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洛
(西安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中國詩詞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容博大精深,蘊意豐富深遠。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經典詩詞,可以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大學生高尚的人格。經典詩詞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格素養的提升,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素材,對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讓大學生內化于心,而不是流于形式。中國經典詩詞,濃縮了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陶冶了中國人的心靈和性情,培養了中國人的胸襟和豪情。其中有民族豪情洋溢的《滿江紅》,堅定理想信念的行路難,淡泊明志的《誡子書》。中國經典詩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在中國經典詩詞的寶庫中,愛國詩詞層出不窮,詩詞愛國情感催人奮進。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祖國統一為志,在備受排擠、命運多舛的人生中未曾動搖過自己的報效國家的信念。愛國詩人辛棄疾,面對靖康之難以來失去的故土有感而發,滿懷報國之志,立志恢復祖國統一,在詩歌中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思。“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一生立志報效祖國,盡管歷經排擠打擊,病痛失意,68歲高齡不為自己的艱苦處境而傷感,想的仍舊是如何替國家守衛邊疆。在個人得失和國家利益面前,其保家衛國之志從未動搖。詩圣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批天下寒士俱歡顏”,寄托的憂國憂民的情感,以及迫切想要改變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引起無數讀者的共鳴。
詩人多通過詩詞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寄托自己的高遠志向。傲立于嚴寒中的梅花,盛開于百花之后的菊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清雅脫俗的竹子,常被詩人用來寄托對高潔情操、堅貞不屈、高遠志向的追求。李白的詩句多樂觀豁達,膾炙人口;縱觀李白的一生,政治上懷才不遇,屢受挫折仍積極樂觀,飄零一生仍憂國憂民。“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詩句表現出詩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包含了對人生的肯定,以及頑強的精神,經常激勵遭遇困難的人,不輕言放棄,積極進取。明代政治家于謙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句托物言志,直抒胸懷,借用“粉身碎骨”描寫了作者不畏懼任何困難,體現了作者廉潔正直、坦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歷史上很多詩人,有很高的道德修養,誠信、寡欲、包容、謙虛歷來為詩人所贊揚。“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諸葛亮對兒子的教誨,也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啟示我們要養心修身,心存高遠志向。“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詩中巧妙地借梅雪爭春告誡我們,人要有自知之明,每個人都各有所長,我們要做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責人之心責己”,常被古人用作與人交往的名言。古往今來,有大志向大氣魄的人才往往有著寬大的容人之心,時常自我反省。修身養性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當今物質至上的社會背景下,也具有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方式。我國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理論,教學方式相對單一,導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能真正發揮。中國經典詩詞簡短易懂、生動形象、寓意深遠,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和方向上有許多契合之處;可以從不同層面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愛國主義是詩詞文化中經久不衰的話題。從抗金名將岳飛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到愛國詩人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從愛國詩人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短短的幾首詩,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真實、充分體現了詩人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強國之行。愛國主義情感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來,是激勵一代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繁榮富強奮斗的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通過學習古詩詞,激發大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情感,感悟詩人忠貞愛國的高尚情操,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勵新時代大學生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用行動詮釋愛國主義情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責任。盛唐愛國詩人李白想要施展抱負卻一再不被重用,在心緒茫然、內心苦悶時依然相信終有一天會乘風破浪,實現人生目標。大學生學習中國經典詩詞,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各種文化思潮和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使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成為當前的迫切任務。通過認識經典詩詞中作者的宏偉志向和堅定信念,感悟“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反觀自身,可以激勵大學生不斷勇于創新、艱苦奮斗,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樹立為社會主義奮斗的遠大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而努力。東漢詩人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一名句千古傳誦,慷慨激昂、氣勢磅礴,表達了詩人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信念;其中傳遞出來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激勵當代大學生拼搏進取。
青年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青年學生信仰什么主義、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決定未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啟示我們:我們一生都在為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而奮斗,當一個人在得志顯達的時候,就要想著為祖國和人民做貢獻,不要自私自利只顧著自己;一個人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嚴格要求自己,注重提高個人的修養和品性。對處在價值觀形成時期的大學生而言,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西方價值觀的影響,使大學生極易形成扭曲的價值觀,追求享樂主義、利己主義、個人主義。中國經典詩詞博大精深,涵蓋道德修養、文化修養、禮儀修養等方面,是大學生完善人格修養的有效資源。大學生通過經典詩詞的所感所悟,樹立正確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在日常學習、思維和生活中形成自己的判斷力、獨立思考能力。經典古詩詞的學習是大學生修身養性的有效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標識,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獨特優勢。2017年1月,我國出臺了首個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文件——《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文件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任務包括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于國民教育始終,全方位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從詩經樂府到唐詩宋詞,中國經典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有著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蘊含豐富、陶冶情操的特點;是中國歷史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是優秀文化的智慧結晶。目前,在西方價值觀的沖擊下,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發揮中國經典詩詞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學校開設的課程,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增設中國經典詩詞選修課,可引導大學生系統地學習中國經典詩詞。新時代中國詩詞文化已經得到了極大重視,但距離從理論落實到實踐、并發揮影響作用還有些距離。大學生通過對中國經典詩詞的寫作背景、詩人經歷、思想感情、意義影響的品讀、鑒賞、分析,在自身對經典詩詞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從而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價值觀。詩詞文化的熏陶,可以大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校園文化活動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詩詞活動可以極大提高詩詞的影響力,從央視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在全國的影響力來看,一系列的問答搶答環節,向觀眾傳遞了詩詞文化的魅力,引起觀眾的共鳴。詩詞是與病魔抗爭的良藥,是客居他國的相思,是平凡人生的陽光。將詩詞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通過歡樂愉快的活動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單一灌輸的教育形式,大學生更愿意接受詩詞大會活動。詩詞活動對大學生豐富自我、培養情操、提升境界、完善自我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也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人才的培養,不僅受社會文化、教育程度的影響,更深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廣為人知的孟母三遷,就是家庭環境的代表。詩詞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長期的詩詞熏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進作用。通過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詩詞教育合力。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關鍵,社會教育是完善,共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使中國經典詩詞的思想政治作用正確發揮出來。
大學生需要中國經典詩詞的熏陶和鼓舞,中國經典詩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第一,經典詩詞,都是作者有感而發的,被現代人引用并借以表達自己的經歷,詩詞中的情感容易引起共鳴。第二,大學生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經典詩詞中的愛國主義、高遠志向、積極人生態度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許多的契合點。中國經典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學習中國經典詩詞,可使大學生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第三,經典詩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和途徑,也體現了中國經典詩詞的當代價值。
中國經典詩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開展中國經典詩詞選修課、舉辦詩詞大會活動、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方詩詞教育合力為基本路徑。將經典詩詞中的人文教育融入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可促進大學生情感上的理解和行動上的投入;深入學習中國經典詩詞,可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