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年強則國強,而要想少年強,必須得從兒童階段抓起。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創新公共藝術課程探索之筑造兒童美育空間進行了詳細分析,希望能夠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關鍵詞:公共藝術課程;兒童美育空間;創新
引言:相比較于其他國家,我國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遠比發達國家低得多。當前很多兒童成長學習的教室空間都是格式化設計,空間缺乏創新體驗性、美的景象以及感知。雖然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很多家庭逐漸認識到美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并在這方面投入很多,讓自己的孩子參加各種如舞蹈、美術等培訓班。不過他們往往追求形式,忽視了內涵,從而難以達成理想的效果。而積極進行公共藝術課程的創新,筑造兒童美育空間,便能達成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實現理想的美育效果,促使兒童健康成長。就這一方面來說,加強創新公共藝術課程探索之筑造兒童美育空間的探究意義重大,具體分析如下。
一、創新公共藝術課程探索之筑造兒童美育空間的意義
我國有一句古話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充分說明了環境對人有著很大的影響。而美的教育環境空間同樣有著很強的榜樣力量,具備正面教育功能。人類視覺系統可能直接從形象中獲取相關信息,這種信息有著吸引力和清晰性,而且有著顯著的視覺感知等相關特征【1】。而美術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傳達方式主要是以色彩、圖形以及文字等為主,就其中的圖形造型而言,能夠借助視知覺有效激發人們的心理反映,從而達成良好信息傳播的目的。其借助各種造型因素,然后通過一些視覺工具如色彩、線條燈,將美的思維與情感有效表達出來,營造出一種有著良好審美價值的視覺形象。而在兒童成長階段通過美的視覺語言傳輸相關信息給他們,引導兒童在觀察中進行發展與探索,有助于提升兒童的視覺美學情感表現力與鑒賞能力,并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美的行為與心靈。
除此之外,兒童美育對公共藝術專業建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藝術設計院校是設計師成長的搖籃,不過就當前情況來看,很多藝術院校對于兒童成長空間的設計比較忽視。所以如果可以在原有教學方案中注入這些內容,增強兒童成長美育空間設計意識,為兒童構筑良好的美與空間,那必定能夠推動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而且學生今后的就業競爭力也會有著很大的提升,為他們今后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創新公共藝術課程探索之筑造兒童美育空間的措施
(一)從兒童思維意識層面進行筑造
在美育空間筑造中,不僅需要從設計專業角度去考慮美的視覺感知,還得嚴格遵循行為層次需求以及兒童的思維意識,因為兒童成長不同階段的行為與思維意識都是不同的【2】。為此,在具體美與空間設計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設計:一是感覺層次。具體可以在空間中放置合適的藝術作品,借助此去潛移默化的影響兒童的視覺美感,有效激發兒童的探究欲望;二是智慧層次。具體可以通過組織多樣化的藝術活動來實現,以便有效啟發孩子的智慧。在兒童進行美術作品欣賞的時候,需要引導兒童從材質構成、主題實現等多方面進行分析和觀察;三是表現層次。就我們人類而言,天生就有著很強的表現意識,兒童更是如此。為此,在美育空間筑造中,可以設置涂鴉墻,以供孩子充分展現自己的天性。除此之外,還可以設置一些多功能活動空間,如組織兒童進行舞臺劇的表演等,這些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四是創造層次。具體需要教師與兒童一起進行藝術作品內涵、美感價值的挖掘和發揮,同時鼓勵兒童在此基礎上大膽的進行創作,最終達成良好的創造效果。
(二)從公共藝術專業設計角度進行筑造
公共藝術專業具體包括空間安全、空間造型、空間功能、空間色彩以及空間氛圍等幾方面。就其中的空間安全來說,不論多么好的美育環境,如果沒能考慮到安全性,那最終都是失敗的。所以設計師們在兒童美育空間設計中,必須得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避免傷害到兒童;空間造型。可以借助一些可愛生動的卡通動物造型來實現,有效激起幼兒對空間的喜愛與關注;空間功能。通常情況下,幼兒園的空間功能都是根據兒童行為需求進行空間的風格,不過在美育要求下,應該嚴格把控好兒童與空間的關系,還有就是空間美化的過渡與引導;空間色彩【3】。五顏六色的色彩對于兒童而言有著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美育空間設計中,可以通過玩具、墻面等顏色的變化來激起幼兒的參與積極性;空間家具。兒童美育空間的家具應該有著一定的趣味性以及美的造型等;空間材質。兒童美語空間中應用的材質必須得安全環境,需要滿足國家環保安全部門相關要求,并且不能太硬,不能存在鋒利的直角;空間氛圍。良好的氛圍對于兒童而言有著很大的影響,具體可以通過藝術品擺放位置、串聯顏色等等進行藝術氛圍的營造,提升美育空間效果。
所以在兒童美育空間環境的鑄造中,如果僅靠設計師們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得各個高校加強這方面的重視,積極進行公共藝術空間課程設計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達成理想的效果,為兒童健康成長提供助力。
結語:綜上所述,為了為兒童提供更好的美育成長環境空間,積極創新公共藝術課程,構筑兒童美育空間非常有必要。針對此,需要相關方面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并且結合實際合理進行落實。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兒童特點與成長需要,并將這些合理滲透進環境空間中,從而實現潛移默化的影響效果,為兒童健康穩定的成長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翟俊豪, 孟達. 區域文化視角下高校公共藝術課改革的探索和實踐[J].?神州, 2016, 000(001):145-145.
[2]龐杏麗. 公共藝術設計專業加強兒童創意空間設計意識的必要性[J].?藝術科技, 2019, 32(02):20-21.
[3]胡喜紅. 校園中的公共藝術——公共藝術設計課程戶外教學實踐與探索[J].?美術大觀, 2018, 000(012):122-123.
作者簡介:陽燕(1986-),女,漢族,重慶人,重慶電信職業學院,講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兒童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