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小輝
全民健身運動是我國體育事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首次提出“健康中國”戰略,明確提出要“發展體育事業,推廣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質”。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傳播范圍不斷擴大,全民健身隊伍呈現擴大化、年輕化趨勢。全民健身運動不僅局限于徒步、跑步、廣場舞、太極拳、太極劍等室外運動。近段時間,線上體育鍛煉的爆發,使居家健身迎來一個小高潮,居家健身得到更多健身者的喜愛。在客廳、陽臺、閣樓等,只要稍微大一點的空間就可以開啟健身模式。種類繁多的免費線上運動讓人們居家健身多了許多選擇的空間,值得結合新媒體傳播來做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早在1967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CBS)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就提出新媒體的概念。新媒體是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全新的媒體傳播形態,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數字化、多媒體、網絡等最新技術都是新媒體出現的必要條件。我們生活中使用的一些App,瀏覽的網站,各種短視頻,像微信、抖音、微博這樣的互聯網通訊社交工具等都屬于新媒體范疇。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制作和發布時間上有著比較明顯的優勢,真正具備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以傳統媒體中的報紙為例,它的誕生是一個耗時耗力的過程,是要經過收集資料、采訪、撰稿、編輯等環節。同時還要進行圖片的掃描、文字的錄入等復雜過程。電視和廣播的過程也是大同小異。這樣就大大降低了新聞的時效性,而網絡新聞卻節省這些環節。隨著新媒體傳輸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傳播速度也在迅速地加快。只要網絡順暢,隨時隨地發現了有價值的新聞就可以發布出去,時時刻刻掌握著新聞的最新發展動態,不存在滯后性。
新媒體傳播的海量性表現為它具有信息的容納和儲存的巨大能力,其傳播的速度快、容量大、信息共享的范圍廣。為新聞發布者提供了足夠的版面,使其能夠發布豐富的新聞信息。避免了傳統媒體受制作成本、版面空間、內容承載力等因素限制,造成新聞片面化、零散化,無法對新聞進行全方位播報的現象。新媒體傳播除了對新聞進行采集外,還可以對歷史新聞信息進行縱向存儲。隨著時間的增加,信息量也會成倍增長。還可以對新聞信息進行歸納,分類,總結,建立龐大的新聞數據庫,方便以后對相關新聞的檢索和了解。
擴大性是指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新媒體信息技術進入到迅猛發展的時代。受眾群體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終端了解更多、更新的時事動態,從而擴大了受眾群體。對傳統媒體而言,聽眾或者觀眾需要選擇合適的地點,在固定的時間收聽或者觀看相關的節目。這樣就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擴大群體范圍。然而,新媒體傳播就有所不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方式來獲取最新的新聞信息,第一時間掌握新聞動態,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受眾者獲取信息的途徑。受眾者在獲取新聞信息的同時也會將信息進行分享,進一步促進新聞信息的傳播,對擴大新的受眾群體起到推動作用。
新媒體傳播改變了過去線性單向傳播的過程,在傳播過程中實現了雙向互動。在這個傳播過程中,受眾者的地位發生較為明顯的改變,不再是作為新聞的接受者,被動參與到新聞的產生、傳播和接收這個過程中,而是主動參與到新聞的發展過程中,完成了信息接收者和信息發布者之間的角色互換。發布者和受眾者、受眾者之間可以進行及時的溝通和交流。這種交流和互動會帶來更多的參與者和支持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新聞傳播的多元化發展??傊旅襟w傳播的互動性更有力于加強受眾者的代入感,使其可以自主的選擇新聞,這樣的溝通和互動,是新聞良性發展的主動力。
新媒體傳播更具個性化。受眾者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發布者。既通過網絡獲得自己所需要信息,也能利用網絡平臺第一時間發布新聞消息。新媒體可以做到面向個人。個人同樣可以通過新媒體定制自己需要的新聞,真正實現個性化的傳播服務。排除多余信息的干擾,從眾多信息包圍中解脫出來。隨著我國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有效拓寬新聞傳播的渠道,很大程度上提升新聞傳播的個性化發展。
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全面開展,要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倡導作用。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應當大力宣傳體育鍛煉對人體健康的益處,不斷刷新人們對運動健康的認識。通過免費在線課堂,錄制公益講座的視頻,讓更多人學習到科學的健身知識,引導正確的健身過程,防止運動中出現損傷。同時媒體要呼吁政府、企業,相關專業人士投身于全民健身事業中,做出自己的貢獻。對于政府在頂層設計上積極推動,對于企業給與一定的支持,對于那些相關專業人士或健身達人,可以創作并推廣居家的科學健身視頻,相關圖文信息,通過直播、網上課程等零距離的方式,帶領和指導健身者進行科學的健身鍛煉,從而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進一步構建“大體育”“大健康”理念。
傳統的健身模式已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會阻礙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的進程。選擇什么樣的鍛煉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鍛煉的理念,養成運動健身的好習慣。只要想運動健身,一個很小的空間,就能感受到大汗淋漓的痛快,體會其帶來的樂趣。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選擇多種健身方式。時間緊張的時候可以選擇居家健身,在線打卡健身。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去健身房或者戶外進行鍛煉,將線下和線上相融合。線上運動的小程序、App、健身視頻以及體育直播講座成為居家健身的好幫手,豐富線下的健身體驗。同時悄然改變人們的鍛煉習慣,優化全民健身運動模式。
人們通過新媒體技術的終端可以獲取更多科學的健身理論知識。通過網上一些運動的小程序、App、健身視頻等在家隨時就可以練起來。這種居家健身進一步促使家庭體育時代的到來。居家健身屬于家庭體育的一部分,承載著家庭教育、培養良好家風的過程。家庭成員在家一起參與鍛煉、邀約一起到戶外徒步或體育旅游,在促進家庭成員身心健康的同時,改善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充分體現了家庭合作與情感體驗的過程,推動了家庭一起鍛煉的活動模式,從而將家庭體育文化傳承下去。
有規律的運動、合理的飲食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健康。對于運動和飲食的度,每個人的衡量標準都是不同的,這些都需要科學的指導。體育和醫學不是完全脫離,沒有任何聯系的兩個概念。醫學知識可以科學的指導體育鍛煉,以健康為目的參與運動。正確的體育鍛煉可以使患者的一些醫學指標恢復到正常區域,從而達到醫學治療的效果。如果將兩者更好的融合,從醫療角度去看體育,重新發現體育。從體育角度來看醫療,重新認識疾病。用醫學來幫助健身者尋找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制定科學的運動計劃。將健身與健康深度融合,把“運動促進健康”提升到“健康離不開運動”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