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勇
(五邑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江門529020)
創意服裝紙樣設計與工藝課程是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是一門以啟發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為目的的課程,強調服裝設計的綜合性和應用能力,課程的實施以服裝結構設計、服裝款式設計、立體裁剪等先修課程為支撐,在掌握服裝構成及變化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創意類服裝設計的能力,包括服裝設計、服裝結構、服裝工藝、服裝功能等方面的創新設計與實現,學生通過課程訓練,掌握創意類服裝設計手法及實現過程,提高學生自身的專業綜合技能與素質,為后續服裝專題設計、畢業設計等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往在教授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教師主抓學生對系列變化的、具有創意類的服裝紙樣設計的能力,而削弱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很多學生設計的服裝基本上是根據服裝結構設計課堂上所講述的基本款式進行二次設計,將自己禁錮在結構設計課程的基本款式的紙樣中,從衣身結構、衣領結構、衣袖結構等單方面進行,不能將所學習的紙樣設計方法進行拓展、變化與創新應用。束縛了學生靈活應變、創新的能力,變來變去總是那么幾個款式,課程的培養目的很難達到。
設計能力是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學生的優勢,但紙樣設計往往是其薄弱環節,一些學生基本上是跟著教師后面走,而有些領悟能力較強的學生則能夠根據基礎紙樣進行再設計,但是具體設計的合理性自身很難把握,如對服裝的放松量大小的把控、服裝內部結構的相互關系等。
創意服裝設計與工藝課程教學是圍繞創意展開的主體活動,包含了造型創意、結構創意、材料創意、工藝創意等諸多內容與過程[1]。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一定要保持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對于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他們熱愛服裝設計,期待自己的設計作品能夠通過努力實踐而實現其價值,因此不能讓紙樣設計變成阻礙學生學習創作熱情的攔路石。
另外,通過設計效果圖讓學生提煉出款式圖,進一步設想將服裝的立體穿著效果與平面紙樣聯系起來同樣重要。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鼓勵學生多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經驗,進一步培養、加強自身平面紙樣與立體服裝進行轉換的能力。
為了充分利用課堂及實驗室資源,課程總體采用“先鞏固后應用”的方法進行。鞏固環節占課程總學時10學時,主要考查學生的紙樣設計能力,對之前所學習的紙樣設計的方法進行回顧,使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相應款式圖(圖1),完成相應款式的紙樣設計。選用了近年來國內制版能力的相關試題供學生研究分析,為提升課堂效率,減少有些紙樣設計相對薄弱學生創作的壓力,提升課堂學習氛圍及學生學習效率,采用自由分組,組長負責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每3~4人一組進行討論并完成平面的紙樣設計,每位同學都能積極參與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并參與實踐。這個環節相對服裝結構設計課程的基本款式而言難度增大,學生既需要根據款式圖設計出合理的紙樣,又需要控制成衣的規格,因此在鞏固學生結構設計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提升其對基礎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圖1 鞏固環節用部分款式圖
成衣紙樣設計完成后,小組通過制作樣衣,將平面紙樣進一步轉化為立體的服裝,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看到自己繪制的紙樣所呈現的立體效果,通過制作樣衣實踐,教師進行輔導,引導學生根據直觀的立體成衣效果發現問題,進而對應于平面的紙樣,讓學生不斷實踐,在實踐中摸索經驗,為下一環節做好準備。
應用環節占課程總學時30學時,此環節從開課便布置了本課程的課題內容并將其作為結課考察的主要依據。為取得更進一步的教學效果,將課題內容細化并分解成5個方向(表1),小組同學經商議后確立本次具體的課題內容方向,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自己喜歡的設計,使學習過程不再被動地消磨學生的創作、學習的熱情。

表1 課程內容的方向
學生針對以上5個方向,設定主題,在應用環節進行前完成效果圖的設計,并與指導教師進行溝通。為了提升課堂效率,從本專業的實際情況出發,按照分組情況,通過3種教學模式進行。
該模式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在創意紙樣設計與工藝課堂所設計制作的作品用以參加服裝比賽。通過對創意服裝紙樣設計與工藝課程的升級,使得學生的任務更加明確,更加清楚自身需要“做什么”“怎么做”,遇到問題及時與指導教師探討,學生學習的目的從例行公事地完成作業轉變為主動創造的實踐過程。同時,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參賽作品進行針對性指導,使教學內容落地,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內容的創新,也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有利于培養具備理論教學素質與實踐教學素質的“雙師型”[3]教師隊伍。
課程整合的目的是要使課程與課程間有機結合且互為依托,這樣更便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避免重復性的勞動。該模式是連接課程之間的相輔相成的關系,如第五學期的服裝款式設計3與創意服裝紙樣設計與工藝2門課程。服裝款式設計3的教學,要求學生在掌握服裝款式分類設計的基礎上,熟悉服裝款式的流行規律,了解服裝市場,收集、預測流行信息,了解品牌設計的一般流程,使學生具備從事成衣策劃的基本素質,能夠結合市場進行相應的成衣設計。學生根據市場需求而設計出的作品如不能通過市場或公司的檢驗就不能得到很大的收獲,而課程內的實踐環節不能夠滿足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的深入與提高。因此,將這2門課程進行整合,在款式設計課堂上所設計的款式沒能進行實踐的操作部分,學生可以根據創意服裝紙樣設計與工藝課程的要求進行,這樣避免了學生的重復性設計,節省了課堂時間,提升了課堂效率。
該模式強調學生對所學到的紙樣設計相關知識點的進一步深化,更加細致地考究結構變化與服裝立體效果之間的關系,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鉆研的積極性。學生可尋找服裝結構設計知識中感興趣的一點進行研究,比如插肩袖,學生通過設置袖山高、袖中線的傾斜角度、袖肥等因子的變化進行插肩袖的紙樣設計,通過實踐、制作完成后,學生可直觀地觀察到定量設計所完成的插肩袖袖型的變化,這個過程將有利于學生對結構設計知識的進一步深入,從被動地聽講變成學生主動地研究。另外,教師通過指導學生的實踐,亦有利于自身的成長,使學生變成得力的科研助手。
創意服裝紙樣設計與工藝課程是挖掘學生潛能的過程,因此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能完全適應課程教學的需求,新的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課程的進行過程中,學生既體驗了設計、創意的實現,又重拾了結構設計的信心。據此,建議在相關的服裝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加強系列環節。
實踐環節的加強,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完成款式圖—平面紙樣—立體服裝之間的轉換,培養學生的平面、立體之間的思維轉換能力。例如服裝上立體效果創意表現的課程內容方向,教師通過輔導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用紙做出想要的立體模型,進而將立體模型引入服裝,并在服裝平面紙樣上進行表達,完成立體效果在服裝紙樣上的轉換,在培養學生立體—平面思維能力的同時,增強其動手操作能力。
在類似于創意服裝紙樣設計與工藝這種強調創意性、發散性、探究性的相關專業課程中,分組實施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明確分配小組成員的目標任務,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小組成員在學習中合作交流,互相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作為課程的主導,應遵循開放性、挑戰性為原則的教學方法,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在由款式圖轉變為平面紙樣的過程中,打破局限于基本款式服裝紙樣束縛的慣性思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想象、尋求突破。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使得本課程有別于其他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更大,學生學習興趣也得以激發,而不再使學生一味困惑于平面的紙樣,課程內通過實踐更加直觀地發現紙樣中存在的問題,再通過教師的及時指導、總結后,使學生更加明確教學內容。另外,正是因為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課堂上學生總是能夠積極、專注地參與作品的實踐,為做出自己理想中的作品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