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青
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浙江 杭州 311231
互聯網作為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在給人們社會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問題,典型的就是近年來網絡暴力這一現象頻發。網絡暴力是一種以互聯網平臺為載體而實施的網絡侵權行為,包括人肉搜索、網絡謠言、人身攻擊、信息泄露等等,其帶來的社會危害不亞于現實中的暴力。
網絡暴力侵犯了受害人的名譽權、隱私權、姓名權等人格權,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擾亂了社會秩序和網絡秩序。我們來看近幾年發生的一些事件。2018年,年僅十四歲的澳洲小童星艾米由于無法忍受長達八年毫無根據的網絡謾罵和恐嚇,最后選擇自殺解脫。2018年,北京女孩鄧某一家三口二度自殺,起因和澳洲小童星艾米一樣,也是來自于網上的惡言惡語。
當我們對網絡暴力事件感到憤怒的同時,也引發了對網絡暴力現象的反思。如果不對網絡暴力現象加以重視,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網絡暴力的受害者。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張建明提交了一份名為《關于加強網絡暴力防控和懲治,營造健康網絡生態》的提案,指出網絡暴力不能任其發展,要構建綠色健康網絡風氣。
網絡暴力現象頻發與互聯網的特征是分不開的,互聯網最突出的特征是虛擬性與匿名性。首先,網絡的虛擬性仿佛讓網民們穿上一件隱形衣。在沒有人知道我是誰的情況下,人性之惡會被極大地釋放出來,可能會放縱自己而做惡事。柏拉圖在《理想國》的神話故事里裘格斯戒指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其次,網絡發帖的匿名性提供了各種掩護真實身份的途徑,匿名發表讓人們無所顧忌地表現出了人性之惡。一個人在不需要承擔責任的網絡世界里發泄,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面的時候我們不會說不敢說的話在網上大膽地被表達出來。
正是互聯網的虛擬性與匿名性帶來了網民責任感的缺失,因為虛擬與匿名發表的背后,是不需要對自身的言論承擔責任。這是這些所謂的“鍵盤俠”、“網絡噴子”在網絡虛擬世界里,對各類社會問題評頭論足、盲目跟風的原因之一。
群體心理是指個體集聚成群體后的心理狀態,而網絡群體心理是指在網絡中聚集起來的有著相同心理和相同觀點的總和,其最大特點是從眾。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詳細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征,指出孤立的個體有著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孤立的個體在僅有自我影響的環境下,即使受到負面影響,也可以很好地抵制。而當個體融入群體之后,群體會賦予其新的力量,個性化特征快速消失,個體想法和意識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群體相對于孤立的個體而言,有著情緒化、無意識、喪失理性判斷等特征,個體融入群體后進而也表現出情緒化、無意識、喪失理智等。我們發現當某一網絡事件出現時,總會出現不同的網絡群體,且不同群體之間觀點相悖,互不相讓甚至相互攻擊,極易引發網絡暴力的出現。
在司法實踐中,網絡施暴者少有被追究法律責任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一是侵害主體難以確定。網絡暴力往往參與人數眾多,施暴者不是單個主體,而是一個或多個群體,而且參與人分散,無疑給追責增加了難度。二是侵權證據難以獲得。侮辱罪、誹謗罪一般是親告罪,親告罪的特點是受害人很難獲得相關證據。所以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規定,如果是網絡侮辱和網絡誹謗,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線索,由公安機關來收集證據。但是基于互聯網虛擬性與匿名性,證據隨時可能被刪除、篡改,仍然不容易收集證據。總之由于網絡暴力侵害主體難以確定、形式復雜多樣、侵害后果難以界定、取證較難等原因,網絡施暴者最終可能逍遙法外,而這在某種程度上又會助長網絡暴力橫行。
我們可以從《民法總則》《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治安管理處罰法》《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等相關法律中找到一些法律依據來追究網絡施暴者的法律責任。如果是侮辱、誹謗他人形式的網絡暴力,根據《民法總則》相關規定,可以要求行為人承擔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恢復名譽等民事責任。侮辱、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還可以構成侮辱罪、誹謗罪。另外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散布謠言對行為人可以處以拘留、罰款。如果是人肉搜索形式的網絡暴力,除承擔侵犯他人隱私權的民事責任外,還可能涉及到《刑法》中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但是在司法實踐中,網絡施暴者少有被追究法律責任的。對于網絡暴力造成的權益侵害,也缺乏針對性的法律規定。鑒于此呼吁像出臺《反家庭暴力法》那樣,出臺更有針對性的《反網絡暴力法》,在法律層面上明確規定網絡暴力的內涵與外延、網絡暴力的侵權方式、網絡暴力的侵害主體、網絡施暴者與網絡平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正如全國政協委員張建明在提案中所指出“相應的法律法規的建設和完善應與互聯網的發展同步,讓法治成為整治網絡暴力的鐵腕”。
加強網絡監管是構建和諧健康網絡秩序的重要手段,而我國互聯網監管仍然存在監管力度弱、監管部門權責不清晰等不足之處。目前工信部是我國互聯網行業的主管部門,建議進一步完善針對網絡暴力的互聯網絡監管機制,設立專職的網絡暴力監管部門和監管人員,明確其監管職責和權限,隨時監測并應對可能發生的網絡暴力事件。
在網絡生活中培養自律精神,提升網民網絡自律意識,從源頭上遏制網絡暴力的產生。首先,堅持文明上網。不發布、不轉發未經考證的信息,養成文明健康上網習慣,不參與網絡暴力,做一名中國好網民。其次,堅守法律底線。為促進互聯網健康發展,我國出臺了若干互聯網管理法律法規,廣大網民應當自覺遵守有關互聯網的法律法規。在網絡生活中尊重他人權利,不侵犯他人隱私權、名譽權等人格權。當遭受網絡暴力時,依法維權,避免以暴制暴。
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的利益?!泵總€網民都有責任和義務營造和諧、健康的網絡環境,讓我們積極運用網絡來傳播正能量,一起攜手打造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的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