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鵬
摘要: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大學和社會由于一些不穩定性會很容易產生具有一定影響的突發事件,并且對學校和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導致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就業?;诖?,本文探討了突發事件對本科生就業的影響,提出了提高本科生就業率的幾點建議,以確保大學生就業的穩定與和諧。
關鍵詞:突發事件;本科生;就業率
一、高校突發事件的特征與影響
1.高校突發事件
(1) 突發公共事件
由于學生缺乏經驗,也缺乏自我救助和規避風險的能力。一旦發生公共安全事件,通常很容易造成巨大傷害。例如,新冠肺炎、結核病、乙型肝炎、甲型流感等傳染病以及洪水和地震等自然災害,灰造成學生的恐慌,影響學生就業。
(2)由管理問題引起的事件
由于未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學校內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問題而導致的意外事件。例如,與學生的生活和娛樂相關的后勤服務系統不健全,從而導致學生對抗引起突發事件,或者由于對學生特殊問題的處理不當而導致學生的父母滋事等事件。
(3)生命和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的事件
由于大學生的預防意識差,因此容易被欺騙、搶劫、盜竊以造成財產損失。例如,從宿舍出時不關門,從而導致諸如電腦和手機等貴重物品被盜;此外,大多數大學生具有很強的人格依賴性,無法很好地處理與其他學生的沖突,導致頻繁發生爭斗和混戰等事件,威脅到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4)政治緊急情況
高校聚集了大量知識淵博、受過良好教育、關心民族問題的青年知識分子,但他們的愛國情懷也容易被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所利用,對我們國家利益有影響的事件中,大學生很容易被煽動和利用。
2.高校突發事件特征
第一,事件具有突發性。通常會突然發生并且出乎意料。其規模、情況和深度都無法預測,它們往往是事物內部矛盾的積累和重疊。第二,具有傳播性。大學生經常對事物充滿好奇,尤其是在事件開始時,由于眾多因素信息被阻止或不完整,容易造成謠言的傳播,導致一些大學生陷入高度緊張和恐懼中。第三,具有持久性。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很容易在整個學校乃至全國其他大學中傳播,從而很難有效地控制局勢。第四具有危害性。無論發生何種類型的突發事件,都會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損失,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并給學生就業帶來麻煩。
3.造成大學突發事件的因素分析
(1)不可抗拒的災難性因素
不可抗拒的災難是造成群體傷害的最大因素之一。我們在這里談論的不可抗拒的災難性因素是指自然災害,如傳染病、意外災難等。由于氣候變化和地殼運動的變化,臺風、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可能造成大規模的人身傷害和經濟損失;同時,隨著物種的進化和發展,新型病毒的傳播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此外,由于火災和交通事故等使大學校園內建筑物的突然損壞會造成經濟和安全威脅。這些突如其來的災難,如果有關學院沒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避險、救災、恢復和重建,將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安全,最終影響學生的就業率。
(2)校外社會環境因素
①外部環境
自21世紀初以來,國際政治環境時刻變化,國與國之間的意識形態差異造成的太多摩擦很容易導致大學生愛國行為的不合理。因此,隨著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化,一些有秘密動機的人可能會利用大學生的愛國熱情煽風點火,在大學校園中制造突發事件。
②內部社會環境
當前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政治多極化和文化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內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設和發展,許多社會問題不可避免。當社會環境問題積累過多而不能有效解決時,必然會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行為。由于互聯網上好壞消息的混雜,一些敵對勢力會利用互聯網向大學生發送虛假信息,并進行反社會滲透和煽動活動,這很容易引發突發事件。
③種族和社會問題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問題和矛盾。如果不能有效解決,此類國家社會問題的加劇將成為大學生群體突發事件的誘因。因此,在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民族社會問題。
④網絡媒體的影響
由于網絡的迅速傳播和大量信息的產生,網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感正在逐步增強。當前由于虛假信息引起的突發事件在互聯網上的傳播比例很高。特別是互聯網上不良信息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和是非對錯的判斷。
(3)校內管理制度因素
首先高等教育在普及過程中表現出一定的教育管理體制的僵化,缺乏有效的應急預防機制。高校相關人員缺乏危機意識,特別是在校園安全教育、保護和逃生方面,沒有切實可行的計劃。在發生火災、地震和其他災難時,不能有效地保證學生的疏散。其次高校缺乏有效的服務,多數高校的教育理念上跟不上時代的發展。
(4)大學生自身成長之謎
大學時期是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階段之一。他們對自己步入社會寄予厚望。但是,由于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常常在生活中感到困惑和無能為力,導致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扭曲,從而使他們在人際關系、愛情、學習和求職方面處于劣勢。長期以來負面情緒的累積以及激烈競爭的現實社會背景可能導致大學生失去對其思想和行為的控制。
(5)嚴峻的就業壓力
面對每年數百萬大學生就業群體,工作需求與社會求職者人數之間的失衡產生了巨大的就業壓力。渴望找到工作的大學生會對殘酷的社會競爭現實感到沮喪,使他們無法正確客觀地看待自己,并且常常將自己的問題歸因于教育和不完善的大學服務。一旦沖突的重點放在教育和學校服務上,這些學生就很容易引起突發事件。
二、突發事件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1.就業觀念的轉變
(1)更傾向于有發展的行業
由于突發事件的發生,很多行業會受到影響。例如在新冠肺炎期間,餐飲、旅游、酒店行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但一些行業也以此為契機發展壯大起來,例如在線教育、電商、游戲、醫療等行業,這些行業往往逆流而上,招人加薪,有利于吸引一大波準備就業的大學生。其次,在快速發展的行業中就業,有利于個人成長,所以在突發事件影響下,未就業的本科畢業生更傾向于選擇有發展的行業。
(2)更傾向于有價值有保障工作
突發事件強烈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使大學生對社會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其次,突發事件發生后,大眾傳媒不斷傳播各種信息,很容易引起大學生的情緒困擾,從而影響大學生的態度和行為,影響世界觀和生活。最后,政府應對緊急情況的態度和能力以及應急大眾傳媒報道中體現的價值觀將對大學生對生活的態度產生重大影響,并且這樣也影響大學生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在就業問題上,本科生更傾向于有價值有保障工作。
(3)一些人考慮回鄉發展
在一份網絡數據調查中顯示,新冠肺炎后,有63%的人考慮留在家鄉發展。原因不乏大城市比家鄉危險的多、太累不穩定、回家陪父母、經濟和現實等因素。由此可以看出,突發事件會讓一部分準備就業的大學生改變觀念,選擇回家鄉發展。
2.就業機會改變
(1)就業崗位縮減
根據調查顯示,2019年畢業生人數是834萬,2020年預計畢業生人數是874萬,待就業人口增加40萬,而此次新冠肺炎對許多中小企業影響嚴重,許多中小企業為了維持運營,會進行減薪和裁員,整體就業崗位會減少,因此突發事件對沒有經驗的畢業生來說,就業幾率會減小。
(2)就業競爭激烈
由于突發事件的影響,一些企業會受到沖擊,影響公司新增崗位的數量。加上畢業人數的增多,從整體數量來看,就業競爭激烈。新增崗位數量越少則競爭越激烈。
(3)線上面試增多
受突發事件的影響,許多公司會在線發布宣講并進行直播;許多學校會在線舉行招聘會議,雇主會提前發布職位以收集簡歷。一些招聘網站還開始了視頻采訪和非接觸式采訪。對于畢業生而言,有必要適應這種面試方法,并且不受面試方法的變化而影響他們的表現。
3.增加個人就業危機意識
突發事件會給大學生帶來負面的心理反應。首先,許多大學生在遇到突發事件時會產生恐慌感。盡管恐懼最初是在個人中存在的,但由于大學生通常是成群結隊地生活,所以這種恐懼感很容易在大學生中傳達。其次,突發事件很容易引起大學生的焦慮。特別是那些心理適應能力較弱的大學生,他們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在緊急情況發生后容易焦慮,具體表現為神經質,抑郁,不自主的小動作增多,情緒緊張。第三,緊急情況很容易使大學生感到不安全。安全感是一種心理以及一種人們社交生活中的穩定和無畏感。大多數大學生在遠離家鄉和父母的地方學習。在緊急情況下,大學生可能會由于缺乏及時的指導而遭受嚴重的心理損失和焦慮。這些負面的心理反應也會給大學生帶來身體不適,容易對自己的就業前景產生危機意識,對未來就業會有不同程度的擔憂。
三、突發事件影響下提高本科生就業率的幾點建議
1.建立有效應急體制
近年來,政府針對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計劃的準備工作已經全面展開。從突發公共事件的定義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特征:意外、公開、破壞和緊迫性。在加強社會管理的同時,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種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學校還必須制定有效的應急計劃,對于預測和早期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理、恢復和重建以及對公共緊急情況進行調查和評估的規定和指南進行完善,以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妥善處理,以形成有效的運行機制,避免大學生產生負面的心理問題,以積極的心態走出校園進入社會。
2.加強多途徑宣傳工作
當今的媒體輿論宣傳導向作用已經形成一股相當大的力量,媒體力量在學生信息汲取有效渠道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校方如何充分利用媒體的力量進行宣傳與動員社會的資源,將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同時加強多途徑宣傳工作,對校方的提高就業率有效執行力、正面引導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積極開展就業培訓與指導
大學時期是個人生活觀和價值觀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培養具有高尚品格、理性思考能力的大學生至關重要。克服負面情緒的影響對于在大學生中建立良好的態度和增加就業機會起著重要作用。同時積極開展就業培訓和指導,做好學生就業的心理準備。應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各種專業技能培訓,加強實踐培訓,以改善學生的就業狀況。同時,要根據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和擇業心理特點,加強教育和指導,使大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心理素質。最后要培養學生在就業和創業中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幫助學生從經驗和教訓中學習,提高就業能力。
4.完善就業體系
建立高校、院系兩級就業指導機構,為本科生建立就業平臺。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除各級政府提供的指導方針和政策外,還包括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除安全保障外,高校各級管理人員還應高度重視就業,為學生開放就業信息渠道。其次加強與就業部門、人事部門、社會調解組織和用人單位的聯系與協作。定期邀請雇主與畢業生進行討論和交流,發展校企合作,走“訂單式”人才培養之路,與企業形成穩定的供求關系。最后,邀請已經成功創業的優秀畢業生來大學匯報和演講,鼓勵畢業生找到工作并創業。
四、結語:總之,由于突發事件的意外性、危害性、傳播性等特征,會對高校畢業生的身心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本科生的就業觀念。在此情況下,高校要建立有效應急機制、加強多途徑宣傳、積極開展就業培訓與指導、完善就業體系,提高本科生的就業能力,從而整體上提高就業率。
參考文獻:
[1]劉俊麗,劉佳,楊志.關于新形勢下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幾點思考[C]//中國農業大學專職輔導員工作研討會.中國農業大學,2011.
[2]施春華.對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幾點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