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20世紀70年代,馬赫穆托夫將“問題教學”這一理念真正融入日常教育。問題教學法通常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簡單來講,所有的問題都需要有已經設定的條件,同時存在需達成的目標,通過排除所遇到的困難,進而深入地解決這些問題[1]。鄭金洲在《教學方法應用指導》當中再次解釋,問題教學法最重要的就是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讓學生深入地了解課本中知識的內涵,學生能夠隨時提出質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將更多的教學內容轉化為自身的理解[2]。藍新盛認為問題教學法是一種更具有綜合性的教學方式,不僅解決了目標和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從過程等多個角度實現了對問題的歸納和分析,因此這種方式屬于一種雙向交流的模式,能夠讓學生在總結和概括的過程中對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3]。從上述分析和探究可以看出,“問題教學法”已經成為當下的教學重點,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運用這種方式來幫助學生發現并解決問題。
這一理論非常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才是學習存在的關鍵,而學生的主動建構體系能幫助他們對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而非機械地接受知識,非常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利用問題情境的建立去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學習的關鍵在于學習者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布魯納在總結他人教育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最終提出“發現學習法”。這種方式更加偏向于對問題情景的設置,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通過總結知識和經驗的方式,使整體的問題情景更加有效,學生也可以在了解問題的基礎上不斷思考創新進而得出最終結論。學生通過自主地解決所面臨的難題,個性化得到發展。
“問題教學法”由杜威提出,其一出現就進入很多教學課堂[4]。杜威提出“五步教學法”,主張發揮學生主動性,認為教育的關鍵在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馬赫穆托夫理論實現了對問題教學法深入的探究和分析。馬赫穆托夫通過更加詳細的理論解釋,將問題落到實處,提出在創設情景的過程中將學生的認知與情景的對話設計相結合,作業不再占據主導地位,而是幫助學生提高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5]。他的《問題教學》一書是詮釋“問題教學”的經典著作。
以上理論的提出和應用構建出問題教學法的理論體系。
首先,教師要注意到所設計問題的難易性,以及是否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要考慮到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所設問題應該難易程度適中,如果問題過于困難,不僅不利于學生產生學習興趣,還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如果問題過于簡單,會壓抑學生思考答案的欲望。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其分解為幾個容易理解的小問題,通過對幾個小問題的解答,最終實現對教學難點的突破。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一課,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這一問題對于學生來說難度較大,因此教師可以將此分為以下幾個小問題: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什么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又帶來了哪些變化?在市場經濟發展中,資本主義市場的經濟和政治之間的不平衡產生了何種后果?經濟與政治間的不平衡是否會影響世界穩定?學生在深入研究這些問題之后,得出結論: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經濟和政治發展不平衡的過程中,資本主義帝國已經無法維系自身的穩定和安全。
其次,教師要注意所設問題的數量應該適度,一節課中問題數量不宜過多,否則會使學生感覺到枯燥,降低學習興趣。
問題的設置要有具體目標,如為了解決課程難點、為了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為了引出下一節內容等。例如,《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一課,教師在講解“人類文明的產生”最后一個知識點“人類文明產生的標志”后,設置問題:文明都具有這些標志嗎?還是具有差異性?通過設置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引出“古代文明的多元特點”。
問題的設置應該建立在一節課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的難點重點、教學目標和課標等來確立,不能脫離教材。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設置查缺補漏,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并把學生已掌握的舊知識與課堂教學新知識聯系起來,形成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習《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一課時,涉及甲午中日戰爭中的相關案例。教師講解的內容非常豐富,針對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沒代表的社會現狀這一問題,教師帶領學生回顧之前所學內容,得出結論:標志著洋務運動失敗破產。通過此問題的設置,既能復習所學,又有利于學生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教師要通過不同的角度來設計問題,讓學生對這一系列問題保持一定的興趣,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更具主動性,主動學習、主動參與,進而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首先,新課導入。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通過設置問題來導入新課,通過問題的設置引發學生的思考,并且能夠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兩次鴉片戰爭》一課時,教師首先出示《大清官民吸食鴉片圖》,進而設置問題:為什么這幅圖片與我們之前所學的“康乾盛世”有著巨大的反差呢?教師首先通過圖片展示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觀察圖片后設置問題,引發學生對19世紀中國現狀的思考,進而導入本節課。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應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索和分析,通過講解19世紀中期中、英兩國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對比,以及鴉片貿易、虎門銷煙和鴉片戰爭等相關史實,從而引導學生得出答案。
其次,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問題來引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也可以通過設置問題讓學生課下收集相關資料,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
例如,在學習完《兩次鴉片戰爭》一課后設置問題:戰爭讓你學習到了什么?你有什么認識?學生思考后能夠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認識到戰爭的殘酷等。后續的問題設置可以讓學生對課程有更深入的理解,例如第二次鴉片戰爭名稱的由來和第一次鴉片戰爭之間存在什么關聯,以及這兩次戰爭對世界產生的影響等相關問題。
這種方法在使用時最重要的就是能夠體現問題涵蓋的內容,同時設置提出問題的情境[6]。比如在學習《五四運動》一課時,教師首先講述五四運動爆發背景,進而設置問題:假如你是當時的學生你會怎么做?借此教師把學生引入歷史的情境中,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比如在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開國大典的視頻,讓學生感受當時的盛況。
在設置問題情境時教師也可以結合實際生活,將知識與現實相結合,通過學生的切身體會,構建情境,更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理解。例如,在學習《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一課時,教師展示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的圖片,介紹“一帶一路”倡議,以及5G技術等,教師設置問題:你還知道哪些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這樣做可以將情境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除此之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假期去參觀博物館等,學生通過親身感受,更能理解課堂所學,有利于深入了解歷史,從而豐富歷史知識,開闊視野。
課堂當中的問題設置要注重問題之間的關聯性,所有問題既是一脈相承的,又是獨立存在的,教學結構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學生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隨著問題的不斷解決,完成一節課的教學。
例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課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經過和影響?通過問題鏈的設置可以讓學生輕松地把握整體,清晰地了解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胡文雪在《高中語文課堂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策略——以貴州凱里一中為例》中指出,教師在學習中至關重要,需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重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更加有效合理的課程評價方式,能夠使學生對問題的形成有更充分的認知,進而形成問題意識[7]。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利用問題的設置去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培養發現問題的能力。
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系列問題進行一節課的總結,從而使學生加深印象,鞏固知識。例如,在學習完《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一課后,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古希臘城邦民主政治的局限性?通過問題的設置可以檢驗學生課上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基礎知識的薄弱點。教師最后強調補充,有利于學生加深印象,更牢固地掌握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解歷史人物事跡或者歷史事件時,要教會學生辯證地看待,引導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觀點。
在階段教學后,教師可以通過試卷來檢驗學生近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做出反饋。
隨著科技的發展,更多的課堂開始應用多媒體技術。這種方式利用圖片或珍貴的歷史資料、視頻等豐富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將更多的知識展現在學生面前,可讓學生對課堂產生極高的興趣,進而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比如,在學習《全球航路的開辟》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新航路開辟路線示意圖,知識呈現更加直觀、清晰,有利于學生了解新航路開辟的意義。
2017年提出的針對高中歷史方面的新課程標準,解決了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同時也對教科書的順序和結構進行了有效調整。對應的內容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羅列,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更有深度的重新整合[8]中外歷史綱要教材的課程內容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和世界史三個部分,每一部分知識點都很多,教師對知識內容進行整合顯得尤為必要。
例如,將中國史的《兩次鴉片戰爭》與世界史的《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整合在一起,以19世紀的世界為新的學習主題,對中、外在19世紀的實力進行對比,有利于學生樹立全球史觀。也可將中國史的秦至明、清的歷史整合為一個新的學習主題,這樣做就有利于學生從縱向上了解君主專制,以及中央集權削弱或強化的發展演變過程,了解中國古代這一時期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也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復習。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也應緊跟時代發展需要,不斷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將“問題教學法”應用到高中歷史教學中,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