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淳杰
浙江森澤律師事務所,浙江 義烏 322000
在各級政府及司法行政機關的指導和推動下,各地農村開始廣泛推行“一村一顧問”制度。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及新農村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及村民的法律需求不斷提高,產生的矛盾糾紛層出不窮。目前的農村法律顧問傳統服務模式已難以及時滿足日益劇增的法律服務需求。而在全信息化新形態的社會背景下,我們需要探索、思考出法律服務的新模式,以便更有效、更及時地滿足農村基層組織及村民的各項法律需求,讓村民體驗到“微服務、零距離”的法律服務。
我國廣大村民的法律意識、法治觀念比較薄弱,主要表現為:(1)不知法。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各個領域中的法律法規都有所增多。但是,對于文化水平不高的基層村民來說,其并不能及時掌握立法動態的第一信息;(2)不懂法。法律運用是一個專業的領域,而就文化水平較低的普通村民而言,其根本無法完全理解法律的專業知識,更無法準確使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權益;(3)對法律缺乏信任。大部分村民會都會選擇直接私下解決或通過親戚朋友等第三方來調解解決雙方之間的糾紛,很少會選擇通過法律途徑去解決(維權)。因此,村民們習慣于用情感、道德來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對于道德以外的通過法律去處理和協調雙方關系的做法是不屑一顧的。
隨著社會結構的調整和農村普法工作的深入,廣大村民的視野逐步擴大,通過法律途徑維權的需求也逐步增強,農村的法律服務需求日益增長,對法律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在農村社會轉型過程中,農村與新生事物的接觸越來越多,各種糾紛繁雜而頻發,這對涉農法律服務的需求及要求也急劇提高。而目前,農村地區內僅有的法律服務資源極其稀缺,村民普遍承受不起昂貴的法律服務,盡管目前村民的收入比以往有所提高,但畢竟農村的基本消費水平與經商者或居民相比還是有一定距離的,他們不敢輕易地選擇通過法律途徑維權。
雖然農村法律顧問制度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新農村建設的發展,以及農村村民自有的特殊性,農村法律顧問服務模式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村法律顧問是在新農村法治建設過程中,政府為了推進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維護廣大村民的合法權益而由司法行政部門大力推動,并由政府埋單后才得以開展的。在實際操作中,司法行政部門為農村安排顧問律師的一般模式是:執業律師自愿報名組建農村法律顧問團隊,并設置一名團長負責該團成員的顧問工作,再隨機安排團成員擔任某一村集體的法律顧問。然而,顧問律師與所服務的村集體之間往往屬于完全陌生的兩方,他們之間并未形成一種信任與默契,雙方難免存在一些尷尬,從而導致有些村集體可能會認為顧問律師進駐農村完全是一種行政指派,聘請法律顧問為工作任務。村集體也從不向顧問律師咨詢任何事項,顧問律師也就成了一種擺設,以致形成一種被打入“冷宮”的尷尬,導致一種“顧而不問”的現象。
在農村,小到家庭糾紛、鄰里糾紛等多形式的非訴訟法律事務,都需要顧問律師的指導和幫助。而我國的農村法律顧問律師資源存在嚴重不足的情況。據統計,目前我國的律師人數每年逐步增長,但是參與到農村法律顧問的援助律師并不是很多,且我國的行政村也較為繁多,如浙江省某市,在2016年,本市農村法律顧問團成員有142名律師,其所需要服務的農村(社區)共有796個,平均每位律師需要兼顧5-6個農村(社區)。由此可見,農村法律資源配置嚴重不平衡。
在互聯網日益深入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智能移動終端普及率越來越高的背景下,農村村民對法律服務的需求也經常超時間、空間和形態限制,甚至希望能夠全天隨時都可以尋求到高效率的法律服務,這就我們需要充分利用云服務、大數據等互聯網新技術,并提供包括普法宣傳、法律援助、法律咨詢等在內的法律服務,這可以使農村村民超越時間、空間限制,隨時隨地尋求到準確、便捷的法律服務。因此,為了深入推進農村法律顧問工作,我們有必要去努力探索、思考農村法律顧問服務新模式的建設。
在“互聯網+”思維模式下,我們可以采用“多律師聯合”“多村聯合”“鄉鎮服務”等模式,并運用微信群聊、公眾號、朋友圈等“微”載體,搭建法律顧問律師與村集體、村民等直接交流的“農村法律顧問微平臺”。微平臺模式可分為“B2B”模式和“B2C”模式:“B2B”模式是指將轄區內的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人民調解委員會等線下法律服務資源擇優架構到網絡平臺上,為村民提供“指尖上”的網絡服務。在聘請農村法律顧問時,村集體也可在微平臺中自主選擇顧問律師;“B2C”模式是指顧問律師在農村公布律師的聯系方式,方便村民與律師建立“點對點”的聯系,并組建以各村干部、人民調解員、顧問律師為成員的微平臺,村干部及村民可以第一時間通過微平臺與顧問律師取得聯系,使得顧問律師能進一步深入農村各家各戶,為廣大農村村民提供法律幫助。另外,在“B2C”模式中還可以引入顧問律師所在的律所,以形成一種以顧問律師為主導,其所在律所作為后臺支撐的法律服務新形式。因為,律師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農村問題本來就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復雜性,而有的法律事務僅憑律師個人很難解決。故律師所在的律師事務所可與農村相互聯動,這不但可以為農村提供更優質的法律服務,也是律師事務所應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
微平臺的搭建可以打破傳統農村法律顧問律師進農村坐班、發名片、電話咨詢等單一服務模式,讓農村村民在微平臺里直接與法律顧問律師進行及時交流,真正實現微服務、零距離的法律服務。現在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微平臺提供的農村法律服務正逐漸延伸到農村村民個體,利用公眾隨身攜帶的智能手機和無處不在的無線網絡,搭建微平臺,成為農村法律服務的有效補充和延伸。
“農村法律顧問微平臺”采用“隨時咨詢,隨時解答”的零距離式的法律服務,將日常法律咨詢、合同審查等服務項目納入微平臺服務內容,村民在微平臺中將享受到“菜單式”的法律咨詢、學習等與法律有關的服務,搭建出微平臺找律師、推普法的“微服務、零距離”新模式。新模式利用了微平臺群聊的及時性、便捷性和互動性等特點,這使得法律顧問律師工作思路從被動提供服務向主動參與互動轉變,顧問律師第一時間能與群內村民進行線上溝通,回復解答各類法律問題,以確保法律服務的實時性。這種新模式大幅度地縮短了法律服務時間,節省了法律顧問、村民之間的往來成本。農村法律顧問通過這一微平臺,能及時了解服務村日常動態,對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行為及時指導,真正將農村法律服務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實現農村法律顧問的價值。這種以“微服務、零距離”入戶的路徑,體現了哪里需要法律服務,農村法律服務就在哪里出現。在村民看來,需要法律服務時,只要點開微平臺,并通過“點餐”的形式直接選擇法律服務種類和相關律師,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實現了法律服務隨時可找到,真正讓村民體驗到微服務、零距離的法律服務。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法治的推進,農村村民遇到的法律問題也逐步增多,對農村法律服務的要求也慢慢提高,農村法律顧問服務模式也應順應現代新農村經濟的發展變化,以拓展法律服務模式的新渠道、新方式,充分利用現代的互聯網技術(如云服務、大數據等新技術),整合、優化法律服務資源,優化法律服務流程,探索出更優質的、更能適應新農村法律服務需求的服務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