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紅杰
1.知識產權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81;
2.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最早提出“使用環境特征”這一概念的是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島野日騁案”再審判決書①。北高院于2017年修正發布的《專利侵權判定指南》第24條規定了其定義:“使用環境特征不同于主題名稱,是指權利要求中用來描述發明或實用新型所使用的背景或者條件且與該技術方案存在連接或配合關系的技術特征。”
“多余技術特征”是在我國專利司法實踐中曾適用的“多余指定原則”下所產生的一個概念,意指在專利侵權案件審判中,雖然寫進權利要求,但在確定權利要求保護范圍時可以略去“多余”的非必要技術特征。當然,多余指定原則早已被歷史否定,不過多余技術特征即非必要技術特征的概念被留了下來,仍然值得后來者研究。
“多余技術特征”與“使用環境特征”都是在我國專利侵權司法審判實踐中出現的概念,兩者分別是在適用不同專利侵權判定原則的不同歷史時期產生的,本文嘗試探究兩者的內在聯系,以期豐富兩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如前所述,“多余技術特征”與“使用環境特征”這兩個概念分別是在“多余指定原則”與“全面覆蓋原則”下產生的,因此,探討這兩個概念離不開對其適用原則的探討。
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的規定,“獨立權利要求應當從整體上反映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記載解決技術問題的必要技術特征”②,因此,理論上獨立權利要求應當僅記載“必要技術特征”。然而,在專利申請文件撰寫實踐中,申請人可能會為了規避獨立權利要求缺少必要技術特征被駁回而將非必要技術特征寫入獨權,又或者純粹是為了更容易獲得授權而將具體實施方式不加提煉地寫入權利要求。這樣做的后果之一就是在權利要求中寫入一些看似“多余”的非必要技術特征,即“多余技術特征”。針對寫入權利要求中這種“多余”的技術特征,為了保障專利權人的利益,“多余指定原則”曾經出現在我國侵權判定司法實踐中③。簡單來講,多余指定原則是指在專利侵權判定中,將記載在獨立權利要求中的明顯非必要技術特征(多余技術特征)予以忽略,僅以其余“必要技術特征”來確定專利權保護范圍。由此可知,多余指定原則實際上是一種對專利權人利益的側重保護政策。
在專利理論界和司法界,出現過對適用多余指定原則的激烈爭論。適用期間,法院一般也持謹慎態度,在諸多案例中原告提出的“多余技術特征”都被法院否定④。美國和日本并沒有直接適用過多余指定原則,而多余指定原則的來源國德國也已經適用“等同原則”取代多余指定原則,在世界范圍內日益強調權利要求的確定性是發展趨勢。因此,在內因外因的綜合作用下,多余指定原則最終被“全面覆蓋原則”替代有其歷史必然性。
“全面覆蓋原則”又稱“全部技術特征原則”,是目前專利侵權判定的主要適用原則。該原則在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得以確立⑤。即在專利侵權判定過程中,需要將被控侵權技術方案與權利要求中所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進行比對。專利權是一種對世權,在全面覆蓋原則下,獨立權利要求中記載的所有技術特征,都將直接被認定為必要技術特征,對專利權的保護范圍起限定作用,這有利于強化專利文件的公示作用,保護社會公眾的利益,同時可以督促專利撰寫質量的提升。
多余指定原則旨在針對撰寫專利權保護范圍存在缺陷的情況下,法官通過運用自由裁量權擴大專利保護范圍。我國到20世紀80年代才頒布專利法,起步初期專利代理隊伍普遍缺乏經驗,時常會出現把非必要技術特征寫入權利要求等撰寫失誤,因此當時適用多余指定原則有其積極意義。最早使用多余指定原則的案件是1995年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的“人體頻譜匹配效應場治療裝置”案⑥。
根據北高院所界定的使用環境特征概念,使用環境特征并不屬于技術方案的主題,是描述技術方案的使用背景或條件的技術特征。例如,在上海兆邦電力器材有限公司訴天虹電氣有限公司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案⑦中,權利要求1中限定的“絕緣子通過該下鋼腳安裝于橫擔上”,“橫擔”并非防雷支柱絕緣子的一個組成部分,將其認定為防雷支柱絕緣子的安裝類使用環境特征。
從概念分析的角度,兩個概念既不等同也不相互包含,但存在一定交叉。權利要求中那些不同于主題名稱,用來描述發明或實用新型所使用的背景或者條件的多余技術特征可認定為使用環境特征。舉例而言,在劉國柱訴南寧市大圓環保工程案⑧中,原告主張其專利權利要求書記載的技術特征“髓量調整板”不是其專利的核心技術,請求認定為“多余技術特征”,根據該專利權利要求1記載內容可知,髓量調整板并非本專利技術主題“多輥式蔗渣除髓機”的一部分,而是描述了技術主體的使用環境,因此髓量調整板這一疑似多余技術特征可認定為使用環境特征。同樣地,權利要求中那些明顯屬于非必要技術特征的使用環境特征在多余指定原則時期可能被認定為多余技術特征。例如,用途類使用環境特征“用于……的化合物X”,如果“用于……”用語對化合物X本身并不帶來任何實質性影響,該用途限定特征對于權利要求技術方案并非必不可少,則在多余指定原則時期該類使用環境特征可能被認定為多余技術特征。
在適用多余指定原則時期的專利侵權審判實踐中,與專利權利要求相比,被控侵權技術方案所缺少的技術特征一旦被認定為多余技術特征,則很可能被判定為侵權。例如,在前述的劉國柱訴南寧市大圓環保工程案中,將被控侵權產品與“多輥式蔗渣除髓機”專利權利要求進行比對后,發現只缺少一個技術特征髓量調整板,該技術特征是否屬于多余技術特征就將對侵權判決結果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最終,法院經過分析認為髓量調整板并非多余技術特征,從而認定被告不侵權。如果法院最終認同了原告關于髓量調整板這一技術特征是多余技術特征的主張,則將產生完全相反的判決結果。
使用環境特征的認定在專利侵權審判中也起著類似的作用。北高院2017年修正發布的《專利侵權判定指南》中規定:被訴侵權技術方案能夠適用于權利要求記載的使用環境的,應當認定被訴侵權技術方案具備了權利要求記載的使用環境特征,而不以被訴侵權技術方案實際使用該環境特征為前提⑨。例如,在上海兆邦電力訴山東中泰陽光等案⑩中,經比對,被控侵權產品缺少橫擔這一構件,但法院最終認定該技術特征是使用環境特征,被控侵權產品雖然缺少這一構件,但是在安裝固定被控侵權產品時,仍然需要橫擔這一構件,由此認定構成侵權。如果法院最終并未將橫擔這一構件認定為使用環境特征,那么根據全面覆蓋原則,被控侵權產品經比對缺少橫擔這一構件,可能就無法認定侵權了。
由此可見,盡管分別適用于不同的歷史時期,但是多余技術特征與使用環境特征這兩個概念的認定都對專利侵權司法審判結果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起著生死攸關的作用。
專利制度本質上是一種利益平衡機制,需要在專利權人的合法利益與社會公眾的合法利益之間實現合理的平衡。從多余技術特征到使用環境特征的演變過程,就充分體現了這種平衡與博弈。在多余指定原則下,專利權人的利益得到了極大保護,即使專利申請文件撰寫存在瑕疵也被包容,可以認為,這個時期專利制度的天平明顯傾斜到了專利權人的一端。而適用全面覆蓋原則之后,多余指定原則被徹底顛覆,可以認為此時天平從專利權人利益的一端直接傾斜到公眾利益的一端,跨度較大。因此,在多余指定原則被徹底否定后,理論界也出現了一些質疑的聲音,開始反對“一刀切”。與此同時,在多余指定原則適用期間,就曾有一些專家針對多余指定原則偏向專利權人利益的問題,提出過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以便將忽略多余技術特征控制在一個合理的限度內。反觀全面覆蓋原則之下的使用環境特征,只要被控侵權技術方案能夠適用于該使用環境特征,即可認定侵權,故使用環境特征認定整體上是有利于專利權人的。由此可見,使用環境特征的認定,實際上是將全面覆蓋原則下偏向社會公眾利益的天平又往專利權人的方向傾斜了一點。從多余技術特征演變到使用環境特征,整個過程充分體現了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下,我國專利制度的利益平衡機制。
無論是“多余技術特征”還是“使用環境特征”,都是在專利侵權司法審判階段提出的特定概念,而非在專利申請或確權階段提出。這是因為,很多專利撰寫的問題到了專利侵權階段才暴露無遺,因而法院才會提出各種概念與對應的解決對策。
一般而言,在撰寫的過程中,申請人不僅應考慮專利審查授權,更應考慮專利保護。然而,在實踐中,專利撰寫人往往會更加注重專利申請的直接目的——專利授權,而有意或無意地不夠重視專利申請的最終目的——專利保護。如果專利權不能得到有效保護,那么申請專利權的根本意義就缺失了,從長遠來看也不利于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
多余指定原則實際上是一種對專利撰寫質量的包容,而全面覆蓋原則對專利撰寫質量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余技術特征即非必要的引入將會縮小專利保護范圍,在撰寫時應當極力避免是毋庸置疑的。而使用環境特征的認定雖然整體上有利于專利權人的利益,但是容易導致后續維權程序“抓”不到侵權行為人。此外,如果認定某使用環境特征是專利技術方案“必須適用”的情形,將轉而不利于維護專利權人的利益?。因此,在專利撰寫時亦應當盡量避免引入使用環境特征限定用語。
多余技術特征和使用環境特征都是在特定歷史階段的專利侵權司法實踐中提出的概念,兩個概念的內涵存在一定交叉,其認定均對專利侵權審判后果產生重大影響。從多余技術特征到使用環境特征的演變過程,充分體現了專利制度的利益平衡機制,對于專利撰寫也有著深刻啟示。
注釋:
①最高人民法院(2012)民提字第1號.
②《專利法實施細則》第20條第2款規定:“獨立權利要求應當從整體上反映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記載解決技術問題的必要技術特征.”
③例如,(2002)桂民三終字第4號.
④例如,(2001)閩知終字第20號、(2002)滬二中民五(知)初字第83號、(2005)民三提字第1號等.
⑤法釋〔2009〕21號第7條:人民法院判定被訴侵權技術方案是否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應當審查權利人主張的權利要求所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
⑥(1995)高知終字第22號.
⑦(2016)浙03民初815號.
⑧(2002)桂民三終字第4號.
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于2017年發布的《專利侵權判定指南》第24條.
⑩(2015)滬知民初字第272號.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于2017年發布的《專利侵權判定指南》第24條:專利文件明確限定該技術方案僅能適用于該使用環境特征,有證據證明被訴侵權技術方案可以適用于其他使用環境的,則被訴侵權技術方案未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