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安全技術職業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0)
我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面對國內外復雜的形勢,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重要指示,為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新時代,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就是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基礎上,教育主體在教授課程的過程中,體現出情感性、思想性和方向性的特質,這是提升親和力的理論依據。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思想性的教育,涉及人的心理情感等方面。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代密切相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授課程的過程中,不只是與人打交道,還在與所處的時代打交道。在復雜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親和力教育至關重要。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助力學生成長與成才。然而,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對教育和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要了解學生需求和狀況,遵循教育規律和成長規律,使青少年在“拔節孕穗期”的成長需求得到滿足。此外要認真學習和領會習近平同志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積極落實“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的指示精神。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提升,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只有教師的語言親和,聯系實際,學生才會抬頭,才能聽得進;因為說理透徹,直指根本,學生才會點頭,才會聽了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要親近時代、親近生活、親近學生。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著力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梢姡殬I教育被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大幅提升新時代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雖然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類型,但是二者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高等職業學校的育人宗旨是培養服務區域發展、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親和力簡單地理解就是有一種讓人親近并且愿意接受的力量。為培養出更多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高級技能人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積極推動思想政治理論改革創新。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吸引力不強、缺乏感染力、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理解與認識有待加深等問題,因而當前親和力提升面臨一定的瓶頸和挑戰。
思政課不但是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更是全面貫徹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的重要特征體現為思想性,而如果教師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只講明“是什么”,而不講懂“為什么”,沒有將理論弄懂、學通、講透;如果只注重口號化的宣傳,忽視理論內涵的解讀,那么,思政課話語就會缺少理性思辨,使教學話語游離于大學生的感覺閾限之外。思政課要上出思政味道,思想性先于知識性;要講出“吸引力”,主要體現在親和力上;要真正解決真問題,致力于去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只有通過不斷地提升思政教育話語的“高度”“力度”和“溫度”,才能提升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親切感、獲得感和認同感。
當代大學生擁有更強的自我意識、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他們要求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之中被尊重,也期待能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如果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將學生置于客體的地位,不尊重學生平等交流和對話的意愿,那么,思政教育就會成為教師的“獨角戲”,使教師陷入自話自說的尷尬境地。在新媒體環境中,教師和學生具有平等獲取知識、信息的路徑和機會,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主體—客體”的教學方式,解構了傳統教學話語中的獨白話語,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呈現“主體—主體”的新型教學關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終圍繞學生、關照學生來展開,進而增強其親和力。
教師要通過不斷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求,進而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感和親近感,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尋求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強教育的情感性,在與學生平等交流對話中要避免過多使用文本話語,缺乏與生活實際的相關內容,就會在教育過程中缺乏積極的情感力量,使學生在對教師產生疏遠心理,使教育變得毫無生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有效性也只有在獲得大學生情感認同時才能發揮作用。
在新時代背景下,面對學生認知方式的感性化,要增強教育教學的形象化,增強其感染力;面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多元化,要增強教育教學的研究化,增強其說服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只是沉浸于具體的大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和單純的課堂理論知識傳授,而對更為根本的人生追求等問題置之不理。反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幫助學生打開人生的“總開關”。
提升教育內容親和力,就是要把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可踐行的價值觀,達到以情動人的效果。
1.要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進而增強親和力
教材編寫其實是遵循一種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原則,而教學設計則更注重針對性和實效性,突出重點和難點。熱點即學生極為關注的問題;重點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著力解決的主要矛盾,它是教學內容的重心所在;難點即學生容易困惑的問題,也是學生不易理解、不易掌握的知識或技巧。以問題打通教學的“最先一公里”,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它是打開學生大腦,激活學生興趣的那把鑰匙、那扇窗戶和那道大門。要努力貼近學生的思想基礎、認知習慣、思想熱點和獲取信息的手段。此外,可通過課前提問、隨堂調研和課下交流等方式實現。因此,要聚焦重難點,實現精準發力。
2.要把文本話語轉化為口頭話語
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語言一般為較規范的書面語,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需要把書面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口語。教師的語調、語速、音長、音質和重音的變化,包括姿勢、表情和手勢等各種變化,都能傳情達意。在融媒體時代,還可以把文本語言轉化為學生更易接受的網絡語言,寓教育于娛樂中。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習慣以宏大的政治理論統攝自上而下的社會活動,卻忽略了處于社會結構底基的“日常生活”和“微觀世界”的建構,效果不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轉變觀念,充分利用親和力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
3.要實現理論情景向現實情境的轉換
俗話講,“說話說得好,不如氛圍好”,同樣一個道理在不同的情境下講授的效果是不一樣的。眾所周知,教學具有客觀性和抽象性,它摒棄了主觀色彩和具體的語境。而教學是要連接現實生活的,它要在教學內容和大學生之間建立起關聯,要建構起一種教育的情景,要實現理論敘事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實現濃厚的理性情懷與清新的生活氣息相結合。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這也為思政教育親和力提升指明了方向。方法不等于技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具有親和力的教育方法不一定是最新的、最炫的、最潮的,當然更不能是嘩眾取寵、喧賓奪主的,而是要得到學生的喜愛及認可。教育方法的親和力取決于它與教育內容的匹配程度、與教育對象的契合程度和教育者對它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學方法應獲得學生的理性認同,激發課堂共鳴;要得到學生的情感認同,實現師生共情,破解思政教育“進頭腦”問題。
1.情景代入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引入自己的經歷和體會,與學生坦誠交流,設置生動和具體的場景,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實現思政教育效果。講故事是迅速抓住學生注意力的重要方法,也是開展理論傳播、闡釋理論深意的重要方式。
2.精準滴灌
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肯定有問題。共性問題可以公開回應;個性化問題可以進行個別的交流。因此,做好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要認真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學生成長成才需要過程,需要引導,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所謂滴灌法,就是要精準施策,尊重每一個獨立個體的獨特性格、氣質、稟賦、愛好、特長,因材施教,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堅持“大水漫灌”和“精準滴灌”相統一。
3.網絡陪伴
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地去關注學生所思、所憂、所盼,幫助其解決操心事、煩心事,讓他們切實感受到“關愛就在身邊,關懷就在眼前”?;ヂ摼W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溝通交際的重要方式,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求職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要堅持守正創新原則,就是基于教育方式與生活方式相融通的理念,既要堅持發揮傳統方法的作用與優勢,又要積極發揮信息技術的效用與便利,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
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在此基礎上理解、尊重和接納學生,教師本人的親和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實效。
1.理解學生是前提
針對大學生的現實特點、關切點和困惑來預設需求,進而激活潛在需求。此外,還要勇于直面學生需求的復雜性,開展個性研究。比如,復旦大學2015年發布的《互聯網與當代大學生系列研究報告》中提出:“40后”“50后”是“匱乏一代”;“60后”“70后”是“溫飽一代”;“80后”是“足用一代”;“90后”是“豐裕一代”。不同的時代背景對人們價值觀的塑造明顯不同。我們從90后身上看到了從容、理性、務實的特質,他們是充滿正能量的一代。此外,《騰訊“00后”研究報告》提出“00后”的六大價值觀,概括起來就是懂即自我、現實、關懷、平等、包容、適應。“00后”大學生自我意識非常強,它們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喜歡平等對話。這就需要讓“立德樹人”的初心在學生的搖籃期生根發芽。
2.尊重學生是基礎
情感話語是人性的彰顯,是主體間平等的傳遞和溝通,師生之間不斷碰撞,知識與思想不斷融合。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積極的情感因素融入教育話語,將自身情感與教育有機融合,達到和學生的“共情”,使學生從情感的高度領會和理解,實現主體間的有效交流與思想共鳴。
3.接納學生是關鍵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承載著知識、能力、情感、信仰、道德等多種要求,必須實現在傳統的、抽象的、普遍的話語體系基礎上,融入現代新型話語,以表達新的體驗并解釋新時代的社會變遷。在新媒體時代,教師應及時關注新媒介空間中出現的時事新聞、社會熱點、群體輿論,對受教育者的網絡話語進行有針對性的價值引導和文化引領,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調動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以取得實效。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要從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者全方位來著手,促使教育內容在三重轉換中既有理論深度又具備實踐溫度,讓教育方法在理性和情感方面的雙重認同中,既能引起共鳴,又能實現共情,讓教育者在理解、尊重和接納學生的基礎上既有魅力又有親和力。新時代,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以社會發展趨勢和當代大學生的現實特征為依托,在堅守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對思政教育的方式進行時代轉換,以增強教育的趣味性,提高教育的實效性,讓思政教育真正“活”起來,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