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蛟
(吉林化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吉林 吉林 132022)
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續推進,有助于我國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增強教育競爭力。在全球化趨勢下,各領域對英語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長,給高校英語專業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教師應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建設“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能夠完善和優化師資隊伍,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因此,要加強教育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有針對性地提高教學團隊專業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建設工作計劃與方案。
“雙師”的基本內涵就是教師和技師,教師要以專業知識為依托,提高教師職業層面的技術能力[1]。即除了傳授專業知識,還要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保證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可以熟練掌握相關技能。當前,“雙師”的理論研究中,“雙師”的基本內涵和實現途徑具有多樣化特征,轉變了傳統教師的界限,更利于現代化人才的培養。“雙能”和“雙證”等是“雙師”的具體表現形式,包含了“疊加說”“雙證說”和“雙層次說”等多種理論概念。
“雙能”指教師具備的理論傳授職能和技師的職業技能,與“雙師”概念具有互為存在的關系,只有具備“雙能”的教師才能被稱為“雙師”。目前,能力熟練度、領域界定和評價標準等仍舊不夠系統化;因此,在“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建設中,應加強科學界定,突破傳統單一化證書考核的模式,實現對教師“雙能”的檢驗。
高校英語專業“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建設,是促進教育改革、加快英語專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傳統的教育體系呈現諸多弊端;因此,要以“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為核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滿足創新創業教育實施要求,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保障。要重視對教師的專業化培訓,使其在專業知識、技能、職業素養等方面得到提高,以適應現代化教育的發展特點,提高團隊的整體水平。在教育改革過程中,明確專業多元化的意義,保障教學團隊的多元化[2]。通過教師共同體的建設,增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創造良好的教育發展環境,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
對“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建設的重視是提高教師綜合素養的關鍵因素。缺乏重視,會導致專業創新發展動力不足,無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及發展環境;資金投入力度不足,會導致教師的外出學習、經驗交流等活動受到限制;教學團隊建設中存在形式化問題,會導致無法貫徹落實教育部門的相關規定及要求,降低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率;教師自身的學習意識不足,會導致在教學工作中固守傳統理念和方法,限制建設工作的持續推進。
一些高校對不同教師的實際需求和應用專業特點缺乏長期規劃,導致各項工作陷入混亂狀態。部分高校在引進人才時只關注學歷,缺乏對實踐操作能力與教學理念的考察,導致教學工作的局限性。應督促教師完善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積極參與“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建設,提高積極性和主動性[3]。個別高校培養體系的細化程度不足,未能落實精細化管理要求,在制度建設中存在形式化問題。
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的局限性會導致教師出現懈怠心理。在評價體系構建中,部分高校未能明確“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的建設特點及要求,仍按照普通型教師的評價標準實施。激勵措施單一化,沒有采用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方式,使教師的參與熱情受到影響。
加強對“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建設工作的重視度,是開展工作的基礎與保障。應認識到當前工作任務的緊迫性和艱巨性,加快高校英語專業改革進程。增進領導與教師、輔導員之間的溝通交流。根據當前高校發展現狀和未來需求,結合英語專業特點,制定明確的建設目標,實現對日常工作的有效指引。明確高校各部門及人員的職責范圍,協同合作,共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中,英語專業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逐年增加,各企業對于人才的綜合素養要求較高。教師應明確市場需求,在教學團隊建設中,與市場需求有效銜接,為學生將來的就業和職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4]。良好的校園氛圍,是促進教學團隊建設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為此,應加大對“雙師雙能型”基本概念與內涵的宣傳,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其內在精神動力。
針對當前教師的實際需求和教學工作要求,制定“雙師雙能型”教師專項發展計劃,是提高建設成效的關鍵,能夠確保各項工作的有序實施,提高專業性與規范性。除了注重人才的培養,還要引進高水平人才,優化當前“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結構,為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注入強勁的活力。因此,要完善“雙師雙能型”教師引進計劃,明確人才引進工作中的具體措施,改變傳統的單一模式,重點考察教師的專業知識體系及實踐能力與素養。制定發展計劃應綜合考慮到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行業需求和專業方向等,增強系統性與規范性,確保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善,使“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在能力素養上更具多元性,防止結構單一而對教學工作造成限制[5]。在培養培訓工作中,以點面結合和整體發展為基本原則,通過樹立良好的典型榜樣,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發展計劃的可行性,明確不同行業對英語人才的專業要求,保障發展目標的層次性,提高實際執行能力。
以完善的制度體系作為基礎保障,是增強“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建設成效的關鍵。它能確保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規范性,防止出現資源浪費的問題。應明確業務主管部門的職責與義務,對當前制度不斷細化,使其更加符合高校戰略發展規劃和教學團隊建設需求,增進與當地政府部門的溝通交流,通過政策引導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6]。“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務,應以長效機制為保障,改革高校英語專業教學評價制度、職稱評聘制度、校企交流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等等,為提高教師綜合素養創造條件,增強教師的參與熱情。必須以剛性制度為約束,嚴格監督執行效果,防止流于形式。明確規劃及定位,為人才培養、技能提升和教學改革等提供依據,分析本專業前沿發展動態,使“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建設方向與其保持一致。
高校與企業的合作交流,能夠為教師提供實踐鍛煉的平臺,加快“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建設,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識,提高其實踐能力,為英語專業教學工作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礎。以產學研校企合作模式的構建為目標,實現信息資源的快速傳遞與共享,在優勢融合中促進各方主體的共同發展。鼓勵教師參與一線工作,感受真實的工作氛圍,了解行業和崗位的實際需求,不斷完善創新自身專業技能調整教學工作計劃,提高人才的綜合競爭力,使學生能夠在日后工作中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可以聘請企業高水平人才,指導“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建設,為教學團隊注入活力,增強校企合作的雙向聯動。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應以學習型組織團隊建設為基本目標,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提高教師的創新意識和終身學習意識[7],加快高校英語專業的多元發展,提高“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整體工作水平。
不斷拓展與延伸“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建設渠道,優化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學團隊的競爭力,保障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增進與專業協會和行業協會的交流互動,在長期合作中為教師專業能力及綜合素養的提高創造良好環境。在實踐課程中增強前沿學者的參與度,實現對日常教學工作的有效指導。對于學生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教學的關鍵,增進與各高校的合作,通過“雙師雙能型”教師的互聘,引進先進教學工作經驗和方法。在信息化時代,應引進先進技術,通過資源共享網絡的構建,滿足不同教師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消除教學團隊建設中的時間和空間限制,為教師提供便捷。加強對數據的整合利用,通過數據挖掘與數據分析,不斷優化當前建設方案,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途徑。
激勵機制是提高教師積極性的主要途徑。應注重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的有機融合,以績效考核評價為核心,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加強其對“雙師雙能”內涵的認知。此外,還要保障激勵措施的多元化,包括提供工作機會、改善工資福利、優化工作環境和改善住房待遇,等等,滿足不同教師的個性化與多元化需求。尤其是在校企合作中,應該通過簽訂協議,為高水平人才的培養提供保障,結合高校的相關政策與制度,消除教師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中的后顧之憂[8]。加強對整體培訓效果的有效評價,對教師進行適當獎勵。除了物質激勵外,還應注重精神激勵,滿足教師的精神需求,包括社會地位、榮譽,等等。高校應加大經費投入力度,滿足教師在交通補貼、榮譽獎勵和競賽獎勵方面的需求。在職稱評聘中,應對“雙師雙能型”教師的標準做出明確規定,構建獎懲機制,防止出現偽造報告和簽訂假協議等問題。
教師的專業能力和素養,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的建設,是現代化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有助于提高整體教育水平,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要正確理解“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的基本概念,了解建設高校英語專業“雙師雙能型”教學團隊的意義,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學團隊,為日常教學工作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