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燁輝
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以及網絡的普及,消費者權益糾紛呈現出復雜化的趨勢,法院現在正處于“人少案多”的形勢下國家大力倡導建立完善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是合乎時宜的,律師調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律師都是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且有著豐富談判經驗的群體,他們對于消費者權益產生的糾紛能夠更好的從法律上面來解讀,從而能夠達成一個雙方都能滿意的調解協議。消費糾紛呈現出的復雜化趨勢僅僅靠沒經過法律專業訓練的人民調解員憑借生活常識已經遠不能更好的解決糾紛。所以,為了能夠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并刺激國內消費,更好的解決消費者糾紛問題更需要職業的律師參與。
說到律師參與調解可能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想到的就是收著委托人的錢鉆法律的空子從而為委托人獲取更多的利益,更有甚者認為其是專門為經營者商家這樣有錢人服務的,這種想法徹底歪曲了律師這個職業,更不利于律師中立的參與到調解中。律師其實有著天然的中立屬性,因為律師這個職業并不必然的依附于誰存在,也就是其本身沒有管理自己的“上級”,它是一個獨立進行社會活動的團體,不受國家機關、其他社會團體、個人的干涉。[1]現實中雖然會存在著一定的監督,但是并不影響他們“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基礎,他們能夠基于自己的職業道德和自己的專業素養勝任參與調解這項工作。
龐大的律師群體都有細化的專業分工,每個人擅長的領域以及每個人處理糾紛的談判經驗也不盡相同,如果法律沒有相關限制性約束,律師職業群體可隨意參與到消費糾紛中來,那么必將違背國家加快建設此制度的初衷,術業有專攻,不擅長消費糾紛解決的律師更可能會激化矛盾。[2]雖然《意見》已經授權地方試點地區省級司法行政機關、律師協會會同人民法院制定具體的辦法提高準入門檻,但是仍然需要具體的措施來引導其執行到位。
律師調解制度的正常運行離不開相關經費和利益的刺激,而且律師本來就是一個逐利的職業,完全使其公益化必然會導致此項制度不能長久的實施下去。另一個角度完全考慮由市場去支配也會產生一定的問題,消費群體中還有一部分是農民群體,他們經濟實力偏弱且文化程度不高,一般都沒有太多的錢去請律師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高昂的律師調解費用會使一部分人望而卻步,這樣就需要相關的制度設計來平衡解決這個矛盾。
律師調解是最近幾年在國家倡導大力發展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大背景下逐步發展的一項制度,對于新鮮事物總會產生人們對其認知度和認可度的問題,而這也是衡量一項制度的出臺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人們傳統的思想依然是在產生糾紛以后更加信任相關的司法機關去處理問題,然而高昂的訴訟成本以及繁瑣的司法程序使得許多消費者遭受到不公平待遇后選擇隱忍。對調解特別還是律師參與的調解可能更是知之甚少,就是部分人知道也會基于對律師一般性的認識質疑其公正性認為其從事不了調解這樣的工作。所以改變人們固定思維并積極宣傳新制度使得人們逐漸接受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是非常公正的調解書,這樣的一份調解協議是不存在強制執行力的。人民調解出具的調解書單單只是具有合同的效力,并不存在法律上強制執行力,這樣消費者在選擇律師調解解決糾紛的時候也可能會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因為可能會出現經過糾紛雙方的溝通以及律師從中的協調提出來的建議方案無法得到執行,在耗費精力物力財力的情況下可能因為經營者一方不愿意執行而導致數日的調解最終是無功而返,最后還得轉入訴訟程序來解決。這樣下去的話律師調解制度甚至是整個調解制度的公信力必將大打折扣,人們不再會選擇這樣一種沒有保障的制度來解決糾紛。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于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的意見》的相關規定:“試點地區省級司法行政機關、律師協會會同人民法院研究制定管理辦法,明確承辦律師調解工作的律師事務所和律師資質條件,包括人員規模、執業年限、辦案數量、誠信狀況等。司法行政機關、律師協會會同人民法院建立承辦律師調解工作的律師事務所和律師調解員名冊”。為了能夠更好的實施這項制度,完善和具體化律師調解隊伍的資質是重要的一環。[3]
律師的資質管理必然要同消費者權益糾紛現實的特點相結合起來才能更符合法條最初的目的。對于進入到調解隊伍中的律師以及律所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其從事消費糾紛解決的年限問題,因為這可以充分的反映出其對消費糾紛的了解程度以及自身對案件的談判能力。其次,要考慮的就是其所處理的消費糾紛案件的數量、成功率以及矛盾雙方的滿意度問題,這體現的是律師職業素養的高低,只有專業素養過硬的人才能進入到這個隊伍中去。最后,司法機關須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組織律師參與相關的資質考試,且考試內容需跨學科考察,例如相關心理學知識,這都是消費糾紛解決所必要的專業技能,找出最適合參與到消費糾紛調解中去的人才。
對此問題應該充分的考慮到根據不同的工作模式采取不同的收費方法。首先對于在律師事務所設立的律師調解工作室在受理當事人委托或是人民法院移轉過來的調解案件可以按照有償原則來正常收取委托人的費用,這也是考慮到了律所本身的盈利性目的以及刺激律師參與調解積極性的考慮。國家在此基礎上更應該鼓勵那些功成名就的資深律師公益性的參與到消費糾紛調解中來,因為他們在干了幾十年律師以后往往不缺乏金錢更多考慮的是自己的名聲問題,有了他們的參與必將能大大提高律師調解的公信力。其次對于在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站)設立的律師調解工作室和在律師協會設立的律師調解中心則更多的注重政府的采購以及財政補貼的方式來進行。考慮到消費者有許多農民群體以及經濟條件偏弱的群體,這樣帶有公益性質的調解才能鼓勵消費者勇敢的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這樣不同的模式實施不同的方法才是解決經費問題最好的策略。
在人民法院受理消費糾紛時,法院司法工作人員應該積極鼓勵當事人去尋求律師調解解決糾紛并予以說明其利害關系,基于對司法公權力機關的信任當事人會認真考慮律師調解來解決糾紛。相關行政工作部門須大力的宣傳律師調解制度的優勢,并出公告來說明律師調解制度具體的工作流程,例如提供律師調解的花名冊、律師的回避制度以及調解的時間等,目的就是讓人們能夠充分的了解它。
消費者產生糾紛選擇律師調解來干預必然考慮到的是最后調解協議的效力和執行的問題,在本質上最終達成的調解協議只具有合同的效力而沒有強制執行力。為此《民事訴訟法》、《律師調解試點意見》也提出了一些訴調相銜接的措施。律師調解消費糾紛后達成的協議可以通過支付令以及司法確認的方式來賦予其強制執行力,對于沒有達成協議的情況下也可以間接的對于糾紛的解決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