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地
摘 要:本文分析和研究了社會治理視角下檔案管理工作的社會價值,在此基礎上研討了提升檔案公共社會價值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社會治理;檔案管理;社會價值;實現途徑
1 社會治理對檔案事業提出的新要求
1.1 社會治理理念的內涵
作為一個進化的概念,社會治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概念。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打造共享、共建、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作為當前社會治理的主要目標,致力于打造政府全權負責、黨委全面領導、社會高度協同、法制作為保障、公眾積極參與的社會治理體系。社會治理的最終目的在于實現社會治理的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和社會化。社會治理的概念是伴隨國家政治、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和豐富的。當前,社會治理的本質是共享、共建、共治,部分學者認為首先意味著三點:其一,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到社會建設之中來,國家、社會和公民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善的價值取向也被重新界定;其二,多元主體的參與應當是協商和合作方式進行的,以期實現對社會公共事務的有效治理;其三,社會治理的價值取向應當明晰,即實現社會價值和社會利益的高度共享。據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社會治理以平等為前提、以多元主體參與為基礎,以社會事務的共同參與為手段,以公共利益最大化為前提和基礎。
1.2 社會治理理念使得檔案視野的價值取向發生轉變
當社會治理的核心理念輻射到檔案事業之中,檔案事業也就面臨著新的要求和轉變。首先,檔案事業的發展應當以多元主體合作共建為改革方向,轉變傳統的政府為單一治理主體的現狀,將政府和公民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政府要將自身打造成為服務型政府和功能有限政府,最大力度支持公民自我治理;政府和公民都應當理性地參與到檔案事業的發展之中來,在均衡雙方力量的基礎上實現雙方的平等合作。舉例來說,個人檔案、家庭檔案、社群檔案的建設就是社會力量在檔案建設中發揮作用的直接體現。其次,檔案事業的多元主體共建意味著公民權利和地位在政府和公民之間的分配在逐步調整之中,相應地,社會權益格局必然也發生變化。理想狀態之下,檔案事業的多元主體共建局面會逐步催生利益共享格局,進而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
2 社會治理視角下的檔案管理研究現狀
第一,研究對象為多元管理主題。社會治理背景讓國家、公民、社會組織在一個新的基礎和平臺上進行協商和管理,共同將檔案管理事務推向新層面。同時,少數民族非遺檔案的治理也充分體現了社會治理功能,囊括了經濟發展、個體完善、國際認同等多種作用,為少數民族非遺檔案治理作用的發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和前提。多元協同管理范式將成為多元管理主體的直接載體和表現。
第二,以檔案機構參與社會治理為主要方向。社會治理背景下,檔案管理部門和機構應當意識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當能夠參與外部危機治理、提升文化價值認同。從我國檔案治理結構和沖突的現狀來看,合作治理在檔案管理之中具有較高的適用性,并且應當朝著社會導向和意識方向突破,建立多方聯動、創新治理、能力提升、主體明確的合作路徑。社會治理視角下的檔案管理理論建立在制度經濟學、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上,以國家治理、社會治理、法制化檔案建設、公民權利義務意識日漸覺醒的基礎上。可以說,檔案管理參與到社會治理之中是必然趨勢。
第三,以研究社會治理對檔案管理的影響為主要內容。檔案公共服務體系以檔案館作為服務主要主體,以滿足公共需求、實現公共利益、保障公民個人權利為主要內容和流程。從這個層面來看,檔案服務和社會治理在內在上具有一致性、在內容上具有融合性。從檔案管理的視角來看,檔案制度邏輯和創新的重點都朝著國家、公民朝著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視角來發展。社會治理愈加強調多元互動、多元沖突,檔案管理也要適應這種變革方向和社會發展趨勢。其中,多元沖突是指在檔案管理之中要采取專業性思維;多元互動則是指在檔案管理之中要采取拓展性思維。也就是說,新時期的檔案管理應當從持續、公平、效能、責任履行、法制、透明、協同等多個視角進行管理效果的評判和理解。
3 社會治理視角下檔案公共價值的實現路徑
3.1 以公平正義為前提,推動檔案治理體系建設
在社會治理視域之下,檔案事業的公平正義體現在權利配置和資源分配的公平與平等上,其中檔案權利一方面呢包含檔案的獲取權,另一方面則包含了檔案的使用權、管理權和創造全。檔案事業的公平性在理想狀態下體現為如下幾點:第一,以權利平等和機會平等為前提,公正地享受檔案資源和服務;第二,政府、社會組織、個人之見在檔案事業建設和發展中的話語權是平等的,即相互之間和合作和協商的工作方式;第三,社會弱勢群體也能夠獲得檔案權利的保障,并以有效、便利的途徑參與到檔案治理之中來。
檔案治理已經成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有效路徑,檔案體系的構建是檔案治理的關鍵。與檔案工作有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都是檔案治理體系,這種體系包含政府的制度安排,也包括非政府的制度安排。在政府機制內,制度安排包含檔案鑒定的社會化、多元主體管理等內容,檔案鑒定的社會化將檔案鑒定的主體從國家轉向國家和社會雙重表達。多元主體參與也正是政府主導轉變為家庭、個人、社群、政府協作管理的過程。不管是政府的制度安排還是非政府的制度安排。都包含著遵循共同理念和綜合博弈的過程,博弈的目的讓各方都可以實現互利互惠。檔案治理體系的構建,關鍵點在于形成新的聯合,形成互惠性增益價值。
3.2 以公共需求為導向,創新檔案公共服務體系
當前,我國檔案管理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追根溯源,在于我國檔案部門缺乏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準確判斷,難以準確執行國家制度和理念,尤其是尚未建立公共需求服務理念和意識。因此,創建公共需求導向的檔案服務體系是必須的。
檔案公共服務體系是在向社會成員提供信息資源和信息服務的過程中進行的制度安排,以滿足社會成員自身發展、價值實現和身份認同的目標。公共服務體系構建建立在公共資源檔案的基礎上,目的在于讓公民獲得更加公平的信息使用權。構建檔案公共服務體系的途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第一,要進行邏輯創新。檔案公共服務主要集中在政府主體的檔案信息的利用和開發上。社會治理視角使得公共服務的視角從政府轉向了社會、公民,檔案資源實現了從分配到共享的過渡,檔案事業也從協作式轉向了合作式。
第二,要進行實踐創新。實踐創新首先要打破政府壟斷,構建市場引導、社會要素參與的利益格局,社區檔案建設的最好例子。此外,檔案工作實踐創新要從公共服務結構創新著手,引入數字化管理方式,構建社會化檔案鑒定工作體系,在節省政府力量的同時有效地實現政府、社會的雙向互動。如此,政府可以充分了解社會需求,社會可以實時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
參考文獻
[1]趙宇.檔案部門對多元社會力量的培育探究[J].檔案與建設,2018(02):16-19.
[2]張瑞瑞.檔案管理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研究[D].鄭州大學,2018.
[3]張玉祥.論少數民族非遺檔案的社會治理功能[J].蘭臺內外,2019(1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