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賓賓,楊 聰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指出,要“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國高等院校結合自身實際,在將革命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做了大量研究和實踐,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本文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現狀進行了概括。
革命文化是什么?改革開放40年來,國內學者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較為集中的研究并從概念上基本達成了一致,革命文化源于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實踐中形成的物質文化、精神文明和制度文化的有機統一體;豐富、發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1]。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革命文化是黨帶領人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2]。革命文化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源頭,是聯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紐帶,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3]。
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各個時期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而形成的精神標志,體現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國家富強的文化凝聚力。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深厚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塑造當代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資本[4]。
文國琴認為革命文化視域下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有利于強化意識形態教育、堅定理想信念,有利于提升道德品質、塑造時代新人。其關鍵是牢牢抓住課堂教學主渠道、充分利用實踐教學環節、創新革命文化傳播方式[5]。以河北紅色文化蘊含的教育價值為視角,劉曼曼等探索了在技工院校學生群體中如何有效的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6]。田米香認為將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一是要以專題教學改革為契機,推動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二是通過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相結合來增強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7]。有效地將革命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僅可以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增強親和力,還可以引導大學生抵制錯誤思潮的影響、提升大學生精神境界。
王丹丹通過對廣東省內8所高校進行問卷調查、組織部分團學骨干進行專題調研采訪等方式[8],以期掌握革命文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和構建思路,提出了革命文化與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結合的有效路徑:扎根新時代特性,實現革命文化“再賦能”;立足新受眾需求,轉變革命文化“新形態”;把握新發展機遇,開創互聯網教育“新模式”。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學生黨總支通過固定黨日討論實踐學習活動、“紅色經典永流傳”學生黨員觀影活動、“杏林小分隊”探尋羊城紅色基因之旅活動、“兩學一做”雷鋒月系列活動、“黨旗伴我行”學生黨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將革命文化融入學生黨員的實踐教育當中,發揮革命文化對于學生黨員的培養教育作用[9]。
歐陽秀敏等認為,革命文化在育人實踐中還存在課堂教學中深度不夠、實踐教學中普及面不大、環境育人中靈活度不高等問題。應該從革命文化的價值向度著力,強化教材建設、改進教學方法、打造文化品牌,增強革命文化的育人實效[10]。湖南革命老區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底蘊厚重、內涵豐富深刻、具有獨特的育人優勢。在高校立德樹人實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價值,是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資源,對當代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錘煉意志品質、開展自我教育、培育實踐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湖南各高校近年來積極利用湖南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11]。
張軍成等認為弘揚革命傳統文化有利于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有利于深化大學生的社會認知、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個人素質,可以通過開展校園活動、改進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等途徑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文化教育[12]。劉少文認為目前影響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革命文化教育主體的主導性、教育客體的主動性、教育形式的創新性不足等;要積極推進革命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主渠道、學生實踐主平臺、網絡空間主戰場以及校園文化主陣地以提升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13]。
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優質資源的革命文化資源,有利于引領教學方向、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范式,但在具體應用中存在保護利用意識不強、應用成效不明顯等問題,徐美英認為應通過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健全工作機制和創新教育形式等舉措促進革命歷史文化資源更高效地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全過程[14]。王海賓以吉林省高校為例,分析了革命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對于如何保障革命文化資源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提出了可行建議[15]。雨花英烈精神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創造的革命文化的杰出代表,南京曉莊學院將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發掘雨花英烈精神的時代價值、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創建雨花英烈精神網絡教育平臺等方式形成合力,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16]。
由于種種原因,當前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存在著革命文化實踐教學基地開發與利用不足、理論教學與現場教學相脫節、實踐教學師資力量未形成合力、實踐教學的規模有限等諸多問題亟需解決。李堃認為應該從整合開發革命文化實踐教學基地、探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銜接點、優化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結構、構建實踐教學成效的評價與反饋機制四個方面入手,更好地將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中,發揮其價值[17]。河套學院結合河套地區革命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將革命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效地實現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18]。何虎生認為要使革命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課,更充分地發揮其獨特的育人作用,就需要正確認識并準確把握價值、問題和實踐三重邏輯[19]。
合肥工業大學通過將“紅船精神”融入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融入平臺整合、融入機制構建,使其融入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全過程、全方位,構筑“大思政”育人格局[20]。陜西是全國紅色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積極將陜西紅色文化資源蘊涵深刻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價值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德育性、先進性和實踐性[21]。
新時代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多元文化、市場化和網絡化的沖擊與侵襲加劇。在高度重視提升文化自信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背景下,將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深入挖掘革命傳統的內涵和價值、創新高校革命傳統教育方式方法、構建高校革命傳統教育長效機制等路徑,更好地發揮革命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效地引導青年學生發揚革命傳統、傳承革命基因,對于高等院校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