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菊
貴陽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5
貴陽市南明區人民法院成立于1955年,南明區是貴陽市較大的一個區域,目前,南明區人民法院共任命人民陪審員161位,其中,離退休職工、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占比較高。近年來,貴陽市南明區人民法院收結案數均呈逐年上升之勢,2019年,總受案34246件,員額法官人均收案數600.81,員額法官人均結案數568.42,政法編制人均受案223.83,政法編制人均結案211.76。從2018年底至2020年初筆者共參審案件80余件,這些案件涉及民事、刑事及行政訴訟。在司法實踐中,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運行情況與效果,與立法層面的構想和制度層面的設計存在偏差,需要進一步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推進司法進步。
人民陪審員制度建立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司法民主。通過吸收社會中符合條件各專業人士,使廣大人民群眾的價值觀念能夠在司法審判活動過程中得到實質性的體現。但在開庭審理案件過程中,陪審員往往只是在開庭時“陪著”,無法參與到對案件的合議,陪審員也僅是作為湊數的角色,有些抱有應付和幫忙的心態,忽視陪審制度的意義,陪審員的權利得不到合議庭的充分尊重,嚴重影響人民陪審員參審的積極性,陪而不審使人民陪審員職位形同虛設,一定程度上浪費了司法資源。陪而不審問題的產生,并不是人民陪審員缺乏應該必備的法律素養,而是具體的制度設計上和運行過程中偏離了該制度最初的定位,不能真正充分發揮陪審員在生活實踐經驗方面的優勢。人民陪審員制度規定了人民陪審員依法享有參審權,依法履行參審過程中相對應的義務。即使是其權力被忽視,但是也應當嚴格履行自身義務。權利與義務之間存在著不對等現象,導致人民陪審員積極性受到極大影響。
我國適用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希望能夠真正實現司法透明、公平,但是在憲法中并沒有明文規定。從法院角度上看,其所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化解社會矛盾,解決民事糾紛,可能會忽視公民正義呼聲。當社會輿論將正義與非爭議的話題逐漸引向審判機關的時候,審判機關在恰當時候就會將陪審員帶到法庭當中。群眾更加關注一些大型、群體性案件,也正是因為人民陪審員制度的“修飾”令裁判結果更加公正。民眾的正義感念是否能夠順利實現,民眾的正義要求是否會得到伸張,民眾爭議意識能否得到充分體現,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在于人民陪審員制度自身價值能否得到本質體現。人民陪審員制度是我國全面依法治國、推動司法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陪審員在審判活動中不管是事實認定還是法律適用,若都不能發揮實質性的作用,將影響著陪審制度的落實和完善。
在《人民陪審員法》第三條中規定了,陪審員依法享有參審權,庭審和合議中獨立發表意見,獲得法院及司法行政機關所保障的經費的權利,以及嚴格保守秘密,注重庭審中相關禮儀,維護司法威嚴等義務。陪審員在參與案件庭審中,與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義務。民事審判關系到當事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許多案件要求適用法律和生活經驗結合較為緊密,而人民陪審員來自社會中各行各業,更貼近生活,有助于彌補法官生活經驗的不足。但現實中大多數陪審員就算通過選任程序產生,都是忙于工作臨時參審,缺乏案件的基本了解,庭審中也只是附和法官的意見,有的陪審員雖有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但在行使權利的同時,沒有深刻認識到應承擔的責任,由于大多數案件都不能當庭合議,需要另行通知陪審員抽時間到法院合議,時常會有無故不到庭、無正當理由請假等等,漠視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責任。
想要保證人民陪審員在參審案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應結合實際情況落實和完善細化《人民陪審員法》,保證其能夠與時代發展相適應就顯得十分重要。特別是對于人民陪審員地位加以細化,界定人民陪審員權利與義務的統一。實踐中產生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現象嚴重。因此,一方面要提高法院對人民陪審制度的重視,在審判中積極執行該制度,克服陪而不審的現狀,積極保障陪審員的庭前權利、合議庭中發表意見,保證陪審員的參審充足時間和精力,提高審判質量。另一方面是提高陪審員對人民陪審制度的認識,增強參審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積極履職法律賦予權利和義務,提高自覺性。
為了保證人民陪審員隊伍具有獨立的審判職權,在任職前有必要進行專業知識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陪審員履行職責,能夠結合證據找出案件事實的真相,借助自身的社會經驗對糾紛處理提出個人意見。陪審員畢竟不是專業法律人才,再加上在陪審過程中分工存在不同,會導致陪審員與法官之間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在審判活動中如果賦予人民陪審員一定的職業豁免權,其發表的言論不受來自法官壓力的影響,陪審員的審判權利才能夠體現在審判結果上。陪審員擁有獨立的參審權,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在事實認定方面才能有效發揮積極作用,使案件的處理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建立有效的物質保障機制,實踐中陪審員不僅忙于工作,同時兼顧陪審員角色,時常會有工作與參審沖突,對審判活動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明確必要的物質保障,健全陪審員工作單位與法院的溝通協調機制,緩解陪審員壓力,提高陪審員參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健全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具體落實《人民陪審員法》的相關規定。首先,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可以避免陪審員在審判工作中徇私舞弊,造成錯誤裁判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甚至是刑事犯罪。其次,陪審員來自各行各業,具有分散性、流動性的特點,不利于民事審判工作的順利開展,對審判流程、司法禮儀、審判紀律的認識不足,健全可行的管理機制,一方面保障陪審員獨立行使職權,提高庭審前準備、庭審中發言、合議中發表意見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加強陪審員培訓,促進陪審制度的良性發展。最后,加強對法官執行制度考核,考核不只是為了提高審判工作的效率和質量,更是為了及時糾正法官在長期的審判工作中形成的偏見。
明確陪審員在民事審判工作中的權利和不履行法律的后果。保障人民陪審員在參與審判過程中的相關權利,例如參審權、監督權等。依法參與審判活動,沒有正當理由和非經法定程序不得請假,不得無視審判紀律,不履行保密義務等,如有以上情形的,可以對其罰款、通告批評,情形嚴重可追究相應責任。明確陪審員權利和責任,有利于維護法庭威嚴,維護良好的司法形象。
陪審制度是司法民主的必然要求,加強司法民主宣傳,提升陪審員參審的民主意識,使司法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法院及司法行政機關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公益節目、庭審直播等現代傳媒手段,加大陪審制度的宣傳力度,積極樹立典型事例和挖掘先進事跡,提高人民陪審員參與熱情及陪審工作的認識,對能成為一名陪審員參與法院的審判活動感到自豪。人民陪審員對案件的參與是實現司法民主的重要途徑。審判過程中,依法履行職責的同時結合自身情況更深刻的理解該制度的意義,有助于全面提升陪審員參審的民主意識。
通過宣傳讓他們了解擁有的參審權利,深化陪審員的民主意識,體驗當家作主的經歷,增強陪審員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增加陪審隊伍的吸引力,優化陪審員隊伍整體素質,注入新的血液,促進陪審隊伍健康有序的發展,對陪審制度的有效運行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