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玲珠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浙江 紹興 312030)
地方高校是地方經濟文化的傳承者和開拓者。一方面,地方經濟產業特色對高校的優勢學科建設、特色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起到支撐作用,有利于高校找到特色發展之道,并使之與地方經濟相融合;另一方面,高校做好人才的梯隊培養和人才補給,構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專業辦學理念,為地方經濟提供堅實有力的主力軍。
柯橋中國輕紡城是全球規模最大、交易品種最多的紡織品集散中心,成交額連續30年位居全國紡織品專業市場第一。柯橋區在力爭通過3年的努力,把輕紡城打造成為“開放、時尚、智慧、高端”的現代化新型市場的同時,也面臨市場主體自主創新能力較弱、輕紡產品時尚要素相對缺乏、創意產業與市場融合度不夠、知識產權保護滯后和產城融合發展有待進一步提升等方面的問題。
本地高校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是入駐柯橋的第一所大學,入駐以來,一直致力參與打造新時期國際紡織之都,充分發揮高校“人才蓄水池”的功能。本項目以高校的視角,結合十多年的一線服裝設計生產管理經驗,探討了中國輕紡城時尚轉型升級、打造新時期國際紡織之都的新路徑。聚焦地方高校與地方經濟的關系,思考如何將地方產業經濟共建融合進高校的專業特色建設中,如何將產品的創新設計融入到人才的梯隊培育中。
高校在學科建設、課程設置上應因地制宜,與地方經濟、市場需求、生產發展相結合,培養適合地方產業文化的實用創新型、復合應用型設計人才。之江學院新增的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在學科設置上圍繞“以布為媒”,拓寬“國際化視野”,為“國際紡織之都”輸送具有國際視野并精通面料與服飾設計一體化設計的專業人才。
在專業設置上,始終圍繞“面料”為軸心來銜接設計理論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創作課程,定位專業特色,區別省內外其他院校服裝設計專業的設置。在課程教學設置中,4年專業學習生通過大量讀面料、識面料、玩面料,探討面料與服裝結構、版型之間的新語言關系,加強面料側重性下的款式和面料的一體化設計,從而達到設計面料有的放矢、提升設計服飾的綜合能力;專業教師則可以通過對面料的歷史流變、面料的文化傳承、面料的趨勢分析作為突破口進行研究教學。
柯橋要打造“國際化紡織之都”,國際化視野是前提。高校應利用資源優勢,加強和港澳臺、國際院校的合作,搭建國際化設計教育平臺。近年來,之江學院的設計學院一直致力于依托合作辦學,交流研討會、專業論壇、建大型實驗室和大師工作坊等形式,運用“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方式加強國際交流,拓寬設計教育的國際視野。定期“引進”美國、法國、意大利等多國設計大師來校舉行講座、研討。同時,學校每年也鼓勵優秀教師、優秀學生“走出國去”學習先進技術,參與項目、課程或者大賽,提高作為人才主體設計師的國際化視野。
目前,柯橋企業自主設計的投入相對比較少,產品競爭同質化嚴重,“恨布不成衣”一直是一個困擾。設計創新,人才尤為關鍵。地方高校應承擔起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實用創新型、復合應用型設計人才的任務。因此,之江學院新增服裝設計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思考。
在人才的培養方式上,強調教與學的“兩位一體”,即“設計”與“社會”是設計實踐中互補的兩個系統。通過設計專業與社會的零距離互動,在“從設計到社會并最終回到設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1)模擬項目教學。模擬項目教學主要是在校內完成。針對實踐教學內容的需求,以參與項目的方式進行模擬教學與實踐。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不僅是培養創新意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項目完整的工作流程以及每個流程的關鍵點和注意事項。學生在項目進程中既了解了社會的需求,也認識到了自己的能力側重,培養他們今后快速融入社會的能力。
(2)工作室/研究所教學。這方面主要是依托高校內的設計工作室或者專業研究所、研究院進行。工作室、研究所運行機制與公司相似,學生一方面可以在課程之余浸潤在項目里,真切感受專業實踐的氛圍,另外一方面,學生在工作室項目的分工與合作中,可以培養處理人和事物關系的能力。
(3)與企業協同育人。與相關企業形成密切互動,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確定聯合培養方案,并共同調配師資。合作企業可以作為高校的教學基地,給高校一些學習培訓、實習、就業、作品展示與商業互動的機會。企業參與到設計師的設計實踐和教學培養方案里來,安排有經驗、有技術、又有一定理論修養的員工對學生進行實踐指導。對于企業來說,可以將在校大學生天馬行空的創意思維,落地到具體的產品創新設計中去。同時,校企也可以通過國內外優質資源的整合,舉辦高研班、短訓班等為企業高管提升專業水平。在這個過程中,“校企聯合開發項目制”“校企長期合作聯合項目制”等都是思路。企業協同育人的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逼著高校從知識型、技能型人才教育轉變為創新創意、實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方式,是時尚轉型升級中需要不斷思考的命題。
地方高校可圍繞本地經濟發展目標,整合科研和人才資源,組建具有特色和創新能力的學術團隊,與政府及區域經濟融為一體,以課題、招標項目、重大項目為研發觸點,發揮集體優勢。構建由政府牽頭,高校負責的落地研究項目,全方位、多維度地開展交流合作。在制定地方產業發展規劃、保障措施、研究項目以及相關的指導政策上發揮優勢,拓寬高校職能。例如在輕紡城,知識產權保護滯后是現階段的突出問題之一。花樣抄襲、剽竊、仿冒等無序競爭嚴重,花樣版權保護難取證、難鑒定、難執行,且存在手段少、費用高、效率低等問題。如何讓紡織面料花樣版權及時得到保護,如何讓企業在短時間內設計出更多、更好的面料花型,是高校教師和科研團隊值得攻克的課題。2019年,在浙江省版權局的指導下,之江學院鄭德均博士帶領的技術團隊聯合柯橋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開發的花樣版權保護“新”神器—中國輕紡城花樣版權數據中心庫和花樣圖型應用比對系統正式發布,這表明解決花樣版權問題跨出了一大步。
可以看到,在新時期“國際紡織之都”的打造中,高校可以以多種形式參與。本地高校與地方經濟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高校從人才優勢出發,在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和產業協同等方面與所處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保持一致。一方面提高了地方高校科研水平,提升了其科研成果的市場轉化率;另一方面提升了地方產業的人才供給水平,給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持續動力,優化了地方經濟產業結構,最終實現“國際紡織之都”的成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