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宗明
隨著新課程進入深綜改階段,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因此,開展常態化的課堂教學活動,需要圍繞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進行。對每一個教學活動效果的評價,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從教育視野維度評價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可以提升教師專業化素養,促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
一、教育視野的內涵
(一)教育視野
“視野”可以從顯性場域和隱性場域兩個方面理解其含義。“教育視野”是從視野內涵中拓展而來的。從顯性場域的角度而言,是指教育群體或教育者組織實施的一個教育活動覆蓋的范圍;從隱性場域而言,是指一個人對教育理念理解的深廣度及應用理念解決教育問題的程度。其適用的對象是一名教育群體,如國家、民族和學校,也可以是一個教育工作者。也就是說,教育視野的外延可大可小,即可分為國家教育視野、民族教育視野、學校教育視野、教師教育視野。一個國家、民族的教育視野是否寬廣、深遠,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發展,而一所學校、一個教師的教育視野決定了一所學校的發展質量及畢業生的成長質量。可見,教育視野是決定教育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二)教師教育視野
教師的教育視野可分為宏觀和微觀的兩個層面。在宏觀層面,教師的教育視野是指其對教育理念理解的深廣度;在微觀層面,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學習情況的范圍大小,既包括關注學習學生的人數,也包括關注學生對學習內容理解程度的大小。可見,教師的教育視野在教學質量提高方面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教師教育視野體現在課堂教育教學活動中,既可通過觀察教學活動時學生對某一環節中知識點理解的程度來量化,還可通過該活動中施教者關注學生數量及學習質量的次數來量化,即教師教育視野可表示為:教師關注學生數與學生總數之比或已理解知識的學生數與學生總數之比。
二、常態化教學活動評價
常態化教學評價是指教師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調整教學行為服務的一項活動。在微觀教師教育視野下,開展合作研評能夠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一)合作研評的觀課工具
在合作研評活動中,同學科不同年級的教師可以校本研課活動為依托,從不同視角觀摩同一節本學科或不同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為了使不同教師間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使評課活動言之有物、相互啟發,增強評課活動的科學性、實用性和理論性,在每一次的研評中都要借助科學的觀課工具,收集真實、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的相關量化數據,為評課提供基礎性論據,讓評課教師基于某一視角對施教和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既能讓執教者了解自己的優勢,也會發現施教過程中的不足,還能給其他教師以啟迪,從而實現校本研修中教師自身教學專業水平的提升(見表1)。
(二)合作研評的過程
常態化的校本研修,要求本學科各年級教師都能夠參加,而且要分配觀課任務,即每個年級的教師成為一個團隊。在觀課時,每個人認真完成4個維度12個要素中各觀察點最原始數據的統計;同時,用學科觀課量化表記錄教學活動中師生每一次的互動具體情況,分析第一次師生表現的優缺點,并用教育學、心理學的理念進行解釋,找出成因及解決策略,形成觀課建議。在觀課后,可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在年級團隊中形成觀課評價共識并呈現出來,及時在合作研評中進行有理有據的交流,既具體又詳略得當,還具有一定的理論高度。每個團隊都有觀課的一個側重點,如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合作探究和教育視野等。
在研評活動中,該團隊代表結合觀課量化表記錄形成了教師教學維度的思維導圖,有理有據地與其余團隊成員交流本組觀課心得和評價意見,并就一些有異議的活動環節安排與執教者交流想法,其余團隊也陸續展示本團隊的觀課評價意見及建議。在以上的交流中,校級研課的交流環節落到實處,能夠客觀公正地從教學活動的不同視角評價一節觀摩課。同時,在團隊分工合作的前提下,觀課者也會集中注意力,觀察教學活動中師生具體表現,便于收集基礎數據,為合作研評做好基礎性材料準備。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評課思路的同時,也鍛煉了教師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用教育教學基本理念,解釋分析相關活動安排,在實際應用中提升了教師校本研究能力和專業技能,達到校本研修的目標,實現教師間的共同成長。
(三)教育視野的評價應用
在觀課時將教師的教育視野作為一個維度,可從參與學習人數、學習者學習狀態等來衡量教學效益,由一個團隊具體分析教學過程中各環節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關注度去觀察記錄,從具體的數據分析中,分析教師的教育觀、教學觀的落實情況。目前,新課程的理念要求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每一次的師生互動中,教師能否組織所有學生參與,關注的是哪個層面學生的學習情況更多,各層面學生被關注度分別是多少,所占比例可說明教師在某一具體教學活動教育視野的大小。比例越大,說明教師的教學視野更廣,落實教學觀更明確、具體,能真正尊重每一位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對學生思維深廣度的引導及關注,體現了教師能否落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如果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某一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讓學生做到舉一反三,就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此項數據比例越大,說明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訓練與培養。可見,在觀課時引入教師的教學視野維度,在評價教與學兩個方面更加全面,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指導性更強。
三、教育視野下評價教學活動的意義
(一)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是當前教育的首要目的。每個人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需要通過不同學科的教育教學活動逐漸實現的。每一節課的教學活動,能夠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起到多大的作用,關鍵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是否正確、教育視野是否寬廣、組織的教學活動效益的大小等因素。在現實的教學中,并不是每一名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視野都完全符合新課程實踐的需要。只有在校本研修活動中,不斷地引導教師開拓教育視野,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才能確保新課程實踐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良好的發展。
(二)有利于教育觀念的完善
在校本研修中,從教育視野維度評價教師的教學活動過程,不同教師從自身教育觀念的角度去評價、解釋、剖析他人的教學活動過程,即檢驗自身理念是否正確,更要判斷他人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確,還能夠從中學習到別人獨有的教育理念來完善自身,發展自身。所以,從教育視野評價教學過程,能夠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和發展。
(三)有利于教學行為的改善
每一次的教學研評活動,最受益的是執教者。多名教師從不同視角對執教者的教學行為進行評價,尤其是從教育視野的角度評價,能夠讓執教者全面地、綜合地了解自身教學行為、教學觀念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優勢,在他人的評價中,掌握自身的不足并及時改正,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規范教學行為。
(四)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化
在教學研評活動中,如果參與教師能夠注意每名教師的教育視野并給予正確評價,就能意識到學生的學習效益取決于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全部參與,教師是否關注了全體學生,是否讓每名學生都處于學習狀態之中;如果每節課教師的教育視野都能夠覆蓋到全班學生,就能避免課堂教學中的歧視和片面,有利于實現學校教育的公平和均衡。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