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明
(恒大園林集團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20)
園藝療法起源于17世紀末的英國,并于20世紀在全世界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歐美國家相繼成立國家園藝療法協會,大力發展本國園藝療法研究與應用。我國的園藝療法起步較晚,至21世紀初才將園藝療法作為一門科學,現已在園林與醫療、養生等領域開展初步研究[1]。現代園藝療法的治療對象不僅限于病人,它更強調于人們參與園藝活動的過程及意義,通過親身接觸自然、感觸自然來緩解身體壓力,從而調節和促進人的身體,向健康狀態發展,使亞健康的人變得健康,使健康的人變得更健康[2]。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引發的環境問題,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身心健康。據調查顯示,現代社會人群中,大部分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并伴隨身心疲憊、情緒不穩、壓力繁重等心理特征。利用園藝療法來改善、調節人的心理,對促進人的身心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園藝療法(Horticulture Therapy),以園藝活動為媒介,通過參與園藝植物的種植、澆灌、修建等活動及交流,便于植物材料對人體的視、聽、嗅、觸、味等感覺產生一定刺激作用,調整人的身體、精神,達到良好的狀態,以此消除人的不安、疲憊、急躁等情緒,提升人的生命活力。
園藝療法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親生性理論、前景避難理論、注意力恢復理論以及減壓理論。其中,親生性理論認為人類天生與自然存在某些聯系,對于其他生命和生物有著天生的熱愛,并對人自身健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前景避難理論認為人類對于美好的事物,有著源于生存需要的感知,如對水、食物、光、空氣等還生積極的反應,同時也會避開那些危險的環境,并且病人或者疲憊的人更傾向于避難。注意力恢復理論認為接觸自然環境,對于促進注意力恢復有很大作用,如在自然環境中靜坐、照顧盆栽植物、遙望遠方的大樹和鮮花,都會從中獲益。減壓理論認為與自然接觸可以減輕壓力,指出適當的運動是有助于減輕壓力,同時也與人的健康狀況呈正比,積極的干預能改善患者的情感認知狀態,降低抑郁的機率[3]。
隨著對園藝療法的不斷深入研究,其研究領域已涵蓋了保健養生、康復醫療、精神恢復等方面[4]。而園藝療法的園林景觀,作為一個新型的景觀系統,具有以下特征。
3.1.1 整體性
園藝療法的景觀從構成要素來看,種類豐富多樣,由大量的生物以及非生物等物質組成,同時這些物質又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干擾,形成不同的結構和層次,使園藝療法的景觀系統成為具有整體涌現性的整體。假如園藝療法的景觀系統被簡化為單個組成要素,僅有樹或者石頭等,則園藝療法的景觀特性也將隨之消失。
3.1.2 相關性
園藝療法的園林景觀,作為一種新型的景觀類型,其整體性特征與其他類型的景觀具有明顯區別,但從事物本質上看,與其他類型景觀的構成要素均為物質與能量之間的流動,遵循生態學的發展規律[4]。因此,園藝療法的景觀系統與其他類型的景觀系統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即園藝療法的景觀系統外部的相關性。而園藝療法的景觀系統內部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等,即園藝療法的景觀系統內部的相關性。
3.1.3 動態性
在園藝療法的園林景觀中,每一時刻都發生著變化,如信息的傳遞、能量的傳輸、物質的轉運等,這些變化雖然微妙,但能使園藝療法的園林景觀具有一定的流動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或積累,這些動態變化在園藝療法的園林景觀中被不斷地察覺和感知。此外,園藝療法的園林景觀動態變化還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合理的控制園藝療法景觀的動態性發展,將是園藝療法的園林景觀又一新的發展方向[5]。
園藝療法的景觀要素作為園藝療法景觀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對深入研究運用園藝療法的園林景觀系統有著重要的作用。園藝療法的景觀要素主要包括物質要素、生態要素以及地物要素3個方面。其中,物質要素具有可識別性,就是園藝療法景觀要素的主要物質核心,還包含了具有安全性、目標性、親和性、觀賞性、藝術性等[6];生態要素具體是園藝療法景觀下的植物組合或植被群落,以及在生態進化和演替程度的可持續性發展;而地物要素則反映了園藝療法景觀的自然地理環境,如地形、地貌、水文、道路等。
在園林植物中,有一類植物通過所釋放出揮發性物質,并產生奇特的香氣,如桂花、梔子花、白丁香、含笑、蘭花、瑞香等。其中,桂花和蘭花均有著悠遠清談的香味,可以在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結合花香的特點,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充分發揮芳香療法,利用不同特種的香氣的植物,打造獨特的芳香景觀。同時,在保證游人健康前提下,使游人的心理狀態得到改善,最大程度地放松心情以及減輕不適癥狀,以達到良好的芳香療養效果。
五感體驗療法通過對人的五感的刺激來的達到治療的目的,五感即: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以不同色、形的植物給人帶來不同視感受,如紅色的溫暖、藍色的沉穩、綠色的生機,都能以視覺的方式緩和人的情緒。不同植物隨風搖擺,產生不同的聲響,有高亢之聲、低沉之音,另有植物葉片在風雨吹打之中盡顯古韻,可是使人心平氣和、超凡脫俗。五感體驗能充分調動人的視、聽、味、嗅和觸的5類神經,豐富參與者的感官體驗,強化器官功能、激發體質潛能,到達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目的。
植物保健療法一般是指利用具有一定保健功能或功效的芳香和藥用植物,對人類的各類器官產生不同心理及生理感受,以達到治療的目的。植物保健療法有外療型、內療型和綜合型,通常以外療型為主。外療型的植物保健療法是利用植物干、莖、葉等,能產生香氣或精油的物質,進入人體后,對人體起到防御疾病、增強體魄的作用。如香樟吸收SO2,揮發精油含有多種有機物,有祛風濕、暖腸胃的功效;金桂芳香沁脾,散發的香味對多種病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7]。
長期以來,經過對色彩的研究和探索,發現色彩對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能產生不同的反應。暖色調鮮艷奪目,令人欣欣向榮、精神振奮;冷色調顯示出靜、幽、清,給人安謐祥和、寧靜清幽之感;中性色調,給人醒目雅致之感。在園藝療法的園林景觀設計中,通過運用不同色彩植物調和、搭配,營造顏色豐富、主題突出的色彩景觀,可以給人起到非常積極的效果,有悅目、舒心、健體的功效。色彩不僅可以給人們帶來美一樣的感受,同時也是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的體現。
人本身對水具體特殊的情懷和向往,即親水性。水景設計時,可考慮“遠水區”“見水區”“親水區”的分布與設置。在水景中利用細微的駁岸變化、不同的水景層次以及豐富的水生植物等手段,營造不同的景觀效果,影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變化。如平靜而寬廣的湖面使人浮躁的心寧靜、平和;瀑布、跌水的敲擊響,讓人產生希望的聯想;精致活潑的涌泉,給人帶去生活的激情。同時,水景可以使環境周圍干燥的空氣變得濕潤,同時產生大量的負氧離子,更有利于人體的呼吸,對人體也大有裨益。
記憶治療是基于美國景觀設計師Hoover Robert 的設計模型而提出來的,主要針對老年人群體。該理論認為老年癡呆癥初期相當于正常人的晚期,所以設計師可根據正常人晚期的心理活動特點,為他們提供一些帶有趣味挑戰的園林項目,如在園林中放置一些安全度較高的健身器材作為“挑戰”,引導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并充分調動他們的思維,觸動他們的陳年記憶與往事回憶。此外,在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盡量選擇鄉土植物,創造出具有溫馨而舒適的氣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逐步喚起他們對往事的追憶,更好地發揮園林景觀作用。
可參與性作為園藝療法的一大特點,通過操作性的園藝活動如堆肥、除草、種植、修剪、采摘、插花、組合盆栽等實踐活動對使用者產生主動療效,提高其身體機能和免疫力,緩解身心病痛,增加勞動帶來的成就感、滿足感和責任感,對于健康的恢復與增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面對的生活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不僅不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也影響到我國的穩定與發展。園藝療法作為特殊的治療方法,是通過園藝植物來感染和調節人的情緒,幫助其緩解內心壓力,陶冶情操、修身養性,重新喚起人們的精氣神與生命力,從而達到提高身體功能的目的。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對于園藝療法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鮮有應用。園林景觀在人們生活環境中被最廣泛接觸,應重視園藝療法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與實踐,使人們更好地接觸自然、感受自然而享受樂趣。深入園藝療法的探索與研究,不僅能營造出具有園藝療法功能的景觀效果,同時也是豐富我國園林景觀的建設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