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藝術學院 遼寧 沈陽 110819)
普通高校音樂專業主要是為了培養合格的音樂教師。民族聲樂是高校音樂專業教學中的重要專業,也是促進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向。在當前高校民族聲樂的教學中,培養目標比較籠統,教學方式單一且固定,師資力量較薄弱。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民族聲樂教學模式和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推進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民族聲樂教學改革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發展學生的音樂素養、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為主要目的,提出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改革的新思路,以促進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開展。
民族聲樂主要是指“在繼承與發展民歌、說唱、戲曲等傳統演唱技術精華與特點的基礎上,借鑒、吸收美聲唱法的歌唱理論及教學方法,而逐漸形成的民族歌唱藝術”[1]。民族聲樂最顯著的特點是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和藝術性。我國有56個民族,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古老而傳統的中國文化,同時也造就了不同的民族聲樂。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是在傳統音樂唱法的基礎上,將其進行提煉而形成的一種新型唱法。不同民族聲樂有著不同的演唱技巧和演唱習慣。一般來說,民族聲樂演唱者在演唱的時候情感表達以內心情感為主,并結合演唱者自身的嗓音特點進行演唱。近年來,民族聲樂教學已經成為高校音樂專業的主要教學內容。
聲樂教學是普通高校音樂專業的主要教學內容。聲樂教學的主要教學目的是讓音樂專業的學生掌握正確的聲樂理論知識和科學的演唱方法,為他們以后從事音樂教學活動奠定良好基礎。每一個學生的聲樂基礎不同。有的學生嗓音條件較好,而有的學生嗓音條件不太理想,如果采用相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話,很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民族聲樂教學內容選擇上,主要對其聲樂演唱技能進行訓練。而對于那些聲樂演唱技能較好的學生,應該注重演唱表演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通過演唱來表現歌曲中所表現的內涵,提高學生的演唱表演能力。而演唱能力較弱的學生,應該先掌握一些基本歌曲的演唱方法,從而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普通高校民族聲樂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具備一定的演唱技能,還要具備基礎音樂技能,例如:視唱練耳、樂器伴奏以及音樂欣賞等。這些知識與提高學生的民族聲樂技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于音準有很大的問題的學生,我們可以通過視唱練耳課程來訓練他們的音準。而對于那些演唱過程中缺乏情感表達的學生,教師就要增加其人生閱歷,豐富社會經驗,通過自身和一些名人的經歷來豐富在演唱過程中的情感。聲樂演唱是展現全部音樂技能的途徑,但是如果其音樂技能方面不足,將影響到學生的整體演唱能力,因此提高聲樂演唱技能就必須掌握一定的音樂技能。
普通高校聲樂課程的培養目標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歌曲演唱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歌曲教唱能力。因為普通高校音樂專業要培養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人才,因此培養學生的教唱技能是普通高校音樂專業的主要教學目的。這需要聲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學生的教唱技能展開教學。如果音樂教學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對學生進行教唱技能訓練,當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之后就會對如何開展教唱活動、怎么樣開展有效教學等問題有所困惑。所以聲樂教師應當在課堂中以培養學生的教唱技能為教學目的,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教唱能力。
民族聲樂專業在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人才以外,應以培養音樂表演能力的人才為主。具體來說,民族聲樂專業課程培養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文化知識水平較高的,具有豐富的音樂基礎知識和演唱技能,并具有較高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教學能力的,能夠從事聲樂表演、教學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復合型音樂表演人才。此外,隨著社會人才培養標準的變化,高校民族聲樂專業培養目標顯得比較籠統。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使得群眾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不斷推進,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不斷深入,同時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當前高校民族聲樂專業培養目標還不能滿足社會對新型復合型人才的要求,在培養音樂人才時忽視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課程教學中只重視對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導致學生進入社會以后無法順應社會對音樂人才的需求。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需要高、精、尖的藝術人才,因此高校應順應時代的需求培養復合型人才,所謂的“復合”是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復合等多方面能力的復合。高校音樂專業學生不僅要具備良好的音樂技能和豐富的經驗,并具有較高的相關領域技能。但是,現有的民族聲樂專業課程體系內容比較單一、知識面比較窄,只注重專業知識方面的教育,而忽視了學生德、智、體、美等綜合能力的培養,直接影響了復合型藝術人才培養的質量,無法滿足社會對藝術人才的需求。
當前高校民族聲樂課程教學模式仍然比較固定、陳舊。目前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仍然采用“一對一”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一直從古代延續到現在,而且基于聲樂課程教學要求與其特點,這種模式一直被各個高校采用。由于聲樂教學中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并且在聲樂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用耳朵去判斷,由此限制了民族聲樂教學方式的發展。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音樂教育本身的發展,現階段這種比較單一、固定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聲樂教學效率和其未來發展,這種“一對一”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只能從教師那里獲取知識,知識面顯得比較單一,毫無變化。而聲樂演唱方式都秉承了師承制的模式,并且由于受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的限制,學生無法從別的教師那里接受知識,教師也無法教授新的學生,這種民族聲樂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族聲樂教學,同時對教師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對一”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因人制宜在教學中轉換多種教學方法。隨著“一對一”教學模式的普遍展開,民族聲樂教師的教學模式逐漸形成一種固定的套路,并將其套在每一學生的身上,這種方法不僅會影響學生的發展,而且也與教師應掌握多方面的知識技能和多種教學方法等要求產生了一定的矛盾。
作為一名高校民族聲樂教師,有非常重要的責任和繁重的任務,不僅要有專業的音樂基礎知識和技能,更要具備一定的教學技能。在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模式下,教師不但要教授學生一定的聲樂演唱技能、技巧和方法,還要同時擔當學生的鋼琴教師和語言教師等角色。除此之外,民族聲樂教師應該充分掌握曲式分析、音樂心理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總而言之,民族聲樂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豐富且系統的音樂基礎知識,還必須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藝術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也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聲樂教師的知識和教學方法都是出自同一“師門”,隨著師徒關系的發展,幾代教師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滿足當前人才培養目標。除此之外,當前普通高校民族聲樂教師知識結構、年齡結構以及梯次結構不太合理,甚至出現了斷層現象。首先,有些教師思想觀念仍然比較陳舊,教學方法和知識結構體系很難更新,很難向學生傳授新知識。其次,雖然目前高校引進了很多年輕教師,但是由于缺乏教學經驗,從而影響了民族聲樂教學效果。甚至因為每個教師之間的師門不同,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溝通交流,很難從對方身上吸取有效經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聲樂教學效果。
當前,普通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改革首先應該以培養高素質綜合性音樂人才為目標。當今,展現文化軟實力已成為世界各國之間競爭的主要方式,已經成為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軟實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藝術文化工作者。普通高校音樂專業不僅要為國家培養大量的音樂教師,也要給國家文化事業單位培養很多的文藝工作者。民族聲樂專業教育是當前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的其中一部分,所以民族聲樂教學也應該以培養高素質復合型音樂人才為主要目標。高素質復合型音樂人才首先應具備較高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同時也應具備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能夠善于與別人進行合作以及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2]。為了培養高素質復合型音樂人才,民族聲樂課程教學應結合民族本土歌曲有所創新。教學內容應該充分考慮民族聲樂專業學生的特點和當地音樂資源,將本土音樂融入教學當中。學生通過學習民族歌曲,可以深入體會這個地域民族歌曲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在擴大知識面的同時,還能夠提升自身的創造能力。同時,要優化學生理論與實踐課程結合。通過參加實踐,學生能夠與他人進行合作,學習到別人身上的優點,并培養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實踐能力,有利于成長為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高校民族聲樂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應當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要改變傳統的“一對一”教學模式,將其與綜合教學進行有效結合。首先,應該開設與民族聲樂教學有關的多媒體聲樂教學課程,將其作為當前民族聲樂教學的補充。例如:向學生展示在學民族聲樂過程中的生理變化,將其用多媒體的方式展現出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在學習音樂過程中自己身體的變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其次,民族聲樂課堂教學應與課外實踐教學聯系起來。高校音樂專業教學最終目的是能夠使學生順利參加實踐。因此,教學改革一定要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從前的民族聲樂教學都是單純地教授學生基礎的聲樂技能,并且都是“一對一”授課,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失去了自我表現力和創新能力。將實踐課程納入高校民族聲樂課程教學體系,可以增加學生的社會經驗,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自我表現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可以全面提高綜合素質。最后,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中可以采用現代信息技術?,F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學校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很大改變,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和計算機軟件進行教學,通過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他們的知識獲取渠道,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對人才的培養要求越來越高。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一專多能、具有創造力和較高人文素養的聲樂藝術人才,就需要有優秀的教師隊伍作保障。高校民族聲樂教師的綜合素質以及教學能力是影響民族聲樂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關鍵,因此民族聲樂教學改革應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首先,優化教師培訓機制,定期開展民族聲樂教師培訓會,加強教師的專業能力,促進各教師之間的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其次,要從社會引進專業的民族聲樂教師,并留住校內骨干教師,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并通過開展各類教學和教研活動,提高民族聲樂教師的綜合素質。再次,要加強校內基礎訓練。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定期開展教學活動總結會以及業務匯報會,開展公開課或者示范課活動,并對其教學活動進行常規檢查。在學校內部建立教師間的交流平臺,鼓勵教師定期與同事進行交流、學習,進行教學評價,交流教學經驗,從而優化學校師資結構,提升綜合素質,促進民族聲樂教學改革順利進行。
民族聲樂既是我國多元化文化的體現,也是促進世界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高校民族聲樂課程教學面臨著一些問題。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培養一批高素質復合型音樂人才,高校民族聲樂課程應該創新教學思路,明確培養目標,采取多樣化教學方法,優化師資隊伍,從而提升民族聲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