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艷
【摘要】訴訟是債權人維護其利益的最后一道防線,即便如此,訴訟有時也不能使權利得到最終保障,案件勝訴,y.J決生效后的執行是個大難題。執行難的司法痼疾讓多數的判決成為一張名副其實的“法律白條”,極大的挑釁了司法權威、法律公正和社會誠信。本文筆者就最近遇到的一起裝飾裝修合同糾紛案件來探討執行所遇到的難題,提出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執行難 問題 策略
2019年5月,某市法院對原告該市裝修個體戶訴被告呂某裝修合同糾紛案件作出一審判決,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裝修款項金共計人民幣七十二萬余元,雙方均未上訴。在上訴期內,田某為防止呂某故意隱匿、秘密轉移財產,立即向法院提出申請財產保全,并預交財產保全申請費。該院作出財產保全裁定,查封被告的存款”萬元,其中被告呂某一輛寶馬越野車在法院準備采取保全措施前一天秘密過戶給親戚。截至到目前,法院執行局和申請人都找不到被執行人,也沒有查詢到被執行人f王何財產信息。申請人田某墊付了訴訟費,執行費用等,法院也依法對被執行人呂某采取加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限制高消費的執行措施。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了當前民事執行中遇到的最常見的幾大難題:被執行人難找,被執行財產難找,執法震懾力不夠。
一、民事案件執行中面臨的困難
1.被執行人難找
在當事人申請啟動執行程序后,聯系上案件的被執行人,送達相應的法律文書是案件執行的第一步。在上述案例中,被告呂某是外省人口,原告只有他的身份證信息,電話號碼,其他信息一無所知,法院根據申請執行人提供的電話號碼去聯系被執行人時,電話接通了,對方回答我不是你所說的當事人,你打錯了之類的,但是又不能確定是否是當事人。所以在電話聯系不到被執行人的情況下,就只能根據卷宗里給的地址采取郵寄方式送達,但是以這種送達方式來聯系被執行人,難免會給執行帶來麻煩,由于執行階段的送達不像訴訟中的送達那么麻煩,有那么多種類和要求,所以執行中的送達有可能導致被執行人沒有收到通知或者收到了他也假裝沒收到等。所以在執行中聯系上被執行人不容易,而大多數法院又面臨人手不夠,案子之多等問題,所以也沒有太多精力一個一個地去特意尋找,大部分法官力案就是按照法律法規來操作,也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去想盡一切辦法去聯系被執行人。
2.被執行財產難找
民事案件執行的難點在于替申請執行人執行到相應的案款。因為大部分民事執行會涉及到金錢利益,在執行中過程中這也是最讓辦案法官頭疼的一個點。通常情況下,強制執行的案件能夠順利執行的很少,尤其是涉及到較大金額的。在本案中,被執行人轉移財產在訴訟及執行過程當中非常普遍,特別是沒有勝訴希望的前提下,一般都會在判決生效前就已經開始轉移名下的房產、存款等財產,等到原告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時,被告早已將名下的財產轉移的差不多了。又或者像本案的一樣情況,可供執行的財物不足以清償債務。從目前的救濟渠道上來看主要是通過債權人撤銷之訴追回被告已經轉移的財產。債權人想要追回被執行人的轉移的財產成本是非常高昂的,特別是債務人在訴訟之前或者訴訟中就已經把財產轉移,《合同法》第74條規定,債權人有權撤銷被執行人放棄債權、無償轉比財產或者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的行為,但是打撤銷權官司無疑要讓當事人再次經歷一場漫長的的訴訟流程。債權人打撤銷權官司追回被執行人已經轉移的財產,需要債權人調查、收集被執行人轉移財產的證據,如房屋買賣合同、過戶登記材料、銀行流水記錄、等證據祠料,再向被告所在地的法院起訴,請求法院撤銷被告轉移財產的行為,從而追回被執行人惡意轉移的財產。
3.執法震懾力不夠
截止到目前,我國法律尚未明確民事執行相關的行政和刑事追究規定。在司法實踐中,被告未按執行通知書規定的期限履行已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給付義務,法院也僅能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55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及有關消費的若干規定》第,條、第3條規定,對被告采取限制高消費的措施。若被告違反了限制限購令將會給予以罰款、拘留。該法條震懾力度不夠,且無具體、可操作的拒絕履行民事執行的處罰程序和強制性規定。《刑法》第313條規定有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但要符合“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且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才可構成此罪。在具體執行中,收集證據難度也比較大。私下里,經常會聽到一些法官議論“若XXX今天再交不出財務,就拘留15天”,另一法官就會說“執行中拘留是最嚴重的懲罰,拘留15天后,他若是還是不拿錢,我們也沒辦法,頂多再拘留一次”此時則會形成拘留的怪圈,但是申請執行人的金錢利益還是沒有得到改善。
二、民事執行難相關建議
(一)完善民事執行制度、探索執行工作新模式
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是民事執行的參考和依照,目前民事訴訟法執行規定也是不系統的。筆者建議在立法方面,首先,能盡快制定或修正現有民事執行的相關法律:,能給出具體、可操作性強的相關規定,將現有法律的原則性規定給細化。其次,探索新執行工作模式。結合大數據,積極探索執行實施權和裁判權分離,加快推進執行團隊化工作模式改革,大力整合執行資源。針對一些因“執行不能”而陷人生活困境的申請執行人進行有效救濟,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對司法的獲得感。
(二)擴大訴前保全、訴訟保全的適用范圍
筆者查閱很多案件,發現像本案件在訴訟前或者訴訟中,被執行人悄悄的轉移了自己名下的財產,而導致未能執行成功的案件在司法實踐中數不勝數。訴前保全、訴訟保全措施的采用,本意是為了緩解執行難,以此來化解執行糾紛。但是在該項制度的適用上卻設置了諸多限制。如:本案的申請人田某在申請保全時,首先要提供擔保和提洪被保全的財產,若保全錯誤還要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筆者認為:財產保全這項制度的設立初衷是為保障生效法律文書的順利執行、避免法律“空判”,對當事人處分相關財產予以限制的一種訴訟保障制度。執行申請人將自己掌握的被執行人的個人財產信息都提供給法院,并提洪了擔保,只要不是申請人惡意的行為,應當免除申請人的賠償責任。
(三)完善發現債務人財產制度發現債務人財產不僅能破解執行難,促使債務人主動履行,而且還能減少協助債務人隱匿、轉移財產行為,在執行中具有重大意義。
1、提高違法成本
本案中,若法院要執行被執行人呂某已轉移的財產一輛奔馳商務車,則需要申請執行人提起撤銷權之訴,才能將呂某轉移的車輛登記恢復到原始狀態,來供法院執行。然而提起撤銷權之訴,費時費力費錢,該案申請人田某已年過六十,家庭經濟困難,還在申請免費的法律援助。即使田某行使撤銷權,案件也勝訴了,在執行數果上來講還是不理想的。被執行人呂某的車輛還在外地,還要經過拍賣才能變現。針對此類案件,筆者認為應當在立法層面體現,在一定條件下,法院可依職權追加惡意受讓人為被執行人,并由其在受讓財產價值范圍內承擔連帶責任,情節嚴重的,可要求其直接承擔全部連帶責任,從而增加受讓人的違法成本。
2、加強法院的調查
通常情況下,由債權人提供債務人的財產線索,但對執行的成功起到更重要、更關鍵的作用還是法院對債務人財產的調查。法院依法具有調查權,法院若充分行使其調查權,多數被債務人轉移、隱匿的財產是能夠被發現的。當然,調查工作會大大加重法院人力、物力、財力的支出。但是,強化法院的調查是目前能夠解決執行難這個問題,且收到立竿見影效果的一項可行的措施。執行調查中所耗費的差旅費等費用,可以由申請執行人預交,執行成功后由債務人負擔。
3、充分運用搜查手段
現行法規定了“搜查”這種方法用于發現債務人財產,但在實務中,首先,被搜查者可能會對搜查產生激烈的對抗,從而引發暴力抗法;其次,搜查工作需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到外地搜查,也不太容易得到當地相關部門的配合等,因此法院在實務中較少采用搜查措施。這樣便使得一些原本能夠扣押的動產,財產線索未能發現,執行措施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搜查也遠未能達到立法者的預期。因此筆者認為法院應當排除障礙,充分利用法律賦予的搜查權,對符合搜查條件的案件,果斷地采取搜查措施。搜查雖然是法院的一項權力,是否要行使還是由法院來決定,但是法院在應當搜查而不采用時,這一消極行為會直接損害申請執行人的合法利益。筆者建議,在執行程序中應當賦予申請執行人申請法院進行搜查的權利,當法院拒絕其請求時,還應賦予當事人申請復議的權利。
三、結語
民事案件執行是當事人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是體現我國司法權威與社會誠信的試金石。只有啃掉執行難這塊硬骨頭,才能使得判決書不是一紙空文。筆者結合本文案例,談一點自己的心得,希望能為民事執行提供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