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慧萍
(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四個自信”有利于提高廣西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因此,推進“四個自信”的創新發展,深化邊疆地區大學生對“四個自信”的認識,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指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揮人民群眾的理論作用,協調發展各方力量,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建設富強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刻板的照搬照抄西方的經驗,而是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不斷摸索經驗,總結升華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道路自信”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堅定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道路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途徑的正確性,與中國基本國情相符,是社會發展的歷史的必然選擇。二是在遇到風險與挑戰時,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可以提供正確的方向。
馬克思主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國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究其原因在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科學性、實踐性。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飛躍,其理論淵源是馬克思主義,是在對馬克思主義絕對自信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實際的情況的發展與繼承。
“理論自信”是指在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條件下,自發形成的理論自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不斷探索經驗,驗證、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克服難題、解決難題提供了重要方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具體制度組成,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點和優勢的集中體現。“制度自信”是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定不移的信念,這種信心來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本身的科學性及合理性,這種特征使其不斷在中國實際中發揮功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基本國情出發,以中國社會中的具體問題為對應點,切實解決中國社會中遇到的具體問題,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優越性在于它不僅遵循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需要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保障,只有堅定社會主義,激起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社會凝聚力,才能更好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根源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國社會的具體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首先要認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然后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做指導,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形成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文化自信”包括兩個部分內容:一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二是對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先進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對國家文化歷史、自身價值、社會實踐,以及未來前景的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民族精神及時代精神,才能讓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道路是載體,理論是行動指南,制度是保障,文化是思想基礎。“四個自信”相輔相成,相互依托,是社會主義自信的基本形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思想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中國道路提供合理解釋,只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實現偉大復興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決定了必然會產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二者相互依托,社會主義制度為道路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活力源泉,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結果。
“四個自信”相互依存、相互印證。“四個自信”是在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下,中華民族贏得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必經之路。“四個自信”顯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優勢;也是最先進、最前沿的理論體系,是社會主義文化的精髓。
廣西大學生對于“四個自信”的認知存在以下三個特點:第一,從整體上看,普遍聽說過“四個自信”,但缺乏對“四個自信”具體內涵的了解;第二,對“四個自信”意義給出高度評價,受訪群體基本認同“‘四個自信’對當代大學生起重要作用”的觀點,并且認為“四個自信”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大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仍有部分學生“不清楚”“不確定”是否會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對“四個自信”不夠堅定,思想處于亞健康狀態。第三,眾多大學生對于“四個自信”的了解渠道過于單一,主要方式僅限于通過學校相關內容課程學習“四個自信”。單一的學習教育可以給學生提供系統的學習環境,卻也限制學生的思維,導致大學生對于“四個自信”的認知較為膚淺、狹隘。
1.“四個自信”在廣西大學生群體中的宣傳體系不夠完備
社會宣傳是大學生認識“四個自信”的重要途徑,行之有效的社會宣傳影響大學生對“四個自信”的認知。當前,圍繞“四個自信”展開的活動取得的效果不佳,主要表現為:宣傳活動的形式過于單一,活動內容不深刻,無法深入挖掘“四個自信”的內在價值,且活動之間缺乏有效聯系。堅定“四個自信”需要有行之有效的社會宣傳教育體系,以便在日常教學中對“四個自信”進行宣傳和踐行。
調查研究表明,廣西大學生對于開展“四個自信”理論學習積極性不高。一方面,大學生群體沒有系統接受過“四個自信”的理論學習,也缺乏“四個自信”主題教育,大學生先鋒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大學生群體無法意識到堅定“四個自信”的重要性,導致大學生群體“四個自信”不夠堅定。另一方面,大學生對“四個自信”的學習僅限于瀏覽,認知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自主學習欲望較弱。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學習動機不強烈,學生無法形成良好的自習習慣,無法主動學習“四個自信”相關內容,造成大學生對“四個自信”理解不深。
高校思想政治課是推動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的主要渠道,當前學校主要開設《毛澤東思想概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形式與政策》等思想政治課程,對大學生思想教育起重要作用,卻也存在明顯不足。第一,思想政治課授課教師較為固定,課堂內容更新較慢,且課時較短,課程內容局限于課本知識,期末考核難度小,因此學生對“四個自信”重視程度低,理解力不足。第二,課程缺乏吸引力。思想政治課理論性內容較多,教材內容多為文件語言,可讀性差,教師對課堂的設計缺乏生動性、科學性,學生容易覺得枯燥無味,且因課時短,社會實踐難以滿足學生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客觀上對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造成了負面影響。
廣西大學堅定“四個自信”中的問題成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加強對大學生 “四個自信”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這一過程,需要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課堂的作用,通過社會、學校、自我教育等形式,將堅定“四個自信”教育工作擺在突出地位,切實抓出成效。
民俗、民歌等藝術方式是文化宣傳的重要載體。民俗、民歌用作宣傳的優勢在于其表達方式比較生動形象,讓人耳目一新,增加記憶,擴大宣傳范圍。民俗民歌具有強大的包容力,可以吸收不同的文化元素,容納新鮮血液。廣西壯族人數將近一千七百萬人次,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廣西壯族自治區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廣西大學生在民族地區學習生活,對壯族文化接受度高,以民俗民歌為載體,將“四個自信”內容融入其中,推陳出新,這樣的表達方式能更好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堅定“四個自信”。
1.利用好重大節日,大范圍宣傳“四個自信”的內容
廣西有很多重大的民族節日,例如“三月三”歌圩節、“二月二”龍抬頭、炮王節等。眾多的民族節日都包含以下特點:活動多、范圍廣。以“三月三”為例,“三月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獨有的假期,廣西各地將舉行大型民俗活動,其獨有的少數民族表演形式,吸引學生關注;因此,利用好民族特色活動,將“四個自信”內容融入其中,充分發揮民俗活動宣傳趣味性,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2.將“四個自信”的內容融入山歌演唱之中
山歌文化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壯族人“借歌傳意”,以山歌為依托,傳達出民族信仰。廣西山歌極具包容力,山歌內容通俗易懂,具有現編現唱的特點,對技術要求低,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四個自信”與山歌的共同點在于它們皆屬精神層面,將“四個自信”寓于山歌演唱中,可操作性強,形式新穎,更能激發學生興趣。山歌文化與“四個自信”的結合,不僅豐富了山歌的內容,也有利于“四個自信”在民族地區的傳播。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缺乏足夠興趣被動學習,會使受教者產生逆反心理,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引導學生從被動灌輸到主動領悟,激起學生的興趣,把“四個自信”從被動教育變為自我探索,讓學生從心理層面認同“四個自信”。“四個自信”不僅是理論教育,更是信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培養專業人才,更為重要的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一道自主探究,利用開放問題與學生互動,激發學生興趣,課后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激發學習興趣,形成鞏固正確的思想觀念和信念,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內心認同“四個自信”。這比單純的外在灌輸取得的效果更顯著、更持久。
高校思政課對鞏固學生堅定“四個自信”起著重要作用,各門課程以不同的切入點將“四個自信”融入其中,充分發揮各學科在“四個自信”方面的作用。廣西地區民族特色濃厚,就地取材,將少數民族本土特色融入課堂,增添課堂生動性、趣味性,方便學生理解。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至今,已有六十余年歷史。廣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得益于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也得益于一代代廣西人民的奮斗。廣西是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有龍州紅八軍革命根據地、百色起義紀念館等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廣西高校需充分利用本土案例,挖掘相關素材,融入課堂,增強學生的認同感,方便學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