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靖
河南農業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在我國的法制建設中,更側重于強調法律的實體合法性,如令行禁止、正名定分等。而法律程序在現代政治和法律系統中居于樞紐地位,卻一直被人們所忽視。正當的法律程序蘊含著公平、公正、平等、保證人們的實體權利等深意。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我國提出依法治國的概念,為了我國的法制建設進一步得到提高,需要我們重視正當的法律程序,思考其重要意義。
從法律學的角度來看待程序,它指的是按照準備的順序、方法或者步驟來對事物做出法律決定的過程。[1]我們通常所說的法律程序主要有選舉、立法、審判、行政等幾種主要類型。審判程序是最為重要的程序。因為它包含訴答、證據等完整內容。它由程序法所規定。
使實體法的施行得到有效保障,是法律程序的初衷和目的。在實體法律的運行過程中,法律程序對于各個流程都進行明文規定,以保證當事人的權益得到保護,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當實體法律出現問題時,法律程序還對實體法律關系走向正規的審定流程有解救和指引的作用。但必須注意的是,法律程序它不僅僅是司法活動運行中的各個流程和順序的表現,它對實體法律的施行具有限制和調節的作用,這也是它重要的法律價值和發展意義。當法律程序被法律關系的當事人的行為所觸動時,它就很有可能對法律糾紛的最終的審判結果有影響。因此無論是對實體法律的正常施行,還是對法律的濫用,法律程序都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的限制。
法律程序對不同的法律實體都有適應性。雖然實體法的出現遠遠早于法律程序相關的規定,但隨著歷史長河的發展,社會的不斷前進,法律逐漸呈現體系化、規范化。法律程序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一方面相關的法律程序可以維持法律體系穩定和權威性。一方面自由裁量權的約束和司法獨立性的發展需要法律程序的規范化來做保證。在中世紀時,法律程序呈體系化發展,它的出現使得法律運行和法律主體主張更加明確。[2]法律因此呈現制度化、結構化。
當組織內部在進行物資分配時,或者在運行權利和義務時,法律可對其行為和結果進行必要的調整。由道德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享有權利者對審判結果進行決定,這是調節活動最早的表現形式。與這種以人為主體的方法相比,法律具有程序的合理性、結果的合法性,能夠充分保證權利和義務的對等。同時,它的規范性也能夠對以主觀情感為主體的審判進行限制。
從法律形成的歷史來看,法律的規范性是由法律的程序性來進行把控,法律程序具有合理性,體現在當司法人員在進行法律實行時,法律程序可對其進行監督;它的權威性表現在,法律程序由立法機關所設定,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能夠對實體法的落實和公信力進行保障;法律程序是法律在自我完善發展的歷程中的有序化結果。當法律程序逐步走向完善之后,它便具有了維護法律既定力的功能,對于法律牽扯的當事人來說,法律程序的完善,可以保證不同的人在同樣的行為之下所得的客觀結果是相同的。并且法律程序有自縛性和既定性,[3]這也可以消除在法律審判過程中主觀審判的不確定性,進而維護法律的有效性和效率性,還可以使法律主體在行為選擇時的僥幸心理在一定程度內得到削弱。若從法律形式的角度來闡述,我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不存在最完美的制度,也沒有盡善盡美的程序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程度逐步變高,人民越來越渴望自由、社會的公正、法律的權威,但如果在司法審判中,僅靠程序來進行結果判定的依據,這種做法是不可行的。首先,法律程序本身就有漏洞和狹隘性,會影響審判的結果。其次,專業的司法人員也不能根據具體的情況做出合理的審定量裁,錯失程序補救的機會。[4]
正當法律程序得意義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程序之內對于法律的意義,二是程序之外對于社會的意義。對于法律程序之外對于社會的意義,季衛東教授曾在他的論文中有過詳細的論述,主要內容是法律程序可以促進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興起和發展,保障人們的言論自由,補償權威等。對于,本文對于程序對于社會的意義便不在贅述。重點分析以下程序對于法律的意義。
人們為了防止和解決糾紛,創造了規范。在古代甚至近代社會,由于法律程序不完善,實體法在施行時往往會受到裁判者個人的習慣、道德、理性等的影響,這就使得審判具有一定的恣意性。在歐洲資產革命完成后,“依法審判”作為一個原則得以提出。他要求人民通過人民代表來制定法律以及法律中所蘊含的民意要得到尊重。[5]那么這兩個原則如何才能得到落實,古代學者做過多方論述,實體法的得以實現的關鍵在于落實機制而落實機制則由程序來保障。這是由兩方面因素所決定:一是程序自身的有效性;二是程序的可實現性。季衛東強調,程序就是“通過排除各種偏見,不必要的社會影響和不著邊際的連環關系的重荷”[6]限制恣意,主要是對審判者而言的。
盧曼認為:“所謂程序,就是為了法律性決定的選擇而預備的相互行為系統。”[7]程序雖然不可提供具體的審判結果,但卻為審判提供了路徑和參考資料。一般而言,理性指的是選擇者具有理性,可以自由選擇,發表決策意見,明白選擇可能會帶來的具體后果。在法律程序中,對恣意進行限制,并不意味著反對自由選擇,審判者通過整理相關材料,呈現既定的問題、證據,進而發表決策信息。因此,法律程序是理性選擇和創造者。
訴訟是對過去事實的處理,它包含一系列步驟,這些步驟串聯起來,形成訴訟的整體。程序參與過去可以分為兩步,一是把過去的事實與法律程序相聯系,使事實具有法律效果,這樣,法律就對過去的事實具有獨占的處理權,這種處理權反對其他任何機制和因素對該事實的參與。二是過去事實的每一個步驟都意味著不可更改,并且,前一步都會對后一步產生限制和約束,每一個步驟都不能出現紕漏。這樣就將法律事實與法律一一對應結合。
法律程序的本質是其過程性和交涉性,而不是它的形式性和實質性。法律程序主要是用來形成對實體法律的規范和約束。不同的實體案件和問題,一旦進入法律程序,就有可能呈現不同的形狀和面貌,而正當的法律程序可以為審判決定作出必要的指引,并且檢查在具體的司法過程中,每一步的合規性,也通過最終的審判結果來反思審判過程自身的合理性。在法律程序之外,法律程序和具體的審判決定之間形成一種互動性的反思過程。在法律程序之內,各個部分通過有效的自治來形成一種反思,形成合理的審判結果。
在具體的生活中形成社會制度,它可能是具體生活樣態的抽象,也可能是以一定的生活為基礎,對未來生活樣態的構想。制度是一種理想化的生活樣態,是人的理性思維對于生活的一種產物。法律程序作為制度之一,通過程序的具體運作,可以形成社會制度化發展的契機。早期英國有訴訟程序法,羅馬法具有訴訟程序,從這些來看,程序法是實體法之母[8]
中國法治建設的緊要任務之一,就是使程序體系的完善和獨立性得到增強,我國市場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種種問題,需要一套完善的成熟法律來進行制約,并指引我國法治建設邁向更合理與正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