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瀟
(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在物流活動的實際運行中,需要從業人員對于物流法律法規具有一定的認識以及實際應用能力,因此為了對學生的法律意識進行培養,使學生認識物流法律法規的一些基本條例,對物流活動中可能面對的法律問題有所了解,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航空物流專業開設了“物流法律法規”這一課程。但是,基于我國目前沒有完整的一套物流法律體系,同時高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傾向于實踐性課程學習,對于物流法律法規這一類實踐環節較少、理論知識多的課程興趣有所欠缺的原因,本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為了改善這一現象,在互聯網+移動教學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引入云班課這一教學平臺,基于此平臺對課程進行教學設計,開發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資源,增強課堂的吸引力,提高教學質量,構建以學生為本的高效課堂教學。
“物流法律法規”課程在教學中結合物流企業的主要業務,為使學生全面了解物流活動包裝、配送、倉儲、裝卸、搬運等相關領域的法律和法規,了解怎樣去預防消除物流活動中的糾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來引導學生學習,利用情景教學法、行動導向法、案例分析法,來進行相應的教學[1]。培養學生發現、分析、解決物流活動中出現的法律問題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1.2.1 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有效吸引學生
高職學生一般缺乏法律知識基礎,法律條文相對枯燥、無味,文字性、理論性較多,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學習的主導,采用講授、案例分析方法為主進行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有限。同時在采用任務驅動式法進行教學時,存在部分任務不夠明確細化的情況,導致學生的實際參與度不高,無法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終導致學生課堂參與度低,教學效果一般。
1.2.2 理論知識較多,欠缺實踐
課程中所涉及的法律條款非常瑣碎,涉及物流活動的方方面面,與此同時,部分法條缺乏時效性,對于近年來高速發展的物流行業來說,不能完全解決現實問題。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與其他課程相比偏向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實踐型課程較少,實踐性教學環節明顯不足,在考核方面,死記硬背法條的內容較多,不利于培養學生工作中面對法律問題的實踐能力。
本院“物流法律法規”課程在2017級航空物流專業的第五學期進行,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已學習完大部分專業課程,對于物流知識已經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是因為開設時間臨近頂崗實習期,部分學生心態較為浮躁,對于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不感興趣。
基于這一情況,對本門課程在云班課平臺上進行組織設計,根據具體的學習項目創建相應的教學資源,設計開展互動型教學活動,并且及時進行教學反饋分析。在整個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將云班課平臺納入整個教學過程,具體思路如圖1所示。
在基于云班課的“物流法律法規課程”的教學設計中,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原則,通過物流工作在實際運行中會遇到的法律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物流法律法規課程”的教學目標、學生認知規律以及企業崗位實際需求,基于云班課平臺進行資源創建。在資源的創建過程中,以物流相關合同認知、物流活動的進行、解決物流法律糾紛方法3方面為主,形成完整的課程資源。基于重難點,針對易錯點進行資源的創建,分類收集相應的案例,以文本、圖片、視頻等形式呈現,同時開發相應的測試,并上傳至云班課的題庫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測試,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
課程開始前,教師在云班課平臺上創建相應的班課,方便學生加入班課后隨時進入平臺進行相應的學習。每一課次上課前,發布本次課的預習學習資源,以學習任務書為主,對本堂課教學內容任務進行分解,使學生初步了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以趣味測試為輔,在課前激發學生興趣,同時教師可據此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摸底;課中,依據各項目不同的教學目標,整理相對應的物流活動涉及的法律知識以及實際案例,開發配套的視聽資源,讓學生能更好掌握學習的重難點;課后,根據項目目標中各項目標的重難點、易錯點開發制作配套的測試題,并在平臺上編輯給出答案,方便學生完成后自行查閱總結。
云班課平臺提供多形式的課堂互動方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各項教學資源與各類活動對接,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2]。在課堂中為了調動學生自主思考,主動參與學習,設計更適合學生實踐的互動活動,將云班課平臺的各項活動融入教學的全過程,形成活動形式多樣利于學生交流互動的活動庫。課前,立足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通過討論來進行探究預習,通過投票問卷了解學生認識盲點及學習興趣點;課中,立足于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結合教學目標,通過實踐性較強的活動推動課堂的教學進程;課后,以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為目標,通過課后作業、在線測試來鞏固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
在快遞運輸法律法規教學項目上,課前,發布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于生活中快遞接收過程中出現的糾紛是否了解處理糾紛的具體機構及方法及適用的法規,教師利用云班課平臺對數據進行歸納統計,了解學生認識基礎。課中的教學活動以理論來引領學生進行實踐,在物流運輸法律法規教學項目上,通過頭腦風暴、答疑討論、小組任務等活動,引導學生在運輸合同中明確指出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及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及義務,討論存在的變更法律關系、擴展法律關系以及具體適用的法律法規,以學生為主體得到案例的答案,在課堂進行過程中,教師觀察學生的活動參與度,適時解答學生的問題[3]。課后通過隨堂測試或小組作業的方式,了解學生對具體知識的理解應用程度,并且可以通過組間評分、組內評分等方式增強學生的互動。
云班課平臺的大數據系統記錄了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行為,包括資源查看時長、活動參與情況、作業測試完成情況等,這些數據給教學和教研分析提供了支持。全程記錄和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教師的教學行為,構成了完整的激勵與評價體系。教師可在課后導出相應的數據,對其進行分析,查看學生不同項目的具體情況,通過分析總結,了解課程的難易程度安排是否合理,對易錯點進行補充講解,以此來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因材施教。
云班課活動的強互動性有效地推動了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式學習,通過隨機抽學生回答問題、在線互動討論,點評加分,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更愿意參與學習活動。課后活動作業通過組間、組內互相評分與教師評分的相結合的形式,既增添了學生的互動,讓學生了解同學的學習情況,與自己的情況加以對比,又把傳統的教師評分制改為了互動性評分,讓學生成為學習項目的主導者,避免小組作業渾水摸魚的情況,增添學生參與度。目前,在“物流法律法規”云班課教學中有95%的17級學生參與了各項課程互動,整體參與效果較好。
通過云班課平臺上傳了大量的電子化材料,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便于學生在碎片化的時間觀看,課前發布的學習任務書中明確了當次課學習項目的學習任務與目標,學生能很清楚的做好學習準備,多次查看,避免課后復習重點不明確。把更多活動引入教學,滿足了學生對于實踐性教學的需求,增加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在測試及課后作業方面,無紙化測試與項目提交,方便學生課后多次查看和復習。
在傳統的“物流法律法規”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引入信息化平臺,運用云班課平臺輔助教學,在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上,以“互聯網+”教學移動為背景,設計課堂教學,增強課堂的實踐性,提高學生參與度,這是在“物流法律法規”課程教學設計中的新嘗試,但是在具體的實施中,仍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深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