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大學的授課形式有講座課、研討課、習題課、輔導課、工作小組、學術考察與圖書館學習。對比我國高等院校中基本以大課為主的授課形式,可以發(fā)現(xiàn),德國高校的授課形式更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fā)揮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研究 實踐 主動
在德國學生的大學學習過程中,各種各樣的授課形式層出不窮,與國內的大學課堂相比,有其獨特性,給國內的德語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我們的應用型大學德語授課過程中,應積極借鑒各種授課形式,實現(xiàn)教育目標。
德國大學的課程授課形式多種多樣,主要來說有如下幾種:
1.講座/大課
講座課中,講師經常借助腳本或幻燈片朗讀,多達幾百名學生在演講大廳聽講師講課。通常,講9幣們期望學生們提出問題,學生可以隨時舉手提問。另外,講師有時會直接向學生發(fā)表提問,讓學生積極參與講座。每個系、每個科目的大課人數(shù)不定,從幾十人到上百人都有可能,上課地點一般在各個院系的多功能階梯教室,教授或者講師在講臺上講課,所有的學生坐在下面聽課。講座每周上幾次,每次上多久是根據學時的情況來安排的。
2.習題課
習題課,也稱為練習課程,練習課通常是必修課程,是成功完成有關課程所必需的。在練習課上,對講座課學習材料的聯(lián)系任務進行處理,或學習該主題的必要的知識材料。在每學期的最后練習中,學生的知識水平通過筆試、考查決定。練習課一般都是由助教、講師或者博士生來講解,是給學生一個做練習,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機會。習題課針對性明確,往往會提綱挈領地給出學習主線,補充大課上的學習資料,把教授在課上講解的問題細化,帶領大家做習題,有大課上不明白的問題也可以在這里提出來。
與練習課類似,還有一門課程叫輔導課,也是為了針對課堂內容答疑解惑。與習題課有所區(qū)別的是,輔導課往往由高年級的優(yōu)等生擔當輔導員。輔導課的成績是要帶入考試成績的,這些助教也會由此得到工資或者是成績。這樣形成一個互助互動的良性循環(huán)。
3.研討課
這門課程大多數(shù)中國的大學是沒有的。每學期討論課的第一天,教授會出幾個題目讓大家挑,包括要作報告的時間?;旧鲜强凑l搶的快,如果有的題目比較熱門,可能會扔硬幣來決定。然后進行分組,幾個人一個小組來做一份報告。在小組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到了做報告那天,每個人做一段報告,教授會根據這份報告提出問題,班里的同學也會提問題。最終會根據報告情況和回答問題情況會給整個組一個成績,誰都不能拖大家后腿,德國學生在九年級的時候就會有這種課程,他們注重團隊合作從這一點上都能體現(xiàn)出來。研討課課堂一般由一二十個人組成。教授給大家一個研討的題目,在接下來的課堂中,每個同學都需要參與到討論中,每個人也都會獲得一個相應的小題目,通過查資料等方式對這個課題進行研究,最后在課堂上向教授以及其他同學展示。相比起其他課堂形式來說,研討課對德語的要求比較高。
4.工作小組/學習小組
學習小組,是學習者的一個協(xié)會,他們通常獨立和合作地開發(fā)或深化學習內容。在教學八角形的教學模式中,學習小組是在教師正對面的所謂“人員軸”上準備時需要考慮的八種規(guī)模之一。學習小組與工作組不同的是,工作組確定了生產最終產品或就其開展工作的目標,而學習小組則認為個人的學習成功是該小組的目標,發(fā)展社會、技術和方法能力,將其作為該群體的次要目標。學習小組一般由多名學生組成,他們一起復習課上學過的內容,一起進行考試前的準備。
5.學術旅行
學術旅行是指在特定教學目的或科學的方向和目標下進行的教學出游、有特別訪問的出游、徒步或旅行(教學和學習旅行)。典型的游覽目的地包括:在自然科學、天文臺、自然公園、展示礦或地質或地貌的勘探、技術以及職業(yè)教育和培訓特殊實驗室或公司方面,參觀創(chuàng)新建筑和其他戶外服務,以及參觀展覽、博物館和其他文化活動。這類課程的特點是有一個固定的教學目標和相應的后續(xù)處理,例如以報告的形式。
作為大學學習的一部分,學術旅行是一門課堂之外的課程。它的作用是傳授特定教學科目的知識,并作為課程的延伸和深化。在持久出游的情況下,我們也稱之為一次研究之旅。
學術旅行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實際觀察能力和學術交流能力。時間可以從短短的一天長到幾個月,距離從近在市內或周邊遠到國外都是有可能的。每一次的學術旅行都是需要報名的,而且人數(shù)有限,想要報名的同學一定要提早報名,通常學術旅行都會有幾十歐的報名費,因為需要交通工具,餐費甚至住宿費。
6.圖書館學習
德國的圖書館可以被看作學業(yè)的一部分。在德國上課很少有教材,除了復印老師發(fā)的材料,就需要去圖書館借書看。在德國上大學,辦理圖書證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德國大學每個系都會有自己的圖書館,每個城市也都會有城市的圖書館,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大大小小公立私立的圖書館。圖書館大部分是免費的,也有個別私立的是需要付錢的。德國人的嚴謹可以從圖書館略見一斑。德國人從圖書館借書,先在圖書館電腦上查序號,然后根據序號進入圖書館找書,一絲不茍。有一些書籍比較熱門,特別是上課用的書籍,需要先從網上預約,然后按照約定日期去拿書。德國人愛看書,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都能看到,在我們坐在車上大部分人看手機的時候,德國人大都拿著一本書。這也許是他們國力強、科技發(fā)達的一個原因。
結語:德國的授課方式更為多樣化,學生的選擇更為廣泛,與之相比,國內的授課形式略顯單調,借鑒德國大學多樣化的授課方式,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更加積極主動的進行研究性學習,對于目前我們的應用型德語教學來說,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顧明智.德國應用科技大學教育模式研究[J].才智,2018,155。
[2]黃安貽,德國高等教育的特色及其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 (6).26-29。
[3]黃燕芬.德國的大學教育[J].開放潮,2004 (3),59 -60。
[4]李延芳.德國大學專業(yè)教育的特點與啟示[J].教育教學論壇.2014 (20).152 -153。
[5]逯長春.德國應用科技大學課程與教學的特點與啟示[J],當代職業(yè)教育,2017(1).9-10。
[6]楊旸,漫談德國大學教育[J].時代教育,2015 (1),153。
作者簡介:朱惠東(1986-),女,漢族,山東臨沂人,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講師,碩士在讀,主要從事德語專業(yè)相關的教學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