化電視輿論監督的創新路徑,即繼續發揮電視輿論監督的權威性與真實性、積極與新媒體尋求合作、加強電視團隊的思想文化建設。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輿論監督
近年來,以微博、微信、抖音等為代表的新媒體不斷涌現,并積累了海量用戶群體,逐漸成為我國新聞輿論監督領域的重要力量。這無疑會對廣播電視的輿論監督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繼續發揮電視的輿論監督作用,引導社會輿論走向、傳播主流聲音成為電視工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們以近年廣受關注的問題疫苗為例,分析電視與新媒體的輿論監督差異,探索在新媒體環境下加強輿論監督的創新路徑。
一、作為輿論監督的問題疫苗事件
2018年7月1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關于長生生物子公司長春長生違法違規生產凍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的通告。長生問題疫苗進入媒體視野,由此開始了持續1年多的輿論監督。最終導致原食藥監總局司長等6人因疫苗案被免職、長生公司被強制退市。[1]長生問題疫苗是近幾年輿論影響最大的藥品安全事件。整個事件廣受媒體報道,從中央級媒體《人民日報》、中國廣播電視總臺到地方媒體,再到各類新媒體都反復進行了報道。
二、廣播電視的輿論監督特征
長生問題疫苗事件從媒體曝光到處理結束持續了一年多時間。為便于比較研究,我們選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新聞聯播》與《人民日報》的微博賬號關于該事件的報道作為研究對象。考慮到《新聞聯播》的第一次報道時間為7月22日,且主要集中在此后的一個月內,其他后續報道非常少,雖然《人民日報》微博報道的時間跨度更大,但為了與前者在時間上保持一致,我們把樣本時間段限定在2018年7月22日—8月21日。《新聞聯播》的有效樣本有6個,《人民日報》的新浪微博有效樣本為17個,具體詳見表1與表2。
從報道數量上看。《新聞聯播》數量較少,《人民日報》新浪微博數量多,幾乎是前者的3倍。前者報道數量最多的一天是7月23日,有2條新聞,平均到一個月,5天一條。后者報道數量最多的是7月22日、7月24日、8月16日,每天3條,其他時間都是一條,平均下來兩天一條。由此可見,在輿論監督的新聞數量上,電視處于劣勢,新媒體優勢明顯。這與媒體的可用空間有直接關系,電視的欄目時間長度比較固定,時間比較寶貴;而新媒體的空間幾乎是無限的,可以滾動發布新聞,每天10條、100條也是可能的。
從報道的發布時間看。前者發布時間是固定的,基本都是在每天晚上的7點至7點半播出,錯過這個時間就看不到了;而后者的發布時間非常靈活,上午、下午、晚上可以自由選擇,單日最晚的一條是8月16日的報道,發布時間是23:39。由此可見,在輿論監督的發布時間上,電視的劣勢比較明顯,而新媒體比較自由靈活。這種差別可以從媒體特點解釋,新媒體比較容易操控,在發布時間上幾乎不受時間限制。
從報道的體裁形式看。前者主要包含音頻、視頻與文字、圖表等多種視聽要素的新聞簡訊,每條新聞的長度基本不超過1分鐘,沒有長時間的新聞通訊或深度報道;后者以文字、圖片為主,文字數量基本不超過200字,但卻添加了新聞報道的文章鏈接或視頻鏈接,大大拓展了新聞空間,點開后可獲得更多、更詳細、更多元的新聞信息。從輿論監督的體裁形式看,雖然電視視聽元素豐富,更為生動形象,但因為不可跳轉與延伸,單條新聞的信息含量低,處于劣勢。
從輿論監督的影響力來看。《新聞聯播》走的是上層路線,6條新聞中有3條涉及國家領導人、國務院,級別高、分量重,社會影響大,對于事件的廣泛傳播與輿論走向起到引領與導向的作用,但這種影響難以量化比較;后者的報道基本包含了前者的報道內容,但更多的報道是前者所沒有的新內容,每條新聞后面都有數以萬計的閱讀量、轉發量、評論量,可以方便地進行量化比較。
由于媒體屬性、媒體定位、媒體特點,以及媒體策略不同,電視與新媒體在行使輿論監督功能時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從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電視在輿論監督上存在劣勢,新媒體有優勢,但不是絕對的。
三、電視輿論監督的策略
(一)及時報道:輿論監督不缺位
2018年7月21日,一篇名為《疫苗之王》的文章引發了長生問題疫苗的輿論,其實早在7月15日晚上,《人民日報》微博就以轉載和發表1條評論的方式關注了該事件,并且報道的基調均為負面的,說明《人民日報》微博從該輿論還未發生就開始關注此事件,并提前開展輿情監測。隨著長生問題疫苗輿論爆發和熱搜迅速上升,《人民日報》微博開始大力關注及評論。反觀《新聞聯播》,報道的時間晚、規格低,且主要從正面的視角報道負面事件。這無形中降低了輿論監督的力度與效果,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把自身置于不利地位。電視在輿論監督時,應放低姿態,主動及時回應民眾的信息需要,及時、準確地報道事態發展,爭取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二)取長補短:電視與新媒體相互配合
雖然《新聞聯播》報道較新媒體的報道晚,但并沒有忽略此事件。自7月22日開始重視,從報道數量、報道頻率和報道的時間安排等都能看出電視對此次問題疫苗事件的重視,表明了國家對嚴重危害公眾身體健康做法的零容忍態度。在《新聞聯播》展開長生問題疫苗的報道后,《人民日報》微博也以前者的報道為內容發布信息。這說明,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結合共同對輿論監督進行引導。《新聞聯播》與《人民日報》微博的配合,通過各取所長、合體發力,打造輿論監督的新環境。一方面,新媒體通過迅速發布相關報道搶占輿論話語權;另一方面,傳統媒體在后續介入中可以持續發力,通過自由平臺和平臺的權威性,引導輿論方向,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這種傳統模式和新媒體結合的方式,能夠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輿論監督模式,提升廣播電視在輿論監督方面的公信力。
(三)隨機應變:靈活掌握方式方法
在對《新聞聯播》及《人民日報》微博對長生問題疫苗的報道中不難發現,在新媒體沖擊下,盡管周邊的信息環境錯綜復雜,但是突發事件發生后,大眾還是依靠廣播電視這類傳統的媒體來獲得相關信息,電視在輿論監督方面的權威性及公信力是其最大的優勢。電視作為民眾信賴的權威媒體,在輿論監督上仍然可以大有作為,可采取靈活多變的策略、機制,發揮媒體所長,在權威信源、專家資源、輻射能力、新媒體延伸等方面做足功課,以差異化競爭策略化解新媒體在輿論監督報道中的及時、海量、多元信息的優勢。
四、創新:如何提升電視輿論監督的能力與效果
(一)內容創新:提升電視輿論監督的深度與廣度
電視作為國家支持主辦的媒體,其具有向人民群眾傳達高層動向和意見的作用,在人民群眾中具有較高的權威性,發布的消息具有較高真實性,這是與新媒體相比它所具有的核心競爭能力。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電視媒體要加強與黨委、政府部門的聯系,并且與黨中央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在繼續增強輿論監督的同時,能夠與受眾群體開展互動,擴大受眾群體的范圍。目前,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優勢,在擴大公共事件影響力時能夠被更多的受眾所接受,因此電視要充分利用新媒體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公眾接受的特點,充分及時利用新媒體開展輿論監督,通過新媒體獲取重要事件的新信息時,電視可以將自己的觀點、看法通過新媒體傳播出去,助推事件持續發酵,達到引起主管部門關注的目的。電視在獲得相關信息后要注重對事件真實性進行考證,并可學習新媒體管理模式,開發App等信息交互平臺,通過技術手段對報道內容進行管理,使得新聞報道既具有權威性和真實性,同時也不會因為管理而存在滯后性。
(二)融合創新:加大電視輿論監督的力度與張力
與廣播電視相比,新媒體在輿論監督方面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影響力,因此廣播電視在充分發揮好自身輿論監督作用的同時,還要學習新媒體,并與新媒體達到融合。[2]可以通過不斷跟進新媒體發布的信息,對其報道的事件進行實地核查,通過與事件發生的當事人或者周邊的人員對話,挖掘事件背后的信息,從而對事件進行深層次的報道,提升輿論監督的影響力。還可以邀請專業人士對新媒體發布的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對各方意見進行梳理,分析出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輿論導向。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聞創作、內容編排、報道等方面要進行創新,電視可學習新媒體的運作模式,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從而提高核心競爭力。通過開微博、拍抖音等形式,推動電視輿論監督的多樣化,讓電視既能成為政府向人民群眾傳達主流聲音的傳聲器,又要能夠與人民群眾緊密聯系,反映廣大群眾的生活和要解決的問題,通過構建全媒體平臺,擴大自身主流媒體的輿論影響力,以社會正能量來引導輿論。但是也要注意新媒體市場化運作可能存在的消極性。因為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新媒體為了自身利益,個別人會將輿論監督作為謀利的手段,想通過金錢來引導和控制輿論走向,因此更加需要加大廣播電視輿論監督的權威性,以此來引導新媒體輿論的可信度。
參考文獻:
[1]大事記時間軸:“長春長生”問題疫苗事件[EB/OL].http://www.dsj365.cn/front/article/10057.html.
[2]陳琦,嚴三九.媒體跨界融合的路徑與策略:基于四川省媒介融合狀況調查[J].新聞愛好者,2019(11).
(作者為周口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總監)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