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藝術學院 遼寧 大連 116600)
2019年3月18日,黨中央首次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明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和關鍵地位。
從社會發展層面來看,2019年6月6日,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幾家網絡運營商發放了5G商用牌照,標志著5G商用元年的開啟。5G時代近在咫尺,萬物互聯、交互傳播,傳統的受眾身份真正轉變為閱聽人角色,其信息傳輸與接收渠道將更多元廣泛,速度將進一步突破時空限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機合一”將不再遙遠,更不是危言聳聽。在此社會背景下,作為伴隨網絡成長起來的“00后”用戶,雖然身處象牙塔,但網絡上充斥著良莠不齊的海量信息,后現代主義思潮引起的歷史虛無主義和極端自由主義傾向、碎片化的讀屏習慣導致的注意力集中困難等不良現象,不可避免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的挑戰和壓力。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說是與課堂上學生手中的智能終端來爭奪其眼球或注意力。本文通過結合傳播學中受眾研究理論來分析當代大學生的信息使用規律,進而對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策略進行探討,從而更好地提高思政課傳播效果,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高校思政教育隸屬于社會信息系統,同樣是一種傳播形式,其既符合傳播學學科領域的一般規律,同時也具備自身獨特的傳播特點。從實質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通過傳播政治理論和政治價值觀,幫助受教育者建立起相應的政治信仰。它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作為語言符號系統,通過符號化的傳播實現其話語功能。因而,傳播學屬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重要屬性,忽視這一屬性將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在教育教學和育人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話語教育功能受限、話語教育效果滯后、話語主導權失落等問題[1]。
“使用與滿足”理論的產生是傳播研究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之前傳播研究大多站在傳播者的角度,就傳播者如何影響受眾進行研究,而“使用與滿足”理論則把研究焦點轉移到了受眾身上,形成了受眾理論的研究視域。
“使用與滿足”理論具有強烈的功能主義色彩。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媒體的使用是一種功能性行為,由于我們緊張、對環境不確定、遭遇不順或者孤獨而產生某種動機,而接觸媒體則能滿足這些需求,使個人得到放松、了解環境、逃避不愉快的經歷、進行社會交往(現實的和替代性的),保持了平衡。在這一過程中,因為媒體使用只是功能性的,它既可以替代某種現實的行為,也可以被滿足同樣需求的現實性行為所替代[2]。因此,可以說受眾具備某種主動性。
社會學家卡茨等學者認為,由于生活環境及自身心理因素影響,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影響人們對不同媒介或信息源的期待,而不同的期待會導致人們接觸不同的媒介或其他社會行為,接觸后果表現為人們的需求得到滿足或收獲其他未預期結果。受眾對信息的使用及滿足被看作傳播者產生效果之前的階段,究其原因在于只有受眾愿意接受傳播者,傳播者才能對其產生影響。
1.研究對象
本文采用了隨機抽樣調查法,對哈爾濱和大連兩個地區的三所高校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采用了網絡問卷的方式,參與者達到1200人,回收795份有效問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調查結果
以受調查者所學專業劃分,其中社會科學類(含文科)占比43.14%,藝術類占比35.97%,理工科占比20.88%。對于在高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有93.06%的受調查者認為有必要,其中50.44%的調查對象認為非常有必要。81.13%的受調查者表示自己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感興趣,91.45%的調查對象表示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今后的發展有幫助。在談及自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所倡導的思想及理論有何看法時,55.85%的受調查者表示較切合實際,但內容比較泛泛。在當前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方面,56.6%的調查對象認為思政課教材過于偏重理論,與社會現實結合不足;51.19%的學生認為目前課堂教學模式主要表現為灌輸型,學生參與度略低;30.19%的學生認為任課教師照本宣科,缺乏創造性;27.3%的學生對思政課程不感興趣,只為了應試;20.63%的受調查者提出自身與任課教師有代溝,溝通交流比較困難。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改進意見,問卷回答及關鍵詞云統計顯示:學生希望教師增強與自身互動,同時通過創新來提高自身的積極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希望學習何內容方面,問卷回答及關鍵詞云統計顯示:大學生希望任課教師能結合社會時事政治來進行思想理論的解讀。
3.大學生群體對思想政治課的“使用與滿足”情況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群體對思想政治課程是感興趣的,而且認為比較重要,但對傳播者的傳播手段與信息內容也提出自身看法。他們認為任課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略顯生硬,同時課堂內容偏重教材理論,與現實結合不足。大學生群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受眾群體,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主動性和選擇性。施拉姆曾提出一個選擇或然率公式:選擇的可能性=回報期待/費力程度。對使用回報期待越高,費力程度越低,則它被選擇的可能性越大。在課堂信息的選擇上,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長期形成的大課大班教學模式及教師主導的講授方法,內容上欠缺創新和與時俱進,形式上缺乏互動與交流;對于學生來講,“使用”課程的回報期待比較低,會影響一部分學生對思政課程信息的選擇和接收。另外,智能手機傳遞的信息可實現隨時隨地獲取海量性、娛樂性、交互性內容,回報期待高、費力程度低。因此,當任課教師講授的內容無法吸引學生興趣或讓其產生缺乏幫助的“使用感”時,他們極易將注意力轉移到身旁的手機媒體,忽視或回避思政課內容。
1.傳播者——思政教師主體分析
作為課堂活動的傳播者,高校教師對思政教育傳播起著關鍵性作用。根據學者霍夫蘭實證研究的結果——“可信性效果”表明:一般來說,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說服效果越好;可信度越低,說服效果越差。試驗結果說明,傳播者的可信度對最終的傳播效果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因此,高校專業課教師要樹立良好的形象,爭取受眾的信任是提高傳播實效性的前提。可信性的建立,一方面需要傳播者信譽良好,即具備誠實、客觀、公正等品格條件[3]183,正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另一方面是專業權威性。本次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更加喜歡理論素養深厚,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和對時事有自己獨到見解的任課教師,選擇以上兩種素質特點的學生分別占75.97%和72.7%,足以見得學生對教師專業能力尤為看重。因此,在日常授課過程中,任課教師對課程內容的把握亟須有一定高度和深度,不僅要闡釋書本上的基礎知識點、完成知識教學目標,還要將自身學科與當下社會發展或具體實踐操作的內容緊密結合,讓學生增長學識,開闊眼界。
2.訊息——課堂教學內容分析
從社會發展層面來看,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獲取與傳遞更加方便及時,在某種意義上“消滅”了空間上的距離感,讓東西方文化得以快速交融,處于象牙塔中的大學生體會到了不同也增添了更多困惑,良莠不齊的信息內容不斷影響著大學生群體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調研顯示,大學生群體普遍對未來就業產生比較大的壓力感,其他方面體現為學業壓力、經濟壓力和感情處理方面的困擾。“使用與滿足”研究把受眾成員看作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3]165。受眾之所以形成,是因為他們被不同的內容所吸引[4]。因此,教師要善于從高校學生關注的發展問題與感興趣的潮流性內容來進行課程講述。例如,針對當下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如何在日常學習期間端正態度并提高技能,為今后走入社會做好準備;對學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議現象、網絡熱門事件,結合思政課內容進行講述、引導和積極價值輸出。
與此同時,思政課教師對大學生群體所關注內容的態度亟須轉變。在操作層面,要主動靠近、了解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杜絕“一棒子打死”所有年輕人支持和喜愛的人、事、物;要避免一直運用“老觀點”去看待新生事物,避免由于自身刻板印象,在尚未徹底了解的情況下,在課堂上對學生極其關注的內容直接下定論或打標簽,導致價值引導起到反作用。
3.傳播渠道——教學方法與傳播技巧分析
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摸索并掌握正確的方法。不能僅僅從字面意義去宣傳相關政策或進行道德說教,為了“思政而思政”。如果講授形式刻板生硬、內容晦澀難懂、缺乏生動性,那么,不僅不會起到積極的引導效果,反而容易引發學生的逆反心理。
學者研究表明,在日常的思想教育活動中將“訴諸理性”和“訴諸感性”傳播技巧結合起來,將收到更良好的教育效果。如遇到是非原則問題通過冷靜地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性或邏輯的力量來達到說服的目的;遇到社會人情世故層面的問題,可通過使用感情色彩強烈的言辭來感染對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在教學手段上,高校教師在課堂講授中可采用視頻、音頻、圖片輔助現場教學,亦可運用智慧教室、一屏三端等媒介技術嘗試翻轉課堂互動教學。在教學形式上,可通過觀看紀錄片、開展主題討論或組織公益活動等方式來調動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興趣并積極參與。課下時段,可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微信、微博、抖音等將與學科相關的信息分享給學生,使教學位置、時段、方法變得更為靈活多樣。
傳播學研究表明,傳播效果依其發生的邏輯順序或表現階段可以分為三個層面:認知層面上的效果、心理和態度層面上的效果,以及行動層面上的效果,這三個層面的效果是逐步積累、不斷深入的。因此,任課教師需要認識到思政效果的階段性規律,既要在心理上避免急切希望學生馬上呈現引導效果,又要明確價值引導需要持續進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學生的影響和積極引導是個“持久戰”,效果的呈現可能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