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化工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吉林 吉林 132013)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標在于培養面向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人才的培養,既有數量的問題,也有質量的問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院校育人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由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特殊性,亦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應有針對性。因此,如何有針對性地對高職學生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快速發展、復雜多變的當今社會,處在青春期向成年期轉變的大學生們,常常會因為強烈的社會沖擊和自身調適不良等原因,具有復雜的心理狀態。而高職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他們有些是高中應屆畢業生,有些是中等職業院校的畢業生,有些是對口升學的學生,從生源狀況來講,學生的學習基礎比較差,學習興趣不高,進入高職院校,大多數是無奈的選擇,他們中有失望者,有迷茫者。高職生生源情況的復雜性也決定了他們復雜的心理狀態。總體來講,相比普通高校大學生而言,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有著共性的一面,更有特殊的地方,突出表現在如下四點:
一些高職學生在遭遇挫折后,更多地把原因歸咎于外部環境,用對抗的態度來對待周圍的一切,產生逆反心理,越是被要求做的事情越反對;越是被禁止做的事情偏要去做,以致社會、集體和家庭責任感缺失。
絕大多數高職生因為文化課分數低,進入高職院校是他們迫不得已的選擇,再加上當今社會對高職學校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往往認為高職生比本科生低一等,所以一般來講,高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動機都很低。但高職生也有渴望成功實現自身價值的愿望,當遇到困難導致愿望不能得到滿足時,較易產生挫折心理。
由于文化基礎差,高職生學習比較吃力,達到學習目標比較困難。此外,高職生面對的就業競爭和就業壓力相對比本科生更大,在理想和現實的激烈矛盾沖突中,大多數學生產生了學業及就業焦慮。
面對現實的許多困惑和沖突,高職生感到茫然無措,逃避現實,而網絡可以滿足他們的一些心理需要,因此不少學生沉迷于網絡,在虛擬的網絡世界追求成就感和價值感,彌補現實生活中無法被滿足的需要。
對吉林省部分高職院校展開問卷調查,重點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內容、工作體系等方面對吉林省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狀況進行了調查和分析。
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水平、自身素質、工作經驗等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質量影響很大,根據訪談提綱對吉林省高職院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線教師做了簡要調查,結果如下:從性別上看,吉林省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中女性占絕大多數,占到80.8%;從年齡分布上看,以中青年教師為主;從工作年限上看,絕大多數集中在10年以下,占到77%;從學歷上看,絕大部分學歷層次在碩士及以上;從專業上來看,心理學專業的教師比例不到一半,只占到30.8%;從參加培訓的情況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基本上都曾經參加過培訓,但是經常參加培訓的比重不大。綜上,可以看到吉林省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不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對吉林省部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情況、教材選用情況的調查結果如下:關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情況,被調查的13所吉林省高職院校100%以必修課、選修課或慕課的形式開設了課程,但是從學時和學分上來看,與《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思政廳〔2011〕5號)文件中明確規定的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干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需設置32—36個學時,2個學分有較大差距[1]。從教材使用情況來看,使用廳組編教材的占近70%,自選教材的15%,僅有7.69%的學校有校本教材,還有個別學校無教材。
吉林省高職院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主要有團體心理輔導、心理主題班會、心理趣味運動會、心理知識競賽、心理電影賞析、校園心理劇等,其中開展心理主題班會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團體心理輔導。
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偏差首先表現在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夠重視。一些院校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教育中可有可無,認為有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就夠了,對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職學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認識不足;還有部分院校雖然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務、意義、功能缺乏清楚認識。目前,吉林省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構設置大多采取合署辦公或者掛靠形式,有隸屬于學生處的,有隸屬于思政部的,有隸屬于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組織機構單列出來的幾乎沒有,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話語權,在經費、場地、設施、人員等方面難以得到保證[2]。
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不達標首先體現在教師數量上。教育部2018年7月出臺《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黨〔2018〕41號)(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要具備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學歷、專業資質,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4000配備,每校至少2名[3]。但有些高職院校只設置一名專職教師負責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甚至所有教師都是兼職。教師數量的不達標使得每位教師的工作量過大,無法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開展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不達標還體現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程度不足。許多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沒有心理學專業背景,專業知識相對匱乏,一方面導致課程的專業性不足,學生接受度和認可度不高;另一方面也會導致對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不及時,不得當,造成嚴重后果。
《綱要》中明確規定:“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結合實際,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整體教學計劃,規范課程設置,對新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大力倡導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選修和輔修課程,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公共必修課程原則上應設置2個學分、32—36個學時。”[3]但由于高職教育學制短,專業課、實習實踐時間緊張,部分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不達標。首先,在課程性質方面,通過調查發現,在吉林省的部分高職院校中還將心理健康課設置為公共選修課,還有個別學校用網絡慕課代替線下課程;其次,在課時方面,絕大多數達不到《綱要》所規定的課時標準,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內容,不能涵蓋學生自我意識、個性特征、人際關系、學習、戀愛、職業心理的各個方面;另外,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多只在大一,針對新生開設,大二、大三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缺失,無法針對大二、大三學生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亦無法充分發揮課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對達到提高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標有不利影響。
目前,高職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主題活動,心理講座,心理主題班會,心理團體輔導等,教育手段和方法簡單,活動內容尚不豐富,形式也比較單一,針對性不強,難以滿足學生心理發展的需求,學生參與度不高,活動覆蓋面不廣。有的學校用一些量表來測量學生,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對測量結果不做研究分析,不能與學生本人、家長及時溝通與反饋。有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設施建設不到位,心理中心缺乏相應的心理功能室,心理咨詢的總體面積不足,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4]。
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授課內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模式上,都與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密切相關。職業核心能力是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是就業、創業能力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顯著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對他們的持續發展影響深遠。高職院校領導要立足于教育發展的現狀、學生的特點、社會的需求等實際,更新觀念,充分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其納入學校學生工作的重點內容和考核指標,寫進學校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經費投入、硬件建設、隊伍建設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
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出實效,前提是需要先做好各項常規工作,建立覆蓋全體學生的課程體系,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構建“學校—院系—班級—寢室”四級心理危機干預網絡,防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開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和面向全校學生的定期心理狀況排查,建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利用“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和“10.10世界精神衛生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營造良好心理育人氛圍,持續開展“青春健康”朋輩教育活動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賽,最終形成課堂教學、教育活動、指導咨詢、危機干預“四位一體”的多方面、多層次、立體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是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認知和技能的培養,注重可操作性和實用價值的綜合性體系。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能夠一定程度上幫助高職生樹立“每個人都是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提高自我調節能力,保持心理健康,優化心理品質,形成積極向上、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可通過在全校范圍內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必修課,開設《青春健康》《愛情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成長訓練營》《職業生涯規劃》《心理電影賞析》等公共選修課的方式,形成1+X的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一、二、三課堂的有機結合,推進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課堂教學、社團活動、實踐體驗”立體式開展,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此外,還可以根據特定時期、特定群體、特定問題開展專題講座,還可以面向全體心理委員、學生干部開設大型心理素質拓展活動。
首先,要建設專職教師隊伍。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強的復雜工作,需大力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積極開展專業培訓,加強心理健康教學和咨詢骨干教師隊伍建設。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相比,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差距較大,尤其是業務水平過硬的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還很欠缺。一是要加大專業理論知識培訓,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是專業能力的基礎;二是要加大實踐能力的培訓,專業能力的關鍵是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實踐能力的強弱制約著專業能力的發展;三是加大職業道德培訓,加強對心理咨詢人員職業倫理守則的培訓。其次,要建設兼職教師隊伍。要充分發揮專兼職輔導員、班主任等在兼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中的積極作用[5]。這支隊伍與學生關系密切,容易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問題,是學院層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因此要加大對兼職教師的培訓,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以不斷提升他們的個人修養、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對學生的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