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菊 周中后
摘?要:早期數學教育在研究和實踐中越來越受到關注,因為最初精通數學是未來學業成功的基礎。針對這些問題,本研究使用20個幼兒園課堂的觀察數據來了解目前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法。特別的是,我們的研究是在幼兒園的課堂上進行的,這些課堂提倡玩耍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方法,因為研究和政策都支持玩耍對早期學習者來說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然而,研究也表明,教師在實施新的教學法時,如玩和使用各種各樣的教學,都面臨著挑戰。結果顯示,教師采用了四種數學教學法(自由游戲、引導游戲、教師指導游戲和直接教學)。這些教學法的實施產生了三種課堂教學取向:兒童控制、共享控制或教師控制的數學情境,這表明在幼兒園數學教學中使用了游戲和直接教學法的結合。
關鍵詞:游戲;教育學;數學;幼兒園
一、 引言
人們對改善幼兒園數學教育越來越感興趣。這種興趣,部分源于標準化考試分數的下降。然而研究描述了早期數學學習對未來成功的重要性,對于早期數學學習的最佳教學方法缺乏共識。一些學者認為直接教學法能更好地幫助數學學習,而另一些人提倡基于游戲的教學法。然而,很少有實證證據證明教師是如何支持進行數學教育的。因此,改善數學教育的第一步是了解目前幼兒園數學教育的現狀。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教師在多大程度上整合游戲和直接教學法以支持兒童的學習。
二、 方法
為了了解幼兒園使用的各種數學教學法,本研究在聊城市進行了廣泛的課堂觀察。幼兒園的課程強調期望孩子們能掌握幾個全面的數學標準,包括對數字的理解、測量的概念、數據的分類、建模和數學運算。觀察的目的是比較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幼兒數學學習效果的影響。
三、 參與者
本研究以地理位置及參與意愿為基礎,分別從兩所公立學區及兩所私立學校招募二十名教師。教師具有不同的人口教育背景(例如城市/農村)以及教學經驗。20名教師同意在課堂上收集觀察數據。參與者的實踐年限和執教年限各不相同。除了一名教師外,所有教師都是女性。兒童參與研究并出現在視頻記錄中,都得到了父母的書面同意。
四、 數據收集
在每個教室內收集了3~8小時的觀察數據,總共收集了120小時的數據。錄像、照片和現場記錄被用來記錄觀察結果。使用運行記錄觀察協議,觀察集中在教學階段,包括教師指導的整個小組活動(如:規定時間,明確課程)和以游戲為基礎的活動(例如:預先確定游戲中心和自發游戲)。
五、 數據分析
觀察數據,包括現場記錄、照片和視頻,逐班進行演繹分析,以形成單個案例描述。在每個班級中,都有數學教學和學習的實例。在文獻的指導下,每個數學實例都根據(a)活動取向:游戲或教師指導的教學進行編碼和(b)控制學習情境:兒童、共享或教師控制。從這種編碼中,出現了四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法類別(即:自由游戲、引導游戲、老師指導游戲和直接教學)。這四種教學法根據控制點進行分類:(1)兒童控制(自由游戲),(2)共享控制(引導游戲),(3)教師控制(教師指導游戲和直接教學)。在此演繹分析之后,確定了與游戲和直接教學理論相關的模式,三個課堂教學指向出現,反映了兒童,共享或教師控制的教學方法的普遍性。其中一項顯示了兒童控制的教學方法(即自由游戲)。其中兩個展示了共享控制的教學法(包括專門的指導游戲,或自由、引導、教師指導游戲的組合,和/或直接教學)和教學導向三種專門由教師控制的教學(包括教師指導游戲和/或直接教學)。兩名研究人員分析了觀察結果,進行了可信度高的評級之間的編碼。在不同編碼數據的例子中,研究者討論編碼直到達成共識。
六、 數學教學法
數據顯示了四種不同的教學法,被分為兩類:游戲和直接教學(即:自由游戲、引導游戲、教師指導游戲和直接教學)。20個教室的觀察數據對比了160例數學學習的發生率。在這160例中,有113例(71%)是游戲學習(8%自由游戲,24%引導游戲,39%的教師指導)和47例(29%)是直接教學,表明教育者主要使用游戲作為學習情境來支持數學學習。
七、 游戲類型
文章將游戲的概念化歸結為一種集合,范圍從兒童到相互之間,再到教師指導的游戲。在這項研究中觀察到的游戲反映了這個連續體,因為控制的軌跡隨著游戲的發生而變化。因此,在20個教室中觀察到三種類型的游戲來支持數學發展:(1)自由游戲,(2)引導游戲,(3)教師指導游戲。
八、 自由游戲
雖然在所有的教室中都觀察到了自由游戲,但在這種類型的游戲中數學學習中的證據很少。數學學習中只有13次自由游戲出現,占觀察到的數學學習的8%,這使得它成為在數學學習中最不常被觀察到的游戲情境。自由游戲,完全由孩子控制,他們通過自發選擇活動練習和探索數學思想,偶爾允許孩子們練習他們從可接受的經驗中獲得的技能。例如,在2號教室,觀察到一個孩子把小雕像按一定的模式堆在一起。在自由游戲之前,這個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游戲,老師示范并解釋如何通過在網格上放置珠子來創建一個重復的AB圖案。有趣的是,這個孩子在游戲設想的指導下增加了重復的復雜性。她將AB模式進行自由游戲設想,她構建了一個ABCD模式。盡管這并不常見,但是這個自由游戲的例子為這個孩子提供了內化和擴展之前學習的數學技能的機會。
九、 引導游戲
雖然在許多教室中都觀察到了引導游戲,但只有一些證據表明在這種類型的游戲中可以學習數學。數學學習中出現38個引導游戲的例子,占觀察到的數學學習的24%。引導游戲是一個老師和兒童之間的合作經歷,游戲的控制權是由每個成員共享的。然而,每個參與者控制游戲的程度各不相同,因為引導游戲范圍從更多的兒童指導游戲到更多的教師指導。無論誰表現出主要控制,成年人總是參與引導游戲,并影響游戲設想的方向和結果。例如,第6班展示的引導游戲,更多的是孩子們指導的游戲,孩子們把一個建設性的游戲中心變成一個機場。一個孩子正在為機場建車庫,老師也加入了這個游戲,問孩子旅客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車,建議添加數字。
實際上,引導游戲更多的是由老師指導的。例如,13班的孩子們正在學習加法。通過一個情境問題解決活動,使用小動物(積木大小從1到12英寸,每個大小與特定的動物有關,例如,1英寸的是一只雌蟲,而12英寸的是一只長頸鹿)。老師給孩子展示一個更大的小動物(比如一條8英寸的蛇),讓孩子們找出一個大小相同的較小動物的組合。
一個孩子發現,如果把一只老虎(6英寸)和一只青蛙(2英寸)合在一起,它們的大小等于一條蛇(8英寸)。在這個引導游戲的例子中,老師設置環境給孩子一個任務去完成,但是孩子如何完成任務是由他們自己決定的。在整個任務中,老師將孩子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強調加法基本概念的關鍵經驗上:數字相加組合成更大的數字,不同的數字組合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
十、 教師指導游戲
教師指導游戲是數學學習中被觀察到發生頻率最高的,觀察到有62例教師指導游戲在幫助數學教學,占總數學觀察的39%。在教師指導的游戲中,情境完全由教師控制,游戲設想有預先確定的結果和有指導的過程。例如,13班的老師創造了一個桌面游戲來幫助孩子學習加法,數字識別和計數技能。這個棋盤游戲的目的是通過回答加法算式把汽車移到他們的停車位。
兒童一起根據加法算式畫一張卡片,回答算式。在棋盤上找到相應的數字,然后移動棋子到正確的位置。
老師:那是什么?(卡片上有加法算式,兒童試著去計算加法算式,需要幫助。)
老師:讓我們看看……五加五……(示范計算)……有多少?
孩子:10。
老師:正確。(孩子的名字)開車進來,你能找到數字10嗎?10在哪兒?
(孩子把車開到數字10的位置。)
老師:完成得很好!好,輪到誰了?
孩子們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學習數學概念,但需要遵循一個非連續的步驟來正確地完成游戲。教師監控游戲確保學生按照正確的步驟進行正確的數學運算,得到正確的答案,并根據需要提供支持幫助。
十一、 直接教學
數學學習也是通過直接教學來實現的。在160例數學教學實例中,出現47例(29%)。直接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方法,涉及系統和明確的數學概念建模。
例如,上午9班的日常工作包括回答一道減法問題,以確定學校有多少孩子。
老師:那么,我們有30個學生,有多少學生缺席?
學生:2個。
老師:2個,所以如果我們從30中減去2,就是1,然后是2(在100的表格中從30開始倒數)那么,我們現在剩下的數字是多少?
學生:28。
老師:同學們,答案是什么?
學生:28。
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減法算式,然后用100的圖表模擬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從30開始,然后倒數兩個數字,得到28的正確答案。這名教師明確講解一個概念,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問題,并提出了想要的回答,突出了知識是如何從教師向孩子單方面轉移的。
十二、 課堂教學方向
自由游戲、引導游戲、教師指導游戲和直接教學可以根據控制點來看待或分類。對數學學習的觀察根據學習情境控制者分為三類:(1)兒童控制,其中包括自由游戲,因為自由游戲完全由孩子控制;(2)共享控制,包括引導游戲,因為引導游戲是一種教師和孩子之間的合作體驗;(3)教師控制,包括教師指導游戲和直接教學。教師指導游戲和直接教學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為兩者都涉及由教師控制的學習情境。
十三、 對理論和實踐的啟示
研究經常支持引導游戲作為促進數學學習的最佳教學法。然而,在我們的研究中,雖然有幾位老師贊同游戲教學法,但其他人更多的使用直接教學。此外,教師指導的游戲,而不是引導游戲,是支持數學教學和學習最常見的觀察情境,突出了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潛在錯位。
十四、 結論
幼兒園開展了數學教育的改進運動。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在理論和實驗研究的基礎上,通過觀察該研究轉移到課堂的程度,提出引導游戲是作為幫助早期數學學習的最佳教學法。結果顯示,雖然游戲是觀察數學的主要情境,但大多數發生在教師指導游戲中,而不是在引導游戲中,這表明在復雜的幼兒園環境中,引導游戲的整合仍然需要工作的支持。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解決這種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錯位,探索將這些領域結合起來的方法,以努力改善早期數學教育和年輕學習者的未來。
作者簡介:
劉鳳菊,山東省聊城市,當代國際幼兒園;
周中后,山東省聊城市,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