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泰 阮文廣 蔡佳偉 陳 群
鹽城師范學院法政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7
在2014年“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司法改革目標提出后,歷經多年的研究,學界在此問題上已經進行了多方面深入的研究。尤其在最高法和最高檢于2016年共同通過了《關于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之后,改革過程中的一個基本內容——推進庭審實質化尤為受到關注。
庭審實質化的內容是:在審判階段,通過庭審的方式來最終確定明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①而庭審作為審判內部系統內的主要環節,處理好庭審的各方面問題,就能近乎調整全部的審判內部關系,做到確定審判重心的重要作用。要想實現實質化的庭審目標,需要擴大調整審判與偵查、起訴的外部關系,由微觀到宏觀,由內部而外部,再由外部反推內部,最終確立審判的中心地位。②然而我國刑事訴訟長期奉行“訴訟階段論”,庭審形式化嚴重,如何實現審判實質化,進而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體系,是當下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
確保證據的證明力是刑事庭審實質化的基本要求,這就意味著法庭在對事實的發現、認定和法律的適用上要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一些學者主張,為了擺脫法院審判在整個訴訟流程中的虛化現象,需要完善舉證,交叉盤問,證明制度,豐富法院調查辯論的內容,同時轉變現今畸形的審判方式。③從原來的傳統型向現代型發展,實現“傘形結構”朝“三角結構”的轉變。④有學者認為,要建立和落實“權責一致”的辦案責任制,就必須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結構,以直接言詞為證據進行審判,理順庭前會議的功能,做到定罪與量刑并重。⑤就上述存在的現象,本文將對庭外約束機制在庭審實質化推進過程中的獨到作用作出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一系列相關對策。
庭前階段,最重要的部分莫過庭前審查程序和庭前會議;庭后階段,則主要聚焦為庭外形成裁判結果和外部力量干預判決。
庭前審查程序被普遍認為應當是純粹的程序性審查,防止“錨定效應”。筆者認為,庭前審查程序不可避免地需要實質的審查。職權主義制度下,法官具有“澄清義務”,對提交裁判的爭議事實,法院可依職權進行調查,啟動訴訟程序,確定其真實性,而不受訴訟參與人的申請或陳述的約束。在《刑事訴訟法》中也并沒有直接的條文明確說明庭前審查程序是純粹的程序性審查。實質化的庭前審查在確認開庭及法官初步心證的基礎設立上有重要的作用,對庭審過程中證據效力確認,法官心證構成有直接審理原則、預斷禁止法則、法官澄清義務、事后審查的上訴制度⑥等方式來輔助。
庭前會議召開的目的是為解決開庭前的一系列程序問題,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庭前會議常常出現實質化問題的討論,甚至成為了正式庭審前的小庭審,正式庭審則流于形式。
司法實踐中常出現的法官僅僅庭后憑借案卷材料來形成心證,作出判決的問題,也是庭審虛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德國,刑事訴訟法典將偵查和起訴程序納入了一審的程序之中。在檢察院申請法庭程序后,檢察機關應依法院要求移送全部案件材料和證據,但是證據調查后確認的法律事實必須由審判法官在法庭上所建立的內心確信來決定。
預先排除審判法官可能接觸案件具體事實的配套制度和全案卷移送的方式是值得借鑒的部分。一是其并不會造成復印卷移送制度下法院對案件的程序性和實質性問題預先審查的困難;二是隔斷審判法官和裁判文書制作法官對案卷材料的預先和審后接觸,法官的心證構成將基于審理的全過程而建立;三是由于審判法官的心證以及案件事實的確定是基于庭審而制作出來的,不至于在庭后產生據偵查案卷而做出判決書的現象。
意大利共和國1988年的新刑事訴訟法規定了獨特的制度,其“雙重檔案”系統要求審判法官不能訪問調查檔案,審判文件僅供起訴和辯方檢查。法官在法庭需要準備一個新的完全空白的文件,將法庭上提出和調查的證據包括在其中,讓法官僅根據審判過程中形成的這份卷宗中記錄的證據作出判決。
日本的訴訟流程采取“起訴狀一本主義”,其目的在于讓預審信息隔絕于審判階段。《日本刑事訴訟法》256條規定,“起訴書之中不得出現可能讓法官對案件產生預判或涉及文書內容的文件和其他物品。”只有起訴可以涉及案件的實質,也可以將其壓縮到法定事項中,例如被告的身份、訴訟因由、犯罪等,以表明起訴的必要性。⑦該法還規定,拘留的處理必須由負責審判的法官以外的法官進行,以防止法官因此對案件作出預判。起訴狀一本主義雖然對法官預判的形成有極佳的效果,但是其必須配套相應的訴因及證據開示制度,否則很容易導致審判程序的混亂,甚至影響被告訴訟權利的行使。
當前刑事庭審的庭外階段并沒有比較有效的方法進行規范管控,在庭前,法官可能預先閱卷產生錨定效應,辯方不能及時全面地掌握案件的具體情況和相關材料。庭后法官也可能因為上級的批示,審判委員會的涉入,地方性的行政壓力等無法自由地依心證作出判決。
針對審理法官可在庭前閱卷的問題,應首先調整卷宗移送和閱覽制度。移交全案,法官審前閱卷容易導致產生對案件的先行印象;不進行全案移送,法官就容易怯于當庭認證,從而轉逼其庭后閱卷。不管是哪一種方式,庭審虛化現象都很嚴重,即便是日本的起訴狀一本主義也不能夠完全禁絕法官的預斷,在對證據進行調查和對證據開示的請求作出裁決時,法官被要求接觸證據。⑧法官應盡“澄清義務”,但需要較高的職業素質和道德修養,我國暫不能采取日本的起訴狀一本主義,采取全案移送還是目前的最優解,但應當進行一些制度微調。
在不影響庭審實質開展的前提下,盡可能賦予庭前會議以一定的實質問題解決能力,將一些無需法官進行認證的實質問題就控辯雙方及法院進行初步的研究,可以將案卷移送閱覽置于庭前會議中。首先,全案移送后法院可以進行初步閱覽,明確案件基本客觀情況。其次,庭前會議辯方亦可閱卷,且可與控方進行意思交換,雙方均可對庭審的各自重心有所把握。然后是在解決了庭前會議回避、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涉審問題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種訴因的確定效果,不至于大幅度影響法官心證的構建。最后,審判法官不能參與庭前會議的討論,不能提前閱卷,但這并不意味著法官不能知曉案件的基本情況,參加預審會議的法官可以不為庭審法官,也就是說召集和主持預審會議的法官與庭審法官是分開的,由立案庭指定其他刑庭法官擔任。⑨指定的法官在庭前會議中僅僅記錄庭前會議有關案件的客觀背景及部分雙方認可的事實。
另外,庭前會議應具有法律效力,在庭前會議解決的問題又在庭審中提出是一個經常出現的現象,在法庭審理過程中,法官一旦受理,必然會中止庭審,影響審判的集中進行。⑩這樣的重復處理不僅會擾亂庭審的思路,也會對法官心證的構建有一定影響,不利于庭審實質化的構建。
庭審結束后庭審法官就很容易受到外部影響,即便其已經形成心證,但卻很可能不能將心證表示在最后的判決文書中。第一,審判委員會大包大攬,對庭審法官施壓以達到間接裁判的問題尤為突出,“在學術界中形成的共識的是,擺脫不符合審判法的審判組織和審判方式,需要不斷地縮小審判委員會審理審判案件的范圍”。?當前針對審判委員會干預庭審的解決辦法,筆者比較贊同先大幅度減少其對案件事實的認定空間,將證據審查、事實認定全部交第一審法院審理的方式,?但可同時增強合議庭在庭后對案件裁判的能力。合議庭是庭審的較為客觀公正的審理主體,其對案件內容知悉程度高,且基于法官獨立原則,其自然有權獨立裁判所審理的案件。第二。部分上下級法院利用請示、溝通協調的方式來判決審理的案件,且被告在進行上訴的過程中無疑就等同于一審審理,二審的庭審依舊是虛化的。對此,在一審庭審完全結束之前,必定要切斷上下級法院之間關于案件審理的聯系,監督應僅僅限縮在程序問題上,對實體問題的監督,尤其是可能造成上級個案指導的監督,一定要杜絕。
要想改變過去“偵查中心”的狀況,需要讓審前的偵查活動和審查起訴活動以審判為目的改為“以審判為中心”。?法院想真正做到司法獨立,依據庭審心證作出判決,不僅僅要依靠技術上有所突破,在政治上也要有相應的對策。“沒有政治路徑,技術路徑不僅會面臨相應的技術難題和困境,不能達到庭審實質化的改革目的,還會讓其在地方法院系統的改革試點中淪為一場秀”。?法院不能在外部政治壓力下獲得政治意義上的司法權威,“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目標就不可能實現。這并不意味著要給予法院更高的政治地位,相反法院不能追求高的政治地位,法院應當追求的是其在政治環境中的客觀性和中立性。一方面,法院要從自身做起,自己從內部盡可能刨去司法行政部分對純司法部分的干預,盡可能擴大司法獨立在法院內部的實施效果;另一方面,法院要敢于向地方機關說“不”,堅決杜絕外部政治力量涉入法院審理。
注釋:
①汪海燕.論刑事庭審實質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5(2):103.
②衛躍寧,宋振策.論庭審實質化[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5(6):128.
③汪海燕,于增尊.預斷防范:刑事庭審實質化訴訟層面之思考[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1):55-61.
④熊秋紅.刑事庭審實質化與審判方式改革[J].比較法研究,2016(5):31.
⑤張斌,羅偉鵬.庭審實質化的技術路徑反思與政治路徑證成[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7(3):52.
⑥孫遠.論犯罪地的確立——兼論庭前審查程序的實質化[J].法律適用,2016(8):110.
⑦熊秋紅.刑事庭審實質化與審判方式改革[J].比較法研究,2016(5):41.
⑧熊秋紅.刑事庭審實質化與審判方式改革[J].比較法研究,2016(5):42.
⑨汪海燕,于增尊.預斷防范:刑事庭審實質化訴訟層面之思考[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1):58.
⑩陳瑞華.論徹底的事實審:重構我國刑事第一審程序的一種理論思路[J].中外法學,2013(3):532.
?陳光中,龍宗智.關于深化司法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法學,2013(8):11-12.
?衛躍寧,宋振策.論庭審實質化[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5(6):129.
?龍宗智.“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及其限度[J].中外法學,2015(4):849-851.
?張斌,羅維鵬.庭審實質化的技術路徑反思與政治路徑證成[J].法制與社會發展(雙月刊),2017(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