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坤梅,莊艷芬, 何銀忠
(1.昆明市西山區海口街道農林水與應急服務中心,云南 昆明 650114; 2.昆明市西山區馬街街道農林水與應急服務中心,云南 昆明 650100; 3.昆明市海口林場,云南 昆明 650114)
近日西南林業大學和昆明海口林場合作建立的“昆明滇池面山森林可持續經營國家長期科研基地”正式成立,計劃通過生態恢復、森林可持續經營、特色人工林培育以及林下種植4個方面,全面、統籌推進林木資源和林區經濟的共同發展[1]。近年來昆明市在林業產業發展方面提供了大量政策上的扶持和實質性的幫助,林地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也應當看到,現階段仍然存在林地監管保護力度不強、生態補償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今后還需要因地制宜的采取完善措施,推動林業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昆明雖然林木資源豐富,但是部分地區由于地質特殊,加上常年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生態比較脆弱,水土流失現象比較嚴重。像東川區、西山區等,歷史上最嚴重的時候森林覆蓋率不足20%[2]。現階段,昆明市將“生態修復”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每年投入資金超過5000萬元,專項用于林業建設和生態治理。截止目前,昆明地區接近有150萬畝宜林荒山、荒地得到了改造。在林區生態結構上,從原來單一的植被種類,逐漸向喬木、灌木、天然草地多層次、立體化結構轉變,林區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林地資源的擴張潛力增加[3]。
近年來昆明市在退耕還林工作上實行了更加嚴格的標準,2018年計劃退耕還林11.5萬畝,年底100%完成計劃,林木綠化率同比上升了11%,退耕還林工作成效明顯。按照《昆明市林業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下一步將繼續踐行習總書記提出的“兩山觀念”,在退耕還林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和重視程度[4]。從2015年開始,昆明市積極調整基層地區產業結構,鼓勵農民發展林下產業,代替原來的林地開墾和農業種植,林農平均年收入從2015年1.1萬元,到目前為止達到了1.8萬元,增收明顯,參與退耕還林的積極性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激發[5]。
按照“十三五”工作規劃,昆明林業工作堅持將林木資源管理與林農效益提升相結合,在改善基層林區生態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優勢林業產業,助力脫貧攻堅,走出了一條特色化的林業產業發展路徑。從2012年開始,昆明市按照上級部門的部署,積極推動林業企業整改,打造“昆明泛亞林業產業園”,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集商業博覽、倉儲物流、旅游觀光等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產業園除了提供了超過10萬人的就業機會外,每年盈利超過10億元,在推動昆明林業產業發展上發揮了龍頭帶動作用[6]。
在經濟新常態下,昆明市實施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戰略決策,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增加了投入,其中包括一些省級甚至是國家級的重點項目。例如昆明-宜良、昆明-倘甸等9條高速公路,滇中城市群環線,以及昆曼國際高鐵、玉蒙鐵路、昆玉城際鐵路等,這些交通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需要占用沿線的林地;另外,由于水資源豐富,近年來昆明地區修建了大量的水電站,例如溪洛渡水電站、向家壩水電站等,這些水電站在修建時,也會占用周邊大面積的林地。除了因為項目建設需要征占一部分林地外,還有其他一些非法占用的形式,例如非法采礦、毀林建房等,也都是造成昆明地區林地占征用面積增加的重要原因[7]。
昆明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雨熱資源,為林地建設創造了便利條件。但是長期以來缺少科學規劃,加上后期林區內部管理不夠專業,也導致林地建設的質量不高,后期林區出現病蟲害或是水土流失的情況也并不少見。根據云南省水利廳的監測結果顯示,全省水土流失總面積雖然呈現出下降趨勢,但是2018年仍然有超過1.0×105hm2的水土流失面積,占到云南省國土面積的1/4[8]。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很大程度上與林地建設片面追求數量而放松了對質量的要求有關。人造林的樹種相對單一,林區生態系統穩定性差,后期發生病蟲害的幾率高,林木死亡現象嚴重。
2017年昆明市林業局轉發中央、省《關于調整森林植被恢復費征收政策的通知》,明確了對于各種林地征占用或破壞后需要支付的恢復費。原則上來說,這些恢復費必須做到專款專用,并且要求統一劃撥,基層林區要合理配置,支持林地植被恢復工作的有序開展。但是在具體工作開展上,這些費用的使用不透明、規劃不合理,費用挪用、浪費的情況并不少見。對于基層林區來說,如果沒有足夠可支配的資金,在整地、造林、撫育、防火等方面的工作,無法得到順利開展,也會影響林木資源管理工作開展成效[9]。
法律保障是推動林地林木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更好開展的重要條件。對于基層林區屢禁不止的違法偷盜林木、非法侵占林地的行為,要實施更加嚴厲的法律制裁,達到警示、威懾作用。進一步完善“非法占用農用地罪”的犯罪構成,更準確地表達立法意圖;建議增設“破壞性使用林地罪”;同時,進一步提高破壞林地資源犯罪的量刑幅度,確保罪刑相當,以進一步遏制違法占用林地。除了“恢復土地原狀”和“可以并處罰款”之類的處理措施之外,如果當違法者不主動恢復林地原狀,應當做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組織代為恢復,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支付”的規定[10]。
在推進林木資源管理工作不斷深化開展的背景下,要將工作重點逐漸向提高建設質量上傾斜,在繼續提升森林覆蓋率的同時,也要追求更高質量的營林工作。首先,要求各基層林區的工作人員,要樹立科學營林的理念。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選擇鄉土樹種,以提高營林成活率。要搭配栽植多種類型的林木,喬木、灌木、花草相互搭配,提高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穩定性。其次,還要加強后期的巡查與養護。根據往年的林區管理經驗,在一些常見病害、蟲害發生前,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林區出現大規模病蟲害。堅持做好林區防火工作,力爭實現全年“零事故”。
一是進一步提高生態補償標準。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完成,林地的產出大幅提高,林地產出達到155元/(畝·a)。云南省18元/畝的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與林地的產出差距甚遠,看來進一步提高生態補償標準勢在必行。應組織相關部門進行調研,進一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二是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制度。林地保護好壞不分,不利于調動保護林地的積極性。建議設立林地保護補償機制,對林地保護好的地方給予一定的補償,確保國土生態安全[11]。
最好設立森林撫育專項資金,對昆明市的中幼林進行撫育。同時,林業部門應當盡快制定森林撫育的操作規程和相關標準,統一規定撫育的內容和操作步驟,規定撫育的時間和次數,確保森林撫育工作落到實處。保證近年來種上的樹能夠成林,能夠發揮生態效益,使林地保護工作更上一個臺階。在有了專項資金的保障后,還要開展廣泛的宣傳工作。要形成以林業部門為指導、基層林區工作人員為核心、吸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的多方參與局面,真正讓林木資源管理工作穩步有序的開展起來。
近年來昆明地區林業產業發展和林木資源管理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也應當認識到,由于基層生態脆弱、力量薄弱等一系列客觀因素的限制,工作開展仍然面臨一定的阻力。要做好統籌引領工作,通過完善法律制度和補償機制,為林木資源管理工作開展創造良好條件。各基層林區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性,通過做好宣傳、提高責任意識,保證營林質量,推動昆明地區林業資源的不斷擴展,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