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教育是我國教育興國之發展大計,信息技術成為教育教學模式變革與推進的迫切需要。前者對后者作用明顯,但在推進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阻礙因素需要先理清思路,并需求解決之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 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體系
4G時代互聯網+教育給傳統教育模式帶來巨大沖擊,網絡+課件教育形式搭乘信息技術快車一路超越,將教學形式與內涵大大提升。在線課程、慕課、微課形式的教學模式逐漸運用于高校課堂。課件與課堂形式多樣化、網絡化,課下練習個性化,互動性強成為了互聯網+教育的重要特征。伴隨著5C時代的到來,互聯網+課件課件教學模式將會持續變革,云課程平臺會成為課堂的主角出現。通過整合云技術和教育資源,將課程資源和課程形式互聯網化,將課件轉變為App軟件。在微課、翻轉課堂基礎上通過App增設可視化思維教學、移動資源庫、在線練習答疑、在線課堂管理、網絡筆記、虛擬情景化教學等內容,對傳統課程進行再次變革,逐步實現互聯網+課件2.0教學模式。
一、教學模式變革的沖擊與作用
高校傳統課堂教學在近年來已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主導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課件的形式也從PPT和在線互動課件向App軟件和云平臺過渡。互聯網+課件2.0教學模式的轉變給高校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體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作用影響甚遠。一直以來國家對信息化教育期望值頗高,需求迫切。《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十年規劃期接近尾聲,今年為收官之年,但是從信息化教育普及和利用率來講還不及預期。因此,在2018年4月,國家再次制定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持續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因此,借5G通訊技術和APP軟件迅猛發展之勢,對信息化教育進行攻堅,繼續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打破常規,促進教學方法體系轉變
教學方法體系轉變要求教師教學行為發生改變,用全新的教學理念改變課堂形式,提升課堂管理水平。互聯網+課件2.0教學模式的變革首先確定出以學定教、以教促學基調,因而打破了傳統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方法。在此,教師已經不再是全部知識的講授者,而是通過轉變教學方法,通過互聯網+資源和手段為學生提供最前沿的知識。翻轉課堂、微課、網絡公開課、優質課等多類型課堂形式以及新的App教學平臺與方法進一步促進教學方法體系轉變。
2、加快課程整合與建設,課程去水留金
互聯網+App教學模式的探索,開啟了信息時代學習的新時空、課程的新天地。智慧樹平臺和學習通平臺大量共享優質課程建設并開發,為高校課程建設和教學質量提升奠定了基礎。優秀的項目式、案例式教學課程共享平臺,為教師學習教學內容和方法提供了窗口。課程整合和課程建設迅速展開,相互取經借鑒,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因材施教,不斷提升課程質量,打造金課去除水課。
3、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指引下教學模式的變革最終將以“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為本的教學模式轉變。通過資源庫和練習庫,讓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最終成為“會學習”的學習者。大數據和AI發展使得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大學教育不能僅僅滿足停留于書本知識和基礎知識的學習,更應該涉及更專業和前沿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在離校后,形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這符合國家制定的以學生核心素養和終身發展能力培養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目標。
4、教學評價體系逐步完善
一直以來,教學評價體系是教學環節中最容易忽視,但又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建立起良好的教學評價體系難度很大。在過去,一門課程的教學評價,效果如何,往往通過平時作業和期末考試來體現。目前,高校模塊化教學實施廣泛,對成績的評價既要注重知識點的掌握也要注重學習過程的完整性。學習成績評定不僅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如果僅僅由期末考試成績來對學生進行整體評價,這一教學評價存在一定的缺陷。考試總成績差的App學習平臺,定期跟蹤學生對知識點的打卡和平時作業,可以對知識點進行評定。通過信息化教育平臺可以利用專門的評價系統對平時項目練習和總成績給予學生全面的評價。同時教師可以根據評價大數據分析結果,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差異,查漏補缺,因材施教。
二、教學模式變革的阻礙與解決路徑
1、教師教學觀念制約
長期以來大部分高校教師還在運用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授課,板書、課件、一本教案就認為可以上好一堂課。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感官有限、思路狹隘,人才培養受到方法與條件限制。主要原因是教師本身觀念守舊,不愿意接受和學習新模式、新方法。同時也有不愿意改變教師為主導授課等原因。網絡與信息化技術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在教學中卻推廣甚難。我們都知道教學模式變革必然要發生,想要打破觀念,推廣互聯網+App新的教學模式,首先就要讓教師更新觀念,從過去“授之以魚”向“授之以漁”的思維轉變,向“與學生為主體”的觀念轉變,促進教學質量得到質的提升。
2、教師專業素養限制
在“互聯網+”時代下的高校教學活動,教師的專業素養以不僅僅限于書本知識,普通的教學方法與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互聯網+教學平臺中要求教師添加教學案例資源和習題,項目式教學案例對提高學生專業能力有很大的幫助。有些教師沒有社會企業實踐經驗,也沒有進行過企業掛職鍛煉,業務能力有限。有些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以用了10年以上,沒有通過學習更新新知識。這些都會影響教學模式的推進與效果。即使是采用了新案例、新知識進行練習,也不能融合貫通地傳授給學生。因此,在互聯網+課件2.0時代,教師要先不斷增強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升信息處理能力,不斷學習和探索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學會接受和利用云課件和App軟件進行教學。在教學實踐上,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提高數量和質,為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奠定技術基礎。
3、信息技術運用不熟練
信息技術的進步與變革都會給高校教育和課堂教學帶來相應的挑戰和機遇。在技術創新日新月異的時代,教學理論往往未能與技術同步,跟不上時代的變革步伐。普通高校在新技術運用上通常比企業慢上一拍,教學設備與教學資源在購買和投入上各高校也會參差不齊。教師通過學校統一購買的信息教學技術,打造互聯網+教學模式,在使用時往往不夠熟練,這其實是信息技術運用滯后的表現。這就要求各高校通過培訓手段,指導教師快速掌握教學軟件的運用方法,熟練使用新技術和新設備。
4、互聯網+教學平臺的選擇
現代教學課堂上越來越多地使用互聯網和手機進行資料查找、習題練習、課堂討論、課程評價。這些教學過程都需要教學平臺來完成。選擇怎樣一款教學平臺也會影響到教育教學質量。目前商業慕課網站和教育App層出不窮,筆者認為應該選擇既在理論知識上有所延續,又在實踐和練習上有一定創新,教學個項目全面、操作簡潔、互動暢通,能夠記錄學習過程,有數據統計和方便評價的優質教學平臺。學生能通過視、聽、感、做、評等過程體驗接受這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吸收更多來至網絡的相關專業知識。
三、結語
信息化教學是國家行動計劃,關乎國家發展大計。這不僅需要教學方式和手段的變革,更需要教育理念先行。互聯網+課件2.0教學模式改革的優勢在于它符合時代和國家發展進程和需求。革新不是完全摒棄一切,選擇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模式就是要將信息技術與教學相融合,不斷推動教育信息化,最終實現智慧課堂,這是互聯網+課件2.0教學模式變革的終極目標。它基于學為中心、以能力為先導、教學理念超前、教學方法先進,應用5G移動網絡、大數據分析技術、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服務于教育教學。我想這一目標會通過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任友群.我們該怎樣研討”教育信息化2.0”?[J].遠程教育雜志,2018(4):1
[2]朱恩芳.論當下教育的“授之以魚”與“授之以漁”[J].才智,2015(15):126 -127.
課題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規劃課題,項目名稱:信息技術變革下高校互聯網+課件教學方法體系及實證研究,項目編號:QJY13516049。
作者簡介:何章強(1982-),男,四川峨眉山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