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玻
廣東正誠法醫臨床司法鑒定所,廣東 茂名 525011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也在相應地發生了顯著變化,而在此過程中,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人身損害所致的傷殘鑒定數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研究顯示,司法鑒定中,傷殘鑒定已經成了一項法醫類鑒定的主要業務,但是從司法實踐來看,受多種因素影響,現階段有關人身損害的傷殘鑒定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文章一方面針對傷殘鑒定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具體研究,另一方面針對相關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現進行具體闡述。
一些司法鑒定機構在開展人身損害傷殘鑒定工作的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備受群眾和相關單位詬病和質疑的問題,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經濟利益的影響。從實踐當中的人身損害案件類型來看,無論是道路交通事故的賠償標準或是意外傷害保險的給付比例,一旦當事人被鑒定構成傷殘,通常情況下賠償金額都是10萬元起步。而現階段,我國每年報告的傷殘鑒定案例都超過萬例。如果這其中大部分傷殘鑒定結果存在問題,則賠償義務人如肇事司機、保險公司等相關當事人在實際賠償過程中,往往也會遭受較大的經濟損失。
與此同時,在實際開展傷殘鑒定的過程中,有部分單位出于自身利益考慮,與相關鑒定機構溝通,出現降低傷殘等級評定的情況,這也會嚴重影響傷殘鑒定工作的公正性,加劇社會的不公平性。
例如,在交通事故傷殘鑒定的過程中,“人傷黃牛”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個別機構出于自身利益考慮,通過偽造證據等多種手段來實施騙保活動,進而使傷殘鑒定結果嚴重失真,嚴重影響了傷殘鑒定工作開展的公平公正[1]。雖然這一操作不會直接對當事人的利益產生嚴重影響,但卻會給保險公司的正常經營帶來嚴重干擾,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在司法實踐當中,各類原因導致的人員受傷,在傷殘鑒定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已經不容回避。關于傷殘鑒定工作的監管問題,行政主管機關有時存在缺位,因缺乏完善的監管機制,針對傷殘鑒定過程中存在的違規行為缺乏明確的監管手段和懲罰措施。
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雖然我國針對傷殘鑒定工作的開展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規范,具體包括《司法鑒定執業活動投訴處理辦法》《司法鑒定機構登記管理辦法》等,其目的在于規范鑒定人員以及鑒定機構的工作行為,避免傷殘鑒定工作開展過程中出現違規行為。但是,從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求來看,相關法律法規主要針對鑒定程序進行了規范,但是,相關規定的表述普遍存在過于籠統的問題,對于司法鑒定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實質問題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規范意見[2]。從我國監管機構的設置角度來講,司法局是鑒定機構的主要監管單位,現實中,針對人民群眾對于司法鑒定問題的投訴,多數情況下司法局都會將其歸結于技術問題,導致投訴的處理率整體較低。
最近幾年來,隨著人民群眾法律意識的提升,已有大量的傷殘鑒定結果因鑒定程序不當或鑒定依據不足被推翻,但行政方面卻很少有針對不實鑒定結果的涉及人員以及機構進行處罰的情況。在監管機制方面,我國針對傷殘鑒定工作開展過程中出現的違法違規問題依然以問責為主,這樣的處理方式很難達到對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行為進行約束的目的。
傷殘鑒定通常需要由專業人員進行操作,鑒定人員需要依據傷殘人員的主觀說明、客觀的證明材料來判斷相關人員的傷殘等級。實際進行傷殘鑒定的過程中時常帶有鑒定人的主觀認識,因此,很難保證傷殘鑒定結果完全準確。現階段,雖然很多當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推翻了不實的鑒定結果,但是,從處理的角度來看,多數情況下,監管部門會將其歸結為鑒定人員專業技能、認識方面存在的差異,而不會將其劃歸到違法的范圍之內。因此,筆者認為,存在問題的傷殘鑒定數量之所以會呈逐年上漲的趨勢,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專業技能或技術差錯,更多的是在于鑒定人員以及鑒定機構的態度。
針對上述情況,負責傷殘鑒定監管的相關部門就需要加大對于監管措施的研究力度,加強監管方法和監管標準的針對性,要有效改變以往個別鑒定人員及鑒定單位將技術問題作為鑒定差錯避風港的情況出現[3]。對于傷殘鑒定中客觀存在的主觀性影響問題,監管單位應該對此作出明確界定,鑒定結果的偏差超出相關范圍,不僅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罰,必要時涉事單位和涉事人員應同時承擔行政責任。若這一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傷殘鑒定工作開展的客觀性將會繼續受到影響。
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認為傷殘鑒定意見不合理需提出重新鑒定申請方面,我國法律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其中,民訴法即有規定:對于人民法院委托的相關鑒定單位作出的鑒定結論,若當事人自身存在異議,在滿足以下條件的情況下,可申請進行重新鑒定。第一,鑒定人不具備國家承認的執業資格或是相關鑒定機構成立機制的。第二,鑒定程序未嚴格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其中存在嚴重違法行為的。第三,鑒定結論缺乏足夠證據,經調查鑒定結論存在依據不足情況的。若經調查研究核實,鑒定結論確實存在缺陷,當事人可申請重新進行鑒定。但是針對上述法律法規要求,相關表述依然存在過于籠統的問題,法院在進行裁決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裁量空間過大的問題。對此,可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決:
第一,應允許當事人或是相關機構調取鑒定結論出具所依據的材料,包括當事人的診斷結論、出院小結、病理相關檢查原始結論等,在此基礎上,方便相關機構或是當事人判斷是否需要申請進行二次鑒定。
第二,完善和健全鑒定人員出庭制度。若當事人或是相關機構要求鑒定人出庭接受質詢,鑒定人必須要接受相應質詢。應盡可能落實專家輔助人制度,讓專家和鑒定人互相質證。若存在鑒定人拒不出庭的情況,則法庭應當批準當事人或相關機構的二次鑒定請求。
第三,需要放寬申請重新鑒定的相關條件。
現階段,之所以存在傷殘鑒定問題頻發的情況,違法成本過低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對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決:
第一,在對工作過程中存在違法違規問題的司法鑒定人或鑒定機構進行處理的過程中,要深入明確問題及調查原因,必要時給出警告、停止執業、撤銷登記方面的處罰。
例如,在針對兩次不同的司法鑒定結果進行處理時,需要對相關單位鑒定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明確問題出現的原因,因為違規操作而出現問題,就需要依據有關規定對涉事單位以及涉事人員進行處罰[4]。
第二,對于已經構成偽證罪的相關傷殘鑒定機構,需要將機構負責人以及鑒定操作人員移交檢察機關或公安機關處理,嚴重者還需要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三,當事人在實際維權的過程中若遇到相關單位不履職的情況,可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反映,必要時可通過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的渠道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可在鑒定行業范圍內建立網絡數據庫,相關信息需要做到開放、共享,在此基礎上,為相關機構以及當事人在申請二次鑒定時收集證據提供必要的支持。進入黑名單的鑒定機構或個人需要同時附上行政處罰決定書、判決書或是法院公告等。
而對于已經被列入黑名單的司法鑒定人或鑒定機構,法院在判決過程中,需要加以特別關注,對于相關機構出具的鑒定結論需要酌情調查,以保證結論的客觀性。
綜上所述,傷殘鑒定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不僅關系著當事人以及保險公司的利益,也關系著相關責任人以及責任機構的利益,因此,保證客觀才能維護社會公平。針對傷殘鑒定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相關機構和個人需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決,進而最大限度地保證傷殘鑒定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