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小龍
甘肅財貿職業學院,甘肅 蘭州 730207
在我國職業教育立法的初期,人們并沒有積極的對立法進行改進,原因在于當時職業教育法確實改變了職業教育的面貌,使其變得更具秩序。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加速,人們很快發現傳統職業教育法不再能夠滿足現實需求,其功能性有明顯的下滑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后職業教育很可能會出現發展的法律環境受限。因此,我國職業教育立法改進勢在必行,對此進行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立法的主要問題包括理念定位模糊、過于抽象、獎罰制度不清晰,具體表現見下文。
職業教育法的理念定位是否清晰,關系到法律體系是否能夠在功能上獨立,是否可以與其他類似法律區分開來,否則容易出現法律層面上的糾紛與爭議,同時可能給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鉆空子”,這些后果都是人們不樂于看見的。事實上,受我國職業立法初期時人群觀念影響,非職業教育在人們心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而職業教育則受到了全方位的輕視,即當時很多人認為職業教育低于非職業教育,使得非全日制教育、技能教育、實踐型人才不受重用,而職業教育法在當時就是在這種觀念環境下成立的,其理念定位表現的比較狹隘,同時理念代表的觀念放在現代有明顯的滯后表現,由此出現了理念定位模糊、籠統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嚴重損害到職業教育法的功能與作用,間接侵害職業教育人才的權益,因此必須得到改善[1]。
例如,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雖然表述了“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沒有對職業教育在國家教育體系中的定位進行描述,這也使得職業教育處于一個“尷尬、模糊”的境地,人們并不了解職業教育的性質與意義,經常將職業教育與非職業教育視作兩個教育體系,且前者地位低于后者,是“失敗者的無奈之選”,可見在理念定位模糊問題影響下,我國職業教育立法及職業教育本身都受到了重大影響,對此不能再放任其繼續發展,必須得到全面治理。
因為法律規章就是對現實事物進行抽象化的描述,以實現事件在任何抽象情況下都可以被法律所處理,所以任何法律體系或多或少都存在抽象化的特征,但本質上法律規章的改進就是通過文字不斷的描述抽象化事物,使事物在文字形式上具象化,可見在改進過程中法律抽象程度是越來越小的,不應當出現過于抽象的現象。而根據我國職業教育立法現狀可知,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在文字描述上過于抽象,其在實施中明確性弱、可操作性差的表現是最好的證明,說明職業教育法的實踐價值并不令人滿意。職業教育立法現狀中抽象化的特征表現如下。
1.表現一,語言描述抽象化
對事件進行描述是立法活動中的基礎步驟之一,描述必須對語言進行把控,確保語言能大范圍概括事件的抽象變化,并對每一種變化都進行準確描述。但根據我國現行職業教育法的語言描述情況可知,該法律體系中雖然包含了眾多規章制度,表面上比較完善,但很多制度的描述性語言都是政治宣傳、口號形式的語言,并不具備描述性,而此類語言存在明顯的抽象化特征,使得職業教育法作為法律的嚴肅性變弱。
2.表現二,制度內容規定缺失
在法律整體的明確性上,任何法律體系都要對制度與相關內容進行描述,這樣才能使整體具備明確性,而我國現行職業教育法在制度內容規定上存在明顯缺失,說明該法律體系整體存在抽象化特征。如沒有描述不同職業教育辦學資質、準入條件、權利義務、職責職能、法律地位;沒有描述職業教育人才的任職資格、任職期限、權利范疇、義務責任、考核管理;沒有描述職業辦學社會關系、資源供給等[2]。可見我國現行職業教育立法整體存在抽象化特征。
原則上,對于表現優秀、貢獻突出的職業教育人才我們應當給予獎勵,相反對于造成惡劣影響或工作消極的人員也要進行處罰,因此在職業教育立法中應當建立獎罰制度。但根據現實情況可知,我國現行職業教育法中雖然存在獎罰制度,但該制度并不清晰,并不能準確地對人才工作表現、貢獻及影響表現、工作態度等進行判斷,且獎罰手段、程度等也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此舉會導致職業教育人才出現人力驅動力不足的問題,即在沒有法律規定的條件下,學校是可以根據主觀認知來進行判斷、獎罰的,這就會導致不同學校在主觀認知上的差異,進而出現判斷標準不合理、獎罰手段不一、獎罰程度不一等現象,此類現象使得職業教育人才為了追求更好的待遇而不斷的流動,使職業教育人力始終處于不穩定狀態,驅動力表現不明顯,不利職業教育事業發展。此外,獎罰制度不清晰的問題還會對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力造成影響,現代職業教育多采用校企合作模式來開展相關工作,說明教育工作需要企業作為支撐,但企業作為一個逐利性的組織,其在絕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會無理由的為職業教育提供幫助,職業學校必須要滿足企業的需求,這就涉及到獎勵,而獎罰制度不清晰可能會導致企業“漫天要價”,使教育工作變得商業化,與教育工作本質相悖,同時學校也難以給予企業一個標準的獎勵,促使企業合作意愿降低,不利于校企合作模式落實,職業教育難以實現改革創新目的,因此必須得到改善。
針對以上三大問題,本文提出相關改建建議,包括圍繞“以人為本”原則,明確理念定位、聚焦法律明確性與可操作性,不斷降低法律抽象化程度、分析獎罰制度,完善獎罰體系,詳見下文。
“以人為本”是我國在教育領域提出的倡議性原則,該原則主要強調服務者以客觀視角去分析實際需求,并提供準確的服務。針對我國現行職業教育立法理念定位模糊的問題,在“以人為本”原則下必須以職業教育事業、職業教育人才為主導,分析這些主導因素在法律層面上的需求,再對需求進行完善。如為了讓職業教育在大眾觀念中得到轉變,法律層面上應當將其定義為終身型教育,促使職業教育當前地位提升,至少可達到與非職業教育平等的水平;為了讓職業教育在定義上能夠與非職業教育有明確界限,在立法中應當圍繞職業教育對其教育功能等進行全面分析,找出其與非職業教育之間的區別,這樣才能保證職業教育的素質教育作用,將其規劃到素質教育中,作為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渠道來開展活動,這樣職業教育在法律層面上的理念定位就更加清晰。
任何法律體系都應當追求明確性與可操作性,不斷降低法律抽象化的程度。因此,在職業教育立法改進中,應當聚焦明確性與可操作性,通過改進讓其抽象化程度降低。首先,針對職業教育法律制度,在現代社會發展趨勢下有必要通過法律宣傳手段對職業教育業內外進行宣傳,以樹立職業教育大觀念,增大職業教育辦學主體范疇,突破傳統教育的觀念局限,促進外界力量對職業教育辦學工作提供幫助。同時,為了落實以上目的,立法改進中需要對職業教育辦學主體的資質、條件、法律地位等所有不明確或存在缺失的描述進行調整,如明確公有、私有資本的辦學資質,并向所有合理資本提供平等的法律保護,以提高職業教育法的明確性,并在語言上進行必要調整,不宜再使用空洞泛化的語言進行立法描述,應當采用法律術語對相關制度與內容進行解釋,如針對職業教育人才任職資格,就要從職稱、素質等多個方面進行法律術語描述。
綜上,本文對我國職業教育立法現狀與改進進行了分析,通過分析可知我國職業教育立法起步較晚,因此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問題,而這些問題使得立法現狀表現不佳,已經影響到了職業教育辦學工作、資源分配等多個方面。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關改進建議,以期能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立法更好更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