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日古嘎
摘?要:藝術創作作為我國教學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弘揚民族心態的優秀載體,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應在藝術作品中滲透優秀的民族心態,讓藝術家遨游在優秀傳統民族心態的海洋中,加深其對民族心態的認識,利用民族藝術創作資源,提高藝術家的文化素養以及審美能力。此外,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藝術家應以多種形式在藝術作品中滲透民族心態,讓藝術家全面了解和深刻認識到民族心態的精神和內涵。
關鍵詞:民族心態?藝術創作?關系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10-0-01
民族心態在藝術創作中的良好滲透,是讓藝術作品擁有靈魂的關鍵因素。中華民族心態的良好傳承,象征著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將民族心態融入藝術作品的創作中,能夠加深我國人民對于民族心態的認識,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融入民族藝術資源,提高藝術作品的質量
民族藝術資源作為藝術創作的核心,同樣也是傳播中國民族心態的良好載體,藝術家應在創作過程中圍繞著民族藝術資源,進而展開對民族心態的認識,讓藝術家在掌握好民族知識的同時,加深藝術家對民族心態的認識與理解,提高藝術家的創作質量。除此之外,藝術家應在藝術創作中合理地融入民族心態,讓我國人民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意識到民族心態與民族精神的深厚情感,引起藝術家的情感共鳴。民族心態蘊含了多種優秀思想與美德,藝術家可以以此來作為藝術創作的資源,可以從中深刻領悟認識到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性,提高我國人民的優秀品質與良好德行。
例如,在創作“禮儀與文學”這一專題的相關作品時,藝術家可以先了解相關的民族知識和文學知識,例如,如果說詩經是先秦時期的文化發展的象征,那么,唐詩宋詞就可以成為唐宋時期文學發展的代表。《詩經》不僅是文化集成的代表,更是先秦時期禮儀與社會發展的重要體現之作。在我國先秦時期,蠶絲是重要的衣物來源,同時也是古代婦女勞作的重要產物,因此為了祈求本年蠶肥絲多,常常舉辦蠶祀禮。這在《詩經》中也可見一般,如《黃鳥》中的“交交黃鳥,止于桑”、《小雅 南山有臺》中的“南山有桑、北山有楊”等,都將“桑”視為比興之物。藝術家便可以運用相應的文學創作作品——《詩經》,來圍繞此進行相應的創作,加深對于“禮儀與教化”的認識,明白當今社會的禮儀與教化是怎么樣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
二、通過相應的實踐活動,更加深入地體現出民族心態
民族藝術創作資源的運用是藝術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創作的各個階段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流傳千古的優秀中國民族心態,承載了滿滿的中華民族心態,在文學創作過程中,為了有效滲透民族心態,更是離不開精美民族藝術創作資源的運用。在進行文學創作之前,藝術家可以參與相應的創造活動和講座,以加深藝術家對民族藝術文化的認識和了解。例如,藝術家可以組織開展書法練習和中國優秀文化解讀會議等,讓藝術家可以體驗到民族藝術創作資源的神奇運用。至于傳統文化的意境特征,藝術家可以通過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來感受傳統民族心態的精神內涵,并在民族藝術資源中體驗生活哲學和藝術創作精神。了解各個民族優秀文化的意義和技術要領,深入了解各民族之間文化的差異,理解民族心態與藝術創作精神之間的關系,藝術家通過自己思考,進而體驗勞動者的生活智慧,進一步加深藝術家的民族自豪感。
例如,在創作“薩格爾史詩”這一專題的相關作品時,藝術家可以先簡要學習薩格爾史詩的內容,并對薩格爾史詩的歷史寫作背景和延續歷史進行一定的了解,并通過欣賞藏族文化關于薩格爾史詩的表現形式,仔細思考對于薩格爾史詩來說蘊含著怎樣的民族心態。在文學作品創作的過程中,藝術家通過優秀的民族心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審美自律”,讓藝術家根據自己對民族心態的認識,提高藝術家對民族文學藝術的認識,并對優秀作品中所包含的民族心態進行深入學習,利用優秀的藝術創作資源,讓藝術家對民族心態有一個全面深入的了解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在藝術創作中的良好滲透,是讓藝術作品擁有靈魂的關鍵因素。傳統文化的良好傳承,象征著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藝術創作中,能夠加深創作者對我國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合理進行實踐活動,發揚優秀民族心態
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民族心態的滲透不僅僅只局限于創作的過程中。藝術家可以以民族藝術資源的內容為核心,民族心態為基礎,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讓民族心態更好地融入藝術家的生活中,加深藝術家對于民族心態的理解。藝術創作是一門與生活高度融合的學科,民族藝術創作資源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可以有效運用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家應正確地在民族資源中發揮藝術創作,同時藝術家應善于發現在日常生活過程中的美,并且學會積極主動地發現、欣賞和收集一些民族心態中美麗的東西,以促進藝術家把自己學的認識與民族心態完美融合在一起,這樣一來,可以有效提高藝術家的藝術感知能力。
例如,在創作“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這一專題的相關作品時,藝術家可以在空閑時間,通過自己的眼睛捕捉民族藝術創作資源中一些美好的事物,并通過資料收集、模仿繪畫、影像攝影等方式記錄這些美好的事物。在接下來的過程中,藝術家可以將自己收集、記錄的民族心態帶到發揮到藝術作品中。藝術家還可以通過模仿的形式,對欣賞的剪紙作品進行臨摹,在促進藝術家深入了解民族心態的同時,還能夠拓展藝術家對民族藝術資源的視野,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藝術創作可以把我們帶入民族文化的藝術宮殿,在那里閱讀我國民族的藝術史、審美史、心靈史,在那里發現真、發現善、發現美,逐漸形成優秀的精神品質,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結語
綜上所述,民族心態是藝術創作的根基,只有讓藝術家對民族心態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才能讓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更加有效地汲取到民族心態的知識。藝術家應深刻、透徹地領悟到民族心態的精神內涵,全面提升藝術家的人生觀、價值觀,讓藝術家能夠更好地進行藝術創作。
參考文獻
[1]龍金菊.族性結構與民族心態秩序構建——民族互嵌型社區環境建設的社會心理維度[J].貴州民族研究,2019(02):56-61.
[2]李靜,于晉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機制研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91-98.
[3]王姝.多元主義文化背景下的華裔美國文學審美范式新論——《突圍異托邦:華裔美國文學的話語范式與文化認同研究》評介[J].美育學刊,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