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卡迪夫大學 CF10 3AT
中國女性雖然在以前的母系社會有過較高的地位,但是隨著封建思想的荼毒,道德的偏見,法律的不重視,女性受到了極為嚴重的壓迫。再者,明清時期在宗法制度的強烈支配下,極力推崇倫理綱常,父親安排女子的出嫁,丈夫控制女子的婚后生活,丈夫去世之后又要跟隨兒子的意愿。宗法社會對女子的一種不平等的觀念,“便是婦人非子,子是滋生長養之意,是男子的專稱,是能夠傳宗接代的。婦人,不過伏于人罷了……自己沒有獨立性”。女子在婚姻家庭中是被擺布的一方,女性無法享受到真正的婚姻自主權也是不言而喻了。
政治上,明清期間的皇權統治空前強大,君主專制增強,統治者對權力的迷戀也使得其受一些極端思想的影響,統治相對封建前期是比較黑暗的。并且為了保全家庭財產,以及體現父母宗族的威嚴,宗法宗族制度便在很大程度上禁錮著女性的婚姻自由。
經濟上明朝調整了生產關系,推行“一條鞭法”,對賦役制度進行改革,催生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到清朝推行的“攤丁入畝”也對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但實行的閉關政策,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阻礙了與外界的經濟聯系往來,難以突破根深蒂固的封建牢籠去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女性在這樣的統治之下,沒有實質的經濟地位,更無法支撐其在婚姻中的話語權。
文化上,明朝文化風氣較盛,但是清朝排斥外國文化,使得多種文化的交流融合被隔絕。這也造成了明清期間的封建倫理對女性的壓榨更甚,未嫁的女子、已嫁的婦女,甚至是守了寡的婦女,在婚姻上的態度都是受到綱常倫理的束縛。社會中盛行的家訓家規更是成為婦女的行為規范,對貞節觀念的追求也陷入了一種極端的狀態。
1.女性結婚必須遵照“父母之命”
在家族中,祖父母、父母是女性締結婚姻的控制者,女子只能聽從安排而喪失自由的結婚意愿。如秀才姜渭與街坊徐某的女兒相愛,私自約定成婚,姜渭便向徐某請求娶其女為妻,徐某以“違父不孝、私約不貞”阻止兩人,最后使姜渭含恨而終,而他的女兒后來也不曾嫁與他人。對宗族而言,婚姻的目標只是為了延續宗族的血脈,完全是以家庭為核心的。
再者,父母之命在當時擁有著法律效力,這使得締結婚姻成為了父母的強制手段。明律規定:“凡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余親主婚”。“(卑幼)為成婚尊長所定,自定者從其別嫁,違者仗八十,仍改正”。由此可見,婚姻欠缺了父母的同意,是不被公眾所接受,也不會有法律效力。
2.締結婚姻癡迷于門當戶對
婚姻的締結看重門當戶對和家世背景的雄厚在明清時期更為嚴重。清政府嚴厲抑制良賤通婚,并規定了相應的懲罰,遵循明律的規則:“凡家長與奴娶良人為妻者杖八十,女家減一等,不知者不坐。其奴自娶者,罪亦如之,家長知情者減二等,因而入籍為婢者,杖一百。若妄以奴婢為良人,而以良人為夫妻者杖九十,各離異改正”。這也是固守等級制度的表現。另一方面,女方父母將女兒下嫁,看中的也是男方的諸多聘禮。換言之,女子的婚姻是基于父母意愿并追求經濟利益而締結的政治婚姻。
女子在締結婚姻上沒有自主權,離婚問題上也是如此,同樣是宗族利益的犧牲品。在離婚權上婦女與丈夫所擁有的權利也是相差很大。《谷風》云“誰謂荼哭。其甘如芥;燕爾新婚,如兄如弟”,是說男方得新棄舊、隨意拋棄女子被視為常態。且封建法律規定了“七出”,賦予丈夫在特定的情況下休妻的權利。在明清時期,妻子主動離開丈夫在宗法宗族思想看來是悖禮的,雖然明朝法律賦予了女性五種自動離婚的情況,但其在社會中并無實際應用,女子想主動離婚是難上加難,徹底成為了被動的犧牲者。
1.強制婦女守節
明清對于一女二嫁是嚴格反對的,清律對其的規則是:“若許嫁女已報婚書,及有私約,而撤悔者,笞五十;若再許他人,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在明清時期貞節是女性品德高尚的一個標志,很多地方的家訓也對節婦極為表彰。雖然貞節觀念由來已久,但是明清時期卻是貞節觀念最為聲勢浩蕩的時期,所以明清時期也是女性遭受到封建禮教摧殘與日俱增的時期。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諺語顯然由《禮記》’一與之齊,故夫死不嫁’和班昭《女誡》’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演變而來”。貞節已經成為社會的主流,在這樣的氣氛中,婦女被要求保持婦道,維護家族的榮譽。女性守節得到君主旌表而授予的貞節牌坊是整個家族的榮耀,于是女性從小便被家族安上了守節為重的思想。那些在30歲之前喪偶并且仍能夠在50歲之前持志的人可以受到表彰并可以免除家人徭役。“節烈女子既然成了免除徭役,光宗耀祖的敲門磚”。婦女的父母、公婆、兄長等采用的卻是弄虛作假的手段,為了本家族的利益,而殘酷地逼迫女兒或兒媳樹立貞節的形象,以獲得樹立貞節牌坊的利益。
2.婦女再嫁受宗族控制
有些寡婦因為經濟上太貧苦,也會選擇改嫁,但是能否改嫁,也要聽從夫家宗族的意思。清代的統治者認為寡婦再婚是要由父母主婚的,婦女依舊不享有再婚自主權。更甚者是,婦女不愿改嫁也會被采取逼迫的手段。正如《明史·列女傳》記載:張友的妻子洪氏,在張友去世之后……夫家看她年輕就守寡又無生育,便想讓她改嫁,洪氏不愿,夫家便私下接受了聘禮,逼迫其再嫁。有的夫家更是將寡婦和其子女視為包袱,而逼其出嫁。不讓婦女改嫁是為了維持家族的貞節名聲,讓婦女再嫁于不愿嫁之人卻是為了財富利益。最終,婦女的婚姻逃不過宗法家族的掌控。
現如今,隨著我國政治上的民主,經濟上的繁榮,對于婚姻也越來越開放。但是在一些經濟較為落后,文化交流較為閉塞的地區,依舊存在婚姻不民主的情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影響著這些地區的人民,一些青少年的婚姻仍然要聽從父母的安排,婚姻不自主,便出現了半自主婚姻,甚至是包辦婚姻。不少并未相識,兩人之間更無愛情存在的男女,被迫結為了夫妻,從而也造成了家庭的不和睦,社會的不和諧。所以當今社會我們更要保證婚姻自由,對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方式,對當地居民多開導,多交流,多教育,循序漸進地改變其固有思想,維護男女雙方婚姻的合法權益,更加尊重女性婚姻的態度。
現代社會中的女性在家庭中受到家暴的情況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很多導致婚姻不幸福的原因是男方對女方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折磨,這跟明清時期女性在家庭中所遭受的不公是相像的。但是根本的區別在于,明清時期的女性只能忍受丈夫的摧殘,而現代社會的女性可以運用法律武器。我國的反家庭暴力法到2016年才開始實施,對家暴的預防、對家庭暴力的處分方法、保護婦女人身安全的有效措施等等都需要加強完善。對于婚姻法的修訂也不曾止步,婦女權益保障法的條例完善補充也要更為具體,讓女性在政治地位、經濟地位、勞動就業、受教育、婚姻自主等各個方面都能得到保障,用法去充實女性的各項權利。
明清時期封建制度對女性婚姻自主權的剝奪使得女性遭受了長期的迫害,但正是因為這封建禮教束縛,我們看到女性水深火熱的處境,封建思想的腐朽落后,這對于宣揚婚姻自由的現代社會來說,是歷史的教訓,也是對如今建立和諧社會的啟迪。女性地位的提高是一個時代經濟、政治、文化、法律發展的縮影,也是對文化的揚棄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