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先生把自然作為教育最理想的環境,認為應該解放孩子的空間,去與大自然進行互動,從而“搜集豐富的資料,擴大認識的眼界,以發揮其內在創造力。”近年來,幼兒園戶外區域活動興起,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恰好可以為其打開格局提供指導。文章將從“愛滿天下”“生活教育”“知行合一”“六大解放”“創造教育”等方面入手,結合實例,論述幼兒園戶外區域中滲透陶行知理念所帶來的優化效應,讓教育活動走向戶外,與自然對話,與生活接軌。
關鍵詞:幼兒園戶外區域;生活教育;創造教育;知行合一
在學前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動下,近年來,戶外活動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的比重越來越突出,《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規定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應不少于2小時,以強調戶外活動在幼兒成長與發展中的重要性。戶外區域活動作為一種新興的幼兒園活動類型,與室內區域活動在空間上所區分,在功能上各司其職卻又相輔相成,在幼兒的區域自主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親近自然的活動是幼兒生活經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陶行知先生把自然作為教育最理想的環境,認為“真教育是在大自然與大社會里辦”。解放兒童的空間作為“六大解放”思想之一,認為不應把兒童禁錮在狹小的教室里面,變成籠中的小鳥,失去自由和快樂。在此思想的引領下,把幼兒的游戲活動開展到戶外可以充分解放幼兒的活動空間,讓幼兒有機會接觸大自然,與世間萬物為友,通過更豐富、精彩、自由、多元的活動,為促進幼兒自主學習與發展而助力。
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在促進幼兒園區域活動走向戶外時,教師能做些什么呢?
一、 “愛滿天下”——師幼共探溫馨戶外游戲模式
放眼現在的幼兒園,建筑越來越現代化,戶外活動器材越來越先進,不斷成熟的模式看似提供了飽滿的外在條件,在真正實施活動的時候卻會發現,教師和孩子失去了自由發揮的空間,缺乏想象和創意,游戲活動容易陷入不斷重復消耗精力的局面,卻無法挖掘創造力和潛力。在學前教育不斷追求精致化的今天,教師反而常常留戀童年時代那些簡單自然卻富有生命力的游戲。師法自然是教育從事者所應遵循的,回歸童真更是人性的本我所在。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人文精神與活動氛圍的營造,是幼兒園戶外區域活動有效開展的文化前提。擁有愛心的教師更能夠蹲下來與孩子對話,理解孩子的心理,從而與孩子一起進行發自心靈的活動。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大自然是能夠使人釋放天性的地方,對教師和幼兒來說是同樣的,如果說在活動室內,教師很多時候只是教師的角色,而在戶外,教師可以充分解放自己也做一個小孩子,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到游戲中,和孩子們一起享受戶外活動,去奔跑、去玩耍。在這種狀態下,孩子所感受到的教師就像自己的小伙伴,毫無心理壓力和目的性,教師也能更好地把自己的游戲經驗傳達給幼兒,并且這個過程是無形且自然的,充滿愛的師幼氛圍是一切活動有效開展的心理支持。
二、 “生活即教育”——將戶外區域變成天然課堂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就是幼兒通過自己特有的方式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過程,是幼兒主動地探索周圍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物質世界的過程。”環境是活動開展的基礎,戶外區域環境的創設應當體現“戶外”這一重點,與室內區域環境無論在視覺上還是使用感上都要與之區分,絕不是把室內區域模式化地搬到室外這樣做,否則將會失去在戶外進行區域活動的本質意義。
根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在創設戶外區域環境的時候,應當盡量做到這兩點:
(一)環境自然化
以戶外運動拓展區的創設為例,一般的做法是投放大型體育玩具塑造整體環境,例如塑膠跑道、硬質塑料滑梯、鋼筋攀登架等,但其實是非常缺乏新意的,并且人工的氣息太重。在地面這個維度,為了滿足不同運動內容的需求,可以在幼兒園內規劃出一塊地勢特殊的區域,既有坡地也有平地,依據地勢的不同開展相應的項目,多利用天然的泥土地,達到“接地氣”的效果,同時也因為比水泥地柔軟,在應對運動摔倒等問題上會更加安全。在立體空間的維度上,可以借助自然生長的樹木等改造成滑梯、秋千等玩具,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進行運動鍛煉,將會處于一種親近自然的狀態,仿佛進行一場小小的野外拓展,避免傳統體育活動環境的枯燥與無味,使身心都處于健康、愉悅的狀態。
(二)材料生活化
“最好的玩具是那些幼兒能夠用各種方式加以變更的玩具。”孩子有一百種語言,同一材料,不同的孩子可以玩出不同的效果。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生活中一切自然真實的材料最利于幼兒去發揮與改造。例如:在戶外角色區,請家長幫忙收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鍋、碗、鏟子、瓶瓶罐罐、舊衣服等,幼兒利用這些物品進行游戲,一方面可以模仿成人的生活,一方面提高在游戲中以物代物的能力;在美術區,投放幼兒園淘汰的舊桌椅、玩具柜和玩具等,再輔以各種顏料、工具,孩子們動手對大大小小的舊物進行改造,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都將具有無限創意。
如此,區域創設有效利用園內自然的元素,與幼兒日常生活的環境有效互動,讓幼兒置身于自然真實的情境中,從而更好地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從室內走向戶外,讓幼兒與自然對話,同時也與生活接軌,真正做到“幼兒的學習不在成人主宰的課堂里進行,而是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中展開”。
三、 “知行合一”——打造戶外區域特色格局
(一)室內外區域各司其職,相輔相成
在室內教學與游戲中,教師越來越多地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活動,孩子們體驗了很多緊跟時代步伐的學習方式。而戶外區域以天地為活動空間,追求自然化,讓孩子們能夠回歸到最原始的探索與感知的狀態,主要以孩子本身所發出的行為與自然去互動,從而獲得經驗和知識,這也是戶外區域與室內區域的重要區別。
但是戶外區域和室內區域是可以相關聯的,室內通過集體教學,借助課件可以幫助幼兒先建立一些初步的認知,再帶領幼兒到戶外繼續探索,用實踐來檢驗,從而起到“行以求知”的作用,之后還可以帶著戶外實踐發現的問題再次回到室內的課堂進行探討,進一步達到“知更行”的效果。
比如,教師在進行《小雞出殼》這個微課程時,通過講故事,觀看動畫等,讓幼兒初步了解到蛋寶寶孵化出小雞的過程,通過觀察小雞圖片總結小雞的外觀特征。但是教師的講解與課件的傳達對幼兒來說是間接的知識,此時,來到戶外進一步強化就十分必要。在戶外科學探索區,幼兒可以親自參與到小雞孵化的過程,用眼睛去看小雞出殼的樣子,聽一聽小雞的叫聲,摸一摸小雞的絨毛。對幼兒來說,這一系列的親身體驗,更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從而強化相關的感知,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二)各戶外區域皆有特色,相得益彰
不同的幼兒園所設置的戶外區域的種類和數量是不同的,但是要真正讓戶外區域活動進行得出彩,卻并不容易,現階段還是一個嘗試與探索的初期。在講究園本特色的新教育時代,戶外區域活動也應當有自己的特色格局,最大化地發揮戶外的效果,讓各個區域都精彩起來,像室內教學和游戲活動一樣形成專業化的體制,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也要經歷一定的時間去探索。教師作為戶外區域活動的最直接組織者,應當主動去與自然互動,提高對戶外環境和材料的利用能力,為幼兒設計精彩的戶外區域活動。
四、 “解放”與“創造”——讓幼兒在戶外區域中獲得真實的自主
相對于室內區域,戶外區域更加廣闊,教師和幼兒的活動空間變大了,靈活性也會更高,這對教師的組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教師帶著一群小孩子來到戶外,是應該嚴格規范孩子在固定區域內活動還是放任孩子自由擴散?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秘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教師應該尊重幼兒的想法,相信他們的潛力,把自主權還給幼兒,徹底解放他們的創造力。
(一)以“小主人制”提高幼兒自主
陶行知先生“小主人”這一教育理念首先體現在幼兒的自主管理方面,在戶外區域活動中,教師需要將幼兒引導進入生活情境,讓幼兒在班級或者小組這樣的小團體內去尋找與發現話題,師幼之間、幼兒之間因為一些生活問題產生“摩擦”,從而提煉出教育意義,在幼兒作為小主人時,自主發現、自主協商、自主解決、自我服務。
比如,在戶外種植區,教師直接把《種土豆》這個主題拋給幼兒,接下來一系列的問題都讓幼兒自己去摸索,于是就涉及討論土豆的種植方法,例如土培和水培,接著是不同的種植方法需要什么工具,那么幼兒就要自己去選擇工具并且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后再分別完成土培和水培這兩種實踐操作用以驗證。如陶行知先生所期望的那樣“手腦并用,主動改造自然環境”“在動手做中實現創造力的迸發”,使幼兒成為自主學習的小主人。
(二)以“小先生制”實現混齡教育
對于“小先生”,陶行知先生曾這樣形容:“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隊伍里最進步的小孩子!”以此來認可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和創造力,在此理念基礎上的混齡教育也將散發其“以大帶小”的特殊魅力,能力強的幼兒去幫助能力弱的幼兒,在彼此的交流中成長,比教師直接去指導教學更自然。
戶外區域相對室內區域有著面向全園的優勢,而非固定在本班級內,“輪流”和“自選”可以很好地支持“小先生制”的實施。當各個戶外區域開放,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區域,當不同年齡班的孩子相遇在同一個區域時,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交流與沖突。孩子天生具有著想要當小老師的愿望,大孩子帶著小孩子一起游戲,既提高了大孩子的領導力和組織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就感,也讓小孩子學到了新的經驗和方法,更在這樣的過程中架起了一個“小社會”的框架,讓孩子在同伴交流中學習與成長。
在戶外的天然環境下,孩子擁有更廣闊的游戲空間,可以放開手腳盡情去創造,像陶行知所言那樣“給孩子一座高山,讓他自己去攀登。”無論在這座高山上孩子會遭遇怎樣的經歷,最終都會內化成為他們自己的收獲,因為這就是他們與自然互動的結果。停止一切束縛,讓幼兒在戶外區域這片小天地里創造他們自己的世界吧!
作者簡介:
鄒淼,江蘇省昆山市,江蘇省昆山開發區兵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