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廣東科技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東莞 523083)
近些年,我國服裝設計領域已經呈現與國際同步發展的趨勢,國內各種服裝設計論壇不斷增多,服裝設計與民族文化得到了進一步融合,這也在另一層面上凸顯了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因此,民族元素在服裝設計上的應用對我國服裝文化和民族文化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民族元素的合理運用,為我國服裝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
中華民族是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分布廣闊,服裝風格繁多,且部分民族又擁有眾多支系。拿苗族來說,就分為紅、黑、白、青、花5大類,其中花苗還包括了大頭苗和獨角苗,各部落均以不同服飾劃分。由此說來,不僅不同民族擁有不同的服飾風格,同一民族內也會擁有不同的服飾風格。我國少數民族服裝不論是在材料、色彩還是款式上來說,都是非常豐富的。
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大多采用了自然、美好、和諧等元素,基本從服飾上就能看出一個民族的崇尚與追求,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美好。因地理條件及環境氣候差異,少數民族服飾的圖案、顏色及配飾等都體現出不同的區域文化,同時也體現出我國民族服飾發展的深厚文化和豐富內涵。
服飾是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審美特質的,我國各民族服裝也體現出各自不同的審美特質。《漢書·地理志》中就曾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之記載,由此顯示服飾地域性較強。民族服飾文化的發展,與地理環境、生產力進步處于同步發展趨勢,是一個復雜的物質文化財富體系。它的形成、演化及發展深受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因素影響,是一個長期影響作用下的產物[1]。民族服飾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文明的體現和外在符號的展現,是一個獨特文化傳統的象征,是生活與自然生態和諧共進的結晶,直接體現出一個民族的特征和文化內涵。
現代化背景下,人們進入了一個多元共生的設計大潮,許多國家和地區在某些方面都出現了民族、人性、文化和歷史的設計理念,試圖從民族審美特質切入,多方面汲取養分,以強調民族審美特征來求得多民族認同,這一點在我國近幾年的服裝設計上較為突出。
當今,兩種思潮占據著我國服裝設計的主流,一種是現代藝術風中的構成主義、抽象主義,特點是以藝術文化為基底,以非理性的設計思維取得一種奇特的、非形式的浪漫氣息[2]。另一種就是提倡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傳統風格。這種風格通常都是將傳統風格與現代設計融為一體,通過更多地運用傳統民族服飾文化精華來喚起人們對自然鄉土的懷戀。這種設計思潮通常集中體現了設計者對民族文化的追求。
民族風格的服飾設計首先要得到一個民族的認同,才能得到一個大文化圈的認同。放寬視角來看,東京、紐約、米蘭、巴黎等國家的一些品牌,都是基于本國特有歷史、文化及經濟背景,以民族文化為切入點奠定了其國際時裝之都的基礎。我國擁有更豐富的文化資源,要想創建一個不同的國際時裝之都,就必須在現代服飾設計中充分汲取自身民族文化的精華,保留民族精神文化特性,打造一個充分展現自身民族魅力的服裝品牌,在世界服裝領域獲得自我形象的展示。
1978年改革開放后,現代概念時裝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一系列西方潮流服飾悄然走進中國服裝市場,并不斷改變著古老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服飾設計理念。隨時代發展,服裝材質、面料、做工、色調全部發生了設計上的改變,到了20世紀80年代,時裝款式的多樣化已經不能滿足服裝發展的需求,流行周期越來越短。與此同時,中國服飾潮流已經與世界潮流同步而進了。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逐漸改變,現代人對服飾的追求日益提高。隨著人們服飾觀念的轉變,高檔、美觀成為我國現代服飾的發展趨勢。在多元化、高檔化和崇尚流行效應的影響下,服裝文化不斷發生著變化[3]。
我國歷史上曾得“衣冠古國”之稱。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服飾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獨創品牌,自然也就有了反應民族特色的服飾。而在民族風不斷發展的形勢下,其色彩、圖案及配飾的應用,既弘揚了中華民族文化,又符合現代審美標準。雖然在舞臺上展示的服飾中,中華民族元素的應用還是散碎的,但足以令人遐想和贊嘆。綜合來說,民族服飾與自然環境、民族文化及宗教文化都是不可分的,它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卻沒有明顯的界限,不會瞬息萬變也不會一成不變,而是以融合的形式不斷地發生著改變。
色彩是服裝設計首要考慮的元素,不同的色彩給人以不同的視覺感受。比如白色讓人感覺明亮、幸福、純潔;紅色讓人感覺熱情、朝氣蓬勃,藍色象征著永恒、堅貞和忠誠;黃色讓人覺得明艷、活潑,紫色給人以高貴、脫俗的感覺;黑色則象征著沉靜與力量。少數民族服裝色彩多樣,奪人眼球,可以給人以極強的視覺沖擊。不同的生活習俗和文化信仰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服飾審美定律,加上各民族對圖騰的崇拜和生活形態的不同,各民族服飾采用的顏色也不同。現代服裝設計中,設計者積極汲取各民族服飾色彩特點,結合現代潮流趨勢,巧妙地以拼接、點綴、色彩分配等方式,將民族特色融入其中。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發展中,各民族形成了風格不同、絢麗多彩的服飾圖案。特征鮮明的圖案是少數民族服飾的特色,可以充分反映出一個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或生活習俗,是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對服裝設計而言,圖案是最能表達情感的部分。民族圖案與現代潮流相結合的服裝設計,不僅豐富了設計手段,更能撥動人的心弦,同時增進了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思潮背景下,少數民族特有的圖案紋樣以其獨特的韻味和粗獷以及原始的設計風格受到各界時裝設計者的青睞[4]。但是,在進行服裝設計時,不能簡單去復制一個民族的圖案,而是要去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背景與歷史,通過對民族文化的了解來解讀一個圖案中所蘊含的特有內涵和審美特質,然后再將其與現代流行元素結合,融入服飾設計中,進行重新設計。
民族圖案是服裝設計領域最常見的藝術設計元素。服裝設計者通常會采用民族傳統圖案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點,進行夸張、放大處理后應用在服裝的布局或裝飾上。而針對滿圖的花紋或圖案可以采用簡化處理的方法,將紋樣進行循環或加大間隔形式的設計,將民族圖案填入服裝設計中。
民族服飾傳統工藝有很多種,比如蠟染、織錦、刺繡等,都是我國民族服飾的特色工藝。少數民族的女孩子通常從小就學習這些服飾的制作工藝,并一生都在研習,造就了我國少數民族絢爛多姿的特色服飾。現代服裝設計中很難有設計者可以充分掌握這些少數民族自小練就的工藝技術,由此,民族服飾工藝的應用是最難體現的部分。但是隨科技的發展,織錦、刺繡、印花等工藝已經被廣大設計者所掌握并應用。
服裝構成三要素:造型、色彩、面料。其中面料是重要因素,合適的面料可以有效烘托出服裝的造型,從而實現藝術風格的展現。絲綢已經成為我國服裝設計中常用的面料,棉麻紡織品、提花織品、印花綢緞等成為當前我國民族特色面料有力的展現方式。除此之外,我國少數民族服裝中有些以自織土布為服裝面料,具有質感粗獷、肌理豐富等特征[5]。這種面料直接應用到服裝中,其舒適度可能不太容易被廣大群眾接受。由此設計者將這種面料做了工藝上的改進,然后再應用到服裝設計當中,特色面料的應用展現出我國特有的服飾風格。
民族藝術元素是我國服裝設計者較為常用的設計手法,是將民族藝術元素作為整體服裝的主要裝飾進行設計,實現對題材和設計內涵的充分表達。因我國傳統服飾款式相對簡單,裁剪也較為程式化,所以民族藝術元素在設計中也頗為常見。諸如唐彩的莊重、宋彩的淡雅、元代的奢華、明朝的鮮艷等,都是我國傳統的藝術元素。傳統民族藝術元素賦予服裝以深厚的社會情感及內涵,各歷史階段均表現出不同的藝術元素特征。藝術元素的應用可以使服裝設計展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和美感。
各民族特有的配飾也是民族特色的一種表現方式(比如銀飾、流蘇、瓔珞、挎包、頭巾、項圈、荷包以及動物牙齒等)。很多服裝設計者都在一些設計上應用了這些配飾。還有一些背飾、腳環、鞋面等,在設計中與服裝整體風格搭配,可以更加充分地體現出一個民族的風采及特色。因此,配飾也是民族特色元素之一。古往今來,和諧、統一以及具有完整性的事物更符合大眾審美,服飾設計也是如此。
服裝設計所要傳達的不僅是一種風格,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換句話來說,服裝是文化傳承的一個載體。現代民族風的服裝設計可以說是民族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元素融合下的產物。現代民族風格的服裝設計必須將民族元素進行有效的處理和結合,基于現代科學技術,突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獲得民族情感共鳴。
我國各民族發展歷史長河中,民族文化積淀的不同,使服裝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色彩,我國現代服裝設計中應用民族元素,以其特有的豐富色彩、獨特造型及深遠蘊意,向世界展現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時裝舞臺。由此,我國廣大服裝設計者應以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為己任,為我國服裝設計及發展開辟一條創新之路,推動我國服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