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海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北京 100720
2019年9月5日,全國首例檢察機關向互聯網法院提起的公益訴訟案,由杭州互聯網法院公開在線判決,杭州市拱墅區(qū)檢察院的訴訟請求全部得到支持,依法判令被告李某、劉某支付侵害消費公共利益的損害賠償款61.04萬元(銷售價款的十倍),并在報紙上刊登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的聲明。
由此,把互聯網侵權的公益訴訟,呈現在關注者面前。互聯網侵權是什么?它是否需要提起公益訴訟呢?
互聯網侵權,指的是在互聯網上的商業(yè)行為或者其他行為,對主體權利造成侵害,由此產生的權利有待恢復的過程和結果。互聯網侵權行為,不僅會對特定被侵權人造成損害,更會對社會公共領域造成抽象性損害。
從整體來看,此類侵權行為具有社會屬性,該行為會對整個社會生活領域造成諸多的不利影響,其危害范圍具有廣泛性,足以構成對社會公共利益的損害。因為互聯網等公共領域的侵權案件具有廣泛性和集合性等特點,將特定的私人利益上升轉化為公共利益顯然具有合理性。
但是,因為互聯網侵權的個體案件,往往小而且散,甚至因為是在互聯網上進行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顯得虛空,給取證帶來一定困難。再加上維權成本比較大,會削弱個體人的訴訟意愿。
而且,互聯網侵權中,往往被侵害人數量眾多,并且有時候具體數量還難以確定。其中,不少被侵權人因為缺乏法治知識等,往往維權意識并不強烈,證據保存很成問題,再加上信息不對稱等原因,他們的權利往往得不到救濟,侵權人的責任難以得到追究,不能對他們進行有力制裁。反過來,因為侵權行為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有力制裁,侵權現象會更多發(fā)生。
基于此,如果能把具體被侵害的利益,匯集成社會公共利益來表達,借此提出公益訴訟,將會發(fā)揮法律兜底的作用,有利于維護相關被侵權人的基本權利,更有利于為此匯聚諸多個體利益而成的公共利益。
有了代表個體利益的公益訴訟,不僅可以及時有效地制止侵權行為再次發(fā)生,還可以使侵權人得到相應賠償,也可以修復受到損害的公益安全狀態(tài)。
按照我國法律規(guī)定,具有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的應當有國家機關、相關社會組織和自然人。具體確定互聯網公益訴訟主體的范圍應當充分考慮主體的性質和地位,以便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目前,我國的司法救濟還不夠完善,面臨著訴訟證據調取、訴訟成本過高等難題。
其中社會組織和自然人,因為缺乏權威,也難以及時有效地搜集證據,所以在公益訴訟中,并不占據優(yōu)勢地位。同時,侵權帶來的影響往往較為廣泛、受害人頗多,個人作為公益訴訟原告,很難代表眾多人的利益,且自身的訴訟實力也存在著局限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迫切需要國家公權力機關代表個體人利益,同時為了維護社會公益,去提起行政訴訟。
既然迫切需要國家公權力機關,代表社會公共利益來提起公益訴訟,那么應該由誰來提起呢?
互聯網侵權的公益訴訟的提起主體,首先應該具有公共權威。如果缺乏相應的公共權威,就難以服眾,就很難在具體訴訟中有效安全地維護被侵權人的利益。如果讓工會去提起公益訴訟,恐怕就因為缺乏司法權威而使訴訟的合理性打折。
其次,這個機關還應該是司法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應該具有專業(yè)性的職責和能力。按照就近救濟的原則,司法機關比其他機關更接近訴訟,也更能因為熟悉訴訟而擁有其他遠離司法場域的主體所不具備的訴訟優(yōu)勢。
最后,有利于社會廣泛傳播。公益訴訟面對的是公共利益。不僅需要維護公共利益,還需要向社會公眾廣泛傳播訴訟結果,提高公眾的公益訴訟意識。
能滿足上述要求的國家公權力機關中,檢察機關是最佳選擇。
《憲法》第一百二十九條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jiān)督機關。人民檢察院的職權之一,是打擊違法犯罪活動,保護公民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和其他權利。檢察機關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法律監(jiān)督屬性,其權力具有親歷性、判斷性、獨立性①,因此檢察機關在司法機關中具有權威性,在互聯網民事公益訴訟中,社會團體、個人在面對違法企業(yè)時,可能處于弱勢地位,無法與違法企業(yè)抗衡,但檢察機關的該屬性可以保障互聯網公益訴訟的平衡。
因為這些基本職能,檢察機關本身就是國家法律規(guī)定的公益訴訟的第一起訴主體。由檢察機關提起互聯網公益訴訟,不僅可以有效保護互聯網侵權中受害的公民的利益,更有利于權威地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
同時,由于消費領域造成的民事侵權問題,雖然個人具有賠償請求權,但消費支出的金額不高,訴訟成本可能會遠高于獲賠的金額,維權成本與收支不平衡,因此個人的維權往往缺乏動力,提起訴訟不會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這使得違法經營者沒有受到相應的處罰,侵權者的違法成本降低,容易逃脫民事侵權責任的承擔,不利于維護社會、經濟領域的秩序,長此以往將造成嚴重的后果。
在難以將受侵害主體特定化,或特定化成本較高的情況下,將該類小額侵權案件集合成為公益訴訟案件,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機構,具有公權力,由監(jiān)察機關提出互聯網公益訴訟,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司法的震懾和指引功能,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機關,其職能就是維護國家以及社會利益,因此行使職責時,檢察機關不僅要代表國家權利和利益,也要代表社會權利和利益。
行政機關根據其特有的屬性,在發(fā)生違法行為時可以通過行政手段來制止、懲罰違法行為,但是如果賦予行政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為了減少自身的工作量,行政機關或許更傾向于提起公益訴訟,將問題轉移給法院解決,這樣不僅占用了大量司法資源,也不利于行政機關自身的發(fā)展。
在侵犯公共財產權益、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環(huán)境污染與自然資源破壞、損害弱勢群體利益等民事案件中,常常造成不特定多數人的財產、人身損害②,檢察機關擁有憲法賦予的監(jiān)督權,具有獨立性,在行使權利時,不會受到司法權和行政權的干涉,因此只有檢察機關,才是提起互聯網公益訴訟最合適的主體。
不僅在職能上,檢察機關有利于提起公益訴訟,而且公訴人員具有完備的訴訟經驗,不僅在偵察、檢察等工作上具有優(yōu)勢,其公訴人員的庭審辯論技巧,也是其他訴訟主體所不能達到的高度,其優(yōu)勢十分明顯。
從1997年首例公益訴訟至今,檢察機關一直扮演著提起公益訴訟極其重要的角色,為我國推進公益訴訟提供了大量實踐理論。因此檢察機關較其他訴訟主體,相關公益訴訟經驗、實踐經驗極為成熟。
并且,檢察機關作為國家行使監(jiān)督職責的機關,相較于其他組織與個人,在人力、物力上具有更為明顯的優(yōu)勢,檢察機關擁有大量的法律專業(yè)人才,具有提起訴訟的制度和資源。
互聯網公益訴訟取證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如果公益訴訟起訴人取得的證據不夠充分,或是被告能夠證明其行為與損害沒有因果關系存在,且案件無法調解,此時的原告就要承擔敗訴風險,支付訴訟費用,這會陷入較大的困境。
但在國家財政支持之下,檢察機關可以負擔一定的訴訟成本,即使面臨敗訴的局面,也有國家司法賠償費等作為強有力的后盾,不僅可以保證自己的相關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也可以保證對方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這是個人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所不能達到的,因此檢察機關是個人、社會組織提起互聯網公益訴訟的首選。
檢察機關提起互聯網公益訴訟的主要原因是有處理相關互聯網公共事務的行政機關不作為或是亂作為、受侵害主體難以特定化等,同時案件涉及的利益群體范圍廣,加之對于糾正國家機關不良行為的案件具有更高的關注度。
因此該類公益訴訟案件的勝訴,影響范圍會更加廣泛,不僅能夠促使其他國家機關引以為戒,及時糾正其錯誤行為和不良作風,而且能夠發(fā)揮司法的威懾作用,讓更多互聯網群眾了解到該類行為的違法性,意識到我國司法違法必究的原則,可以從根源上減少相關侵權行為的發(fā)生,有利于對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的維護。
綜合來看,由檢察機關提起互聯網公益訴訟,是合適的和必要的。檢察機關的基本職能,就是代表國家和人民,對需要提起公訴的案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并且同時擁有監(jiān)督權和偵查權。
我國憲法賦予公民諸多基本權利。面對公共利益受損,公民有提起公益訴訟的權利。而且,具體被侵權的公民,更加有義務去提起訴訟,恢復自己被侵害的基本權利。因此,支持、鼓勵和引導公民個人參與互聯網公益訴訟具有現實的必要性。
公共利益只要受損害,不僅意味著具體的公民權益受到損害,更意味著其他公民的利益也間接受到損害。如果放任不理,就可能導致受損權利難以得到恢復。
公民積極提起公益訴訟,既符合社會利益的要求,也符合公民作為直接參與者或者間接參與者的基本利益。同時,公民積極提起公益訴訟,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公權力的濫用,可以監(jiān)督公權力機關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減少國家機關的不作為和亂作為。
鼓勵公民直接參與到互聯網公益訴訟中,讓公民用自己的力量去救濟自己作為公民的權利,是直接行使救濟權利的體現,也有利于喚醒公民在法制時代當家作主的意識,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程。
由公民提起公益訴訟的應然性和必要性,在現實中會受到阻礙。公民個人與公益行為加害人相比,往往在社會地位和可支付的財力上,有很大差距。這樣,公民提起公益訴訟以后,后續(xù)獲得證據,繼續(xù)參與訴訟的難度非常大。
而且,特別是那些非直接相關的公民,他們提起公益訴訟,維護的是間接的公共利益,與自己的利益并不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如果敗訴,公民個人卻要自己承擔不利后果。在成本與收益相對比的計算下,公民顯然更愿意選擇袖手旁觀。所以,他們對公益訴訟的態(tài)度更是消極的。如果不能消除這些局限和困難,對互聯網侵權提起公益訴訟,對公民來說,并不是可以普遍出現的選項。
這就需要國家提供支持。如果公民準備提起公益訴訟,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如果可以及時給予幫助,甚至提供提起訴訟所需的費用。這樣一來,公民的后顧之憂就會減少很多。而且,公民提起公益訴訟,會更加產生具體感,會讓公益訴訟具備針對性和民眾支持感。
但是也必須注意到另一個問題,就是公民個人很可能在提起公益訴訟過程中,在個體經濟理性的推動下,被侵害方收買。或者公民個體因為受不了訴訟壓力和輿論壓力,而放棄訴訟。一旦他們被收買或者不堪壓力而撤訴,那么前期公權力機關所付出的努力就會白白浪費。所以,公權力機關需要提供一定的保障,在公民個人不能堅持下去的時候,接手提供必要的訴訟支持,以促進公益訴訟繼續(xù)進行下去。
根據上述分析,構建公民參與互聯網公益訴訟制度,將個人提起互聯網公益訴訟與公權力機關相結合,由公民提供起訴人承擔證明被告存在公益加害行為的證明責任或具有證明力的基礎證據后,由監(jiān)察機關負責對證據進行審核,再移交公安機關進行偵查,進行詳細證據的采集,由檢察機關提起互聯網公益訴訟。
這樣能夠把公民個體和公權力之間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平衡原告與公益行為加害人之間的地位,有利于公益訴訟展開,還可以讓公民能夠直接參與對公共利益的救濟,喚醒公民對于提起互聯網公益訴訟的意識,增強對我國司法制度的信心與支持,有利于達到增強人民當家作主的意識的效果。
經過上述分析可知,互聯網侵權是新近出現的侵權類型。對這種侵權提供公益訴訟,既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我國法治建設中的必要一環(huán)。
因為自體的公共權威、公益訴訟的專業(yè)性等基本優(yōu)勢,檢察機關代表國家和社會,對互聯網侵權提起公益訴訟,是非常合適且必要的。而且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代表著對國家對互聯網侵權的基本態(tài)度,更加有利于向社會廣泛宣傳互聯網侵權的危害及其救濟路徑。
同時,鼓勵公民個人針對互聯網侵權,直接或者間接提起公益訴訟也有利于監(jiān)督互聯網侵權,有利于整理整個互聯網交往的合法性。但是因為公民個體提起訴訟面臨諸多非理性可能,所以需要國家公權力予以協助,以最大化地發(fā)揮公民提起公益訴訟的穩(wěn)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