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伍,李代勤
(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7)
傳統的教育形式,倡導教學以教師、書本及課堂為主,與現代信息化技術所需的素質高、基礎牢、能力強的專業型人才發展相悖。因此,其難以適應當今知識信息更新速度快、學習效率更高的教學方式,而且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的信息化專業水平較低,故而難以在實際教學中應用較為先進的信息技術,尚未從本質角度出發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致使課堂教學由以學生為主體變為以“課件”為中心。另外,在網絡課程信息化教學中時常會存在如下問題:多數網絡課程皆頻繁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引用內容豐富的視頻或圖片,以此活躍課堂氣氛,然而學生的關注度卻普遍較低,評價也相對偏低;但是一些網絡課程的技術手段較為單一,且內容相對較簡潔,學生卻表現出極高的興趣。因此就形成問題:如何鑒定網絡課程為教學質量評價中較為成功的課程[1]。
(1)在實際學習評價中,自我評價占比較低,而客觀測驗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此類檢驗形式僅適用于較為直觀的學科,在其教學過程中效果相對明顯,而對于一些較為抽象的課程,比如藝術類、文科性質課程操作難度較大。因此僅以客觀測驗無法真正反饋學生的實際學習成果。
(2)評價疏于過程指導,僅看重成績。網絡課程難度相對較大,比較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因此,學生的起點偏高方能符合。此外,網絡課程的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堆積,而是學生日積月累的知識儲備。
(3)極易忽略學習評價結果。學習評價結果一方面是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對相關網絡課程的教學質量評價,能夠進一步改進及完善該項課程。因此,現階段教育從業者要主動作為,解放思想,積極探索互聯網與課程教育相融的方法,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將大數據、云計算等模式應用其中,更好地為學校、教師及學生創建智能的教學氛圍。
此種模式主要為多名老師共同構建同一門課程,從而進一步豐富課程內容,也降低了教師的工作壓力。此外,為有效減少老師的工作量,可以增添相關助教功能。教師能夠選擇適宜的人員擔任相關課程的助教,協助其適時開展批改作業、課后答疑及閱卷改卷等教學活動[2]。現階段M0OC平臺具有較為大量的學習資源,其中包含名校教師的講解,因此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應用相關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相關學習活動,而不必局限于本校有限的平臺教學資源。與此同時,學生也脫離海量教學資源中擇選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為如何鑒別更為高效的學習方式而犯難。在此基礎上,教師的指導加之信息化平臺夠賤的高效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課外自主學習,有效學習補充內容,并使其融于教師的課堂講解之中,以此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滯后之處。
教師可以運用信息化網絡教學平臺有效解決日常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學生在線互動、進行課程答疑,以實現輔助教學的目標。也可以使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將授課過程翻轉至網絡。首先促使學生實現線上主動、自主學習,而在線下課堂講授時,教師則主要針對自主學習的問題進行答疑及討論,進而提升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其次,網絡課程促使學生突破地域、時間等限制因素,實現自主學習,摒棄傳統課堂的人數限制,最大程度利用教學資源。此種教學形式能夠有效避開傳統教學弊端,為學生營造更加自主的學習環境。
重視學生利用網絡平臺學習的實踐,進一步提升其對于網絡信息化的運用頻率,并在實踐過程中思考與解決存在的各項問題,注重在線上學習中獲得相關課程知識。此外,創新性的互動方式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防枯燥的學習限制學生的思考方式及眼界。與此同時,也要運用網絡平臺加強學生間的交流,實現相互鼓勵及互補的目標,進而樹立學生的交流協作意識。
相關院校應轉變思想,創新教學觀念及方式,使學生按照自我興趣及未來的職業規劃自主學習相關課程。相關學科教師可以按照教學計劃預先在網絡平臺共享相關內容,并提出預習問題,學生按照問題開展預習活動,此舉能夠突破當前較為枯燥的學習現狀。此外,學生根據網絡平臺教師預先布置的預習問題,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探討,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不再是之前的應付考試,其能夠按照自身興趣選擇性地學習,教師在授課時也能實現以學生為主,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標[3]。
相關院校是信息化網絡教學的主導者,因此在相關教學模式中發揮著管理、引導及推廣等重要作用。而其建立的與網絡課程有關的標準與制度,進一步強化了網絡課程中評估、立項及驗收的管理過程,并相應地健全了校級層、院系層及基層教學組織層的三級檢查制度,運用教師自查及學校復查等方式進行相關課程的年度檢查工作,加大力度管理信息化教學模式,并進一步提升網絡教學的高效性。
對于網絡信息化教學平臺而言,整體核心為技術隊伍,因此要求院校的相關管理部門,比如網絡管理部門、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及教務管理部門共同組建一支技術隊伍。第一要確保網絡的流暢,特別是保障無線網絡的暢通;第二要培訓相關核心團隊的技術能力,提升個人的信息化水平,拓展視野,進而達到網絡課程設計理念的提升;第三要進行院校的信息化教研活動,聘請相關專家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培訓、座談,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促使全校教師積極參與網絡課程信息化的教研活動;第四院校要適度更新自身的硬件設施,例如多媒體教室的電子設備,創建更先進的多媒體教學環境供師生日常使用。網絡教學的物質保障為優質的教學設施,而教學相關設施的建設要求是充分保證網絡教學的軟件、硬件滿足教師日常授課需求,并保障學生的學習需求。
在監督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強化基層教學的組織建設,高度重視基層教學制度的建立及完善,并在此基礎上健全相關院校的網絡課程標準;另一方面要豐富監督內容,全方位監督教學的質量,創建有序的教學過程監督制度;第三要進一步提升監督技術,為深入分析監督數據,設法提升網絡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數據分析及統計技術,采用較為高效地方式創建信息庫,進而為建立更高效的院校教學質量監督體系提供有力保障。
課程質量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課程評分及改進建議。此種結果首先作用于課程的發展性評價,為課程的不斷改進提供依據。其次也能夠促使評價順利形成,主要作用于日常課程教學質量的問責及評優。課程質量評價主要調查分析了教學目標與學習成果、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教學資源與學習支持、課程考核與成績評定及教學實施與教學效果等方面內容,在信息化教學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此外,轉變思想,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使其體會或收獲課程所蘊含的知識,高度重視評價分數偏低的課程,進而形成常態化的課程教學質量監督體制。因此,課程質量評價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等級劃分或者獎懲,而是通過評價結果幫助形成較為合理的激勵制度,以此充分促使師生自覺參與到教學改革活動中,進而提升“教”與“學”的質量。另外,課程質量評價也要建立于教師、學生及學校的支持下,形成多方參與的趨勢,不同角色人員均可作為評價主體積極參與評價及反饋活動。此舉能夠運用多元性質的主體考察及評估當前教學模式,樹立全方位審視網絡教學質量的意識,以此確保教學質量評價的合理性及客觀性。
健全的課程評價體系不僅能夠促使學生擯棄學習惰性,進一步提升教師的數據信息整合能力,以此做到因材施教,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為課程教學、建設及改革等方面奠定基礎,也引領了教育模式重塑及流程再造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