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丹
作文課上,教師指導得有板有眼,語言車載船裝,學生作文依然是假話連篇,語言干巴巴。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米”從何處來?這就要引導學生去“找米下鍋”,然后再談寫作技巧的問題。如何開掘學生的寫作源泉,做到作文“言之有物”,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關鍵所在。
一、廣泛閱讀,積累語感
著名的詞賦學家楊雄的“能讀千賦,則善為之矣!”杜甫的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和程端禮的“勞于讀書,逸于作文”等,從不同的角度強調了寫作與閱讀之間的密切關系,闡明了“凡作文,須要胸中有萬卷書的功底”的道理。綜觀古今中外文學大師,能在文章中縱橫捭闔,廣征博引,顯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博覽、勤讀。新課程亦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讀物,并加以量化:“課外閱讀量不得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書讀多了,胸中藏書萬卷,視野隨之開闊,在寫作時,就能巧妙構思,合理布局,遣詞造句,語言就會“萬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擇而出”。要提高學生的閱讀量,教師要制定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讀書計劃,定時進行指導和督促,讓學生學會精讀、略讀、瀏覽、誦讀。
二、觀察生活,捕捉素材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這就告訴我們作文的素材問題。
(一)擁抱自然
“封閉式”的作文教學只能使學生的作文充滿“硬擠出來的、笨拙的、背誦下來的句子和詞組”,而曾經與大自然相擁抱、親吻的學生則不然,早春的第一聲蛙鳴、盛夏的第一朵玫瑰、深秋的滿山紅葉、寒冬的鵝毛大雪,無一不觸發他們的創作靈感,撩撥孩子們的詩興。在大自然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觀察家鄉的第一場秋雨,捕捉它給自然界帶來的細微變化;讓學生觀察螞蟻搬家的過程,了解搬家初與搬家時的螞蟻的活動特點;讓學生觀察公園一景,體會湖心亭、湖邊垂柳、九曲連廊的巧妙搭配給人帶來的美的感受;觀察山茶、杜鵑和含笑,比較它們的花色、花期和花形諸方面的異同。通過多角度、多側面地訓練,學生寫起作文來也必定思維活躍、文思泉涌,小中見大,平中見奇,鮮活充盈。
(二)深入農家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有我們的學生取之不盡的作文題材。千百年的農家文化、農家風情,有其獨特的風格,富有旺盛的生命力。比如農家過春節,他們就有自己的獨特方式:殺雞鴨宰豬羊,烹魚煮蝦;貼春聯放鞭炮,張燈結彩;搭戲臺唱大戲,祭拜神靈;走鄉鄰,訪親友,舉杯把盞,一醉方休……還有富庶的江南水鄉,景美、物美、人更美。在農忙時節,為了趕農時,眾鄉親互幫互助,不計報酬;為了方便大家出入行走,眾鄰居出錢出力,修橋筑路;張家喜事臨門,親戚鄰居就會帶著紅包主動上門表示祝賀,李家遭遇不幸,親朋好友就會伸出溫暖的手給予無私地幫助。和睦相處之道,尊老愛幼之德,勤儉節約之風……生動的事例層出不窮,活生生地就發生在同學們的身邊。讓孩子們深入農家,了解這些風氣習俗,既可以陶冶他們的健康的生活情趣,又可以拓寬他們的知識面,為寫好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關注社會
現在的學生被局限于“兩點一線”的狹小天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書,以致孤陋寡聞、文思枯竭。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教師,必定會鼓勵學生奔向“十字街頭”,關注社會生活,擴大信息接受量,讓社會現實生活的源頭活水滋潤作文田園。我們鼓勵學生做到“眼多看,耳勤聽,口常開。”“眼多看”就是要孩子們經常收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和《法治在線》等電視節目,觀看《中國少年報》《小學生語文報》《少年文藝》和《學習方法報》等報刊雜志,閱讀古今中外名著和童話小說以及街市上的廣告、海報、通知、啟事、墻報、板報、公約和制度等。節假日三五結伴走出家門,游名山大川,觀鄉土人情,看云亭飛閣,品題詠鐫刻;“耳勤聽”就是就是讓孩子們堅持在課余時間聽廣播節目,聽報告講座,聽老師對時事的點評,聽民謠、諺語、笑話、聽相聲、小品、評書,聽商販巧舌如簧地推銷商品,聽導游娓娓動聽地講解名勝;“口常開”就是要經常組織孩子們廣泛開展點評名家作品,議論時事政治、暢談利弊得失、辨析美丑善惡、吟詠唐詩宋詞、背誦名篇佳作和即興演講比賽等活動。
三、用好教材,學習方法
充分利用課文的作用,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表達思想的方法。如教《翠鳥》一文,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既從靜態——動態,靜態又從顏色——形體等,使學生認識到作者這樣抓住翠鳥羽毛鮮艷及形體玲瓏這兩個特點,細致觀察,才能寫得具體形象,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教《雨》一文,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雨前——雨中——雨后的雨景特點,有目的地認識事物,然后由表及里地認識,由此及彼地聯想。由雨水聯想到農作物以及人們生活的關系,表達了人們喜悅的心情,使學生認識到作者這樣善于分析聯想,做到移情入物,寫出來的文章才有深度,才能感人。如教《狼牙山五壯士》《飛奪瀘定橋》《我的戰友邱少云》《賣火柴的小女孩》等,就是通過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特點來描寫,表現刻畫人物,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征以及內心世界等。
四、激發情感,寫“活”作文
也有一些教師在作文教學時,先讓學生去看一看、做一做,然后讓學生擬稿,但學生的習作還是干巴巴的,缺乏感情,這是為什么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學生獲取材料的時候,沒有及時激發、強化學生的情感,使所獲得的表象沒有得以凸顯、豐滿,所獲得的信息沒有得到梳理而混亂、主次不清,更沒有刻上清晰的情感之印!
因此,在學生享受大自然之美時,強化他們的愉悅之情;認識到家鄉富裕時,強化他們的自豪之情;繼而讓學生懷著強烈的愉悅之情、自豪之情等,去討論、交談、寫作,自然而然地使學生的習作有了真情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