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4)
語言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研究領域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信息經濟學的先驅Jacob Marschak認為,語言作為人類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具有與其他資源相同的經濟特征,即價值,效用,成本和收益。因此,對這四個方面的分析以及對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討論已成為語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后來,它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跨學科領域,使用經濟概念和工具來研究語言、語言變量和相關問題之間的關系[1],從經濟學視角剖析并闡釋語言及言語行為的前因后果[2]。Cuiling Zhao和Yanan Zhao從成本與收入入手,探討了商務英語教學的經濟價值[3]。
相比國外,國內對語言經濟學的研究起步較晚。黃少安認為,語言經濟學是研究語言形成和演變及其對人們行為的影響,語言、語言行為和語言政策對人力資本、就業、工資和收入分配的影響等[4];張衛國從語言經濟學的包容性出發,給出了一個更為寬泛的定義:語言經濟學是采用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及工具,把語言和言語行為當作普遍存在的社會和經濟現象來加以研究的一門經濟學分支學科[5]。劉國輝、張衛國認為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特別適用于語言政策和語言規劃的分析,尤其在語言效果的評價[6]。此外,還有一類研究基于語言經濟學理論對現實中的語言問題進行解讀,如語言景觀的語言經濟學分析[7],語言多樣性、信息獲取與分析師盈余預測質量[8],等等。
對語言和經濟的研究是了解一個地區生活條件的有效途徑,它可以看到當地語言選擇的趨勢和種族社會地位。同時,經驗數據可以為語言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并在重塑社會語言環境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從語言經濟學的視角出發,探討桂越邊境地區中學生的語言使用實態,解讀其語言選擇的經濟動因,同時為該地區語言政策的制定建言獻策。從經濟學角度研究該地區的語言使用實態,有助于我們從微觀上了解該地區語言使用者的語言生活實態,探索關于雙語態度的一些規律,把握在推普脫貧攻堅背景下語言如何在桂越邊境地區發揮其經濟價值,而語言使用實態考察研究同時也可以為該地區語言政策的制定、邊境貿易和鄰邦交往提供科學的依據。
本研究主要采取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的方法,調查對象為憑祥市高級中學的學生,數據利用SPSS 22.0進行分析。本研究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59份;訪談共16人,其中憑祥市高級中學老師10人,學生6人。
1.語言使用現狀
在本次調查中,對于“現在能用哪些語言與人交談”這一問題,選擇普通話的占95.4%,其中同時選擇普通話和本族語的占25%。在訪談中,16人都表示在課堂上講普通話,但日常交流一般使用本族語。
我們用多選題考察調查桂越邊境地區的語言使用情況;普通話毫無疑問是最多的。此外,近半數的人也選擇本族語是作為交談的工具。可見,普通話與本族語桂越邊境地區的兩大基本交流工具。
據統計,2015年全國普通話普及率為73%。在我國邊境地區,方言的差異阻礙了人們獲取信息、學習技能、改善勞動力和就業機會的獲得。教育部和國家語言委員會發布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國通用語言文字將在全國范圍內基本普及,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平均將超過80%。就目前調查數據來看,桂越邊境地區的推普工作已基本完成,但該地區仍存在多語現象。
2.語言使用態度
(1)語言態度
對于“某一語言是否具有社會影響力”這一系列問題,調查對象認為普通話、英語、本族語非常有社會影響和比較有社會影響的人數占比分別為87.9%,74.8%,32.2%。
但在訪談中,學生們認為學習英語的環境不多,一般只能從課堂中獲取相關知識,并且英語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不大。相對而言,由于憑祥市與越南諒山接壤,與越南語接觸更多。
9.在作文指導時,38%的同學希望老師能幫助審題,26%的同學希望能提供材料啟發,18%的同學希望老師讀同類作文開導,18%的同學希望能課堂討論。
(2)語言選擇
在對“是否愿意將高中外語學習從單一外語(英語)改成雙外語(英語加越南語)”這一問題的調查中,有39.7%的人表示基本愿意和非常愿意,有30.9%的人表示無所謂。
從問卷調查數據來看,憑祥市高級中學學生對于高考外語改革的意愿并不是很明顯,相對來說,還是更愿意選擇英語作為外語考試科目。但是,隨著高考政策不斷改革,其他小語種在高考中開始抬頭,且難度比英語小。目前,東北三省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有很多人選擇日語來參加高考。東北三個省的日語教學歷史悠久,日本公司很多,在日本學習的員工也很多。廣東、浙江、上海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擁有優質的教學資源,學生有更多選擇。在本次訪談中,學生與老師們明確表示憑祥市作為與越南接壤的邊境民族地區,應充分利用這一地理優勢,適當增加小語種。其中憑祥市高級中學的一名英語老師講到,英語與自己本族語相差甚大,學生們學習的熱情相對較低;而越南語與自己本族語相像,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學習越南語的環境更好一些,父母也可以充當老師的身份來教學越南語。
3.語言使用價值
(1)語言成本
在“每年學習英語的花費”這一問題的調查上,有82.2%的人表示自己在金錢方面的花費為1000元以下,有76.4%的人表示自己在時間方面的花費為兩小時以下。在訪談中也提到,同學們對于學習英語的熱情較低,投入的時間和金錢相對較少。
(2)語言價值
劉艷從經濟、文化、社會三個維度入手,調查了安徽省某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對普通話價值的認識。[9]由于目前英語在高考中占有相對重要的位置,考慮到本文的調查對象處于邊境民族地區,其本族語也為基本交流工具之一,所以本研究增加了以英語和本族語為變量,調查了受訪者對于三種語言的經濟、文化以及社會價值的認識。表中數字為認為該語言具有該項價值的人數。
從調查可知,憑祥市調查人口中對普通話的社會價值認識最高,共有233人,占比90.0%;其次有213人認為英語具有文化價值;從調查的數據可以看出,僅僅只有20.1%的人認為本族語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可以提高自己的收入。總的來看,受訪者對于英語的經濟價值認識不足。
隨著普通話的普及和外語教育的推廣,學生選擇語言的范圍也越來越廣,而少數民族自身語言觀念的變化直接影響其語言工具的選擇使用[10]。因此根據不同的場合、目的、交流對象,語言使用者從語言的交際和語言的實用功能出發,根據自己的語言能力進行語言選擇。
研究表明,在推普脫貧攻堅大背景下,桂越邊境地區中學生選擇使用普通話為其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同時也有近半數的人也選擇了本族語作為交談的工具。但該地區中學生對于本族語的熟練運用程度遠遠不比普通話,孫子輩的孩子基本已不會講本地方言,小孩子聽不懂本族語或者能聽懂但不會回答。受訪者為這一文化丟失感到可惜。我們的國家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血脈,繼承和發展著民族文化,加深著民族感情,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推普脫貧攻堅這一大背景下,憑祥市從本族語到普通話的轉變使得本族語逐漸消失。
同時,在訪談中,老師們表示,該地區中學生的英語能力相差較大,對于英語學習的投入大,但效果不好。由于憑祥市與越南諒山接壤,對于越南語的接觸更多。
語言的經濟功能是由語言的本質決定的。在這一節,我們主要借助語言經濟學中的概念工具,對桂越邊境地區中學生語言使用實態情況加以分析,從而揭示其語言選擇背后的經濟動因。
對于任何一項與語言相關的投資來說,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是投資者追求的目標。上文談到,桂越邊境地區中學生語言使用以普通話為主,在高考中英語是外語學習的第一選擇,同時本族語在不斷消亡。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來看,全社會范圍內的語言資源分配方式的主要收益在于主導語言獲得更多的民族認同,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職能得到鞏固,積累更多的經濟和社會資本,而成本或者說代價則是國內非主導語言的社會地位被弱化,少數族群的語言權利被壓縮或忽視。[11]普通話與英語有著相對顯著的優越性,少數民族族群為了獲取信息、參與交際,需要投入金錢、時間和精力來學習這兩門語言,從而造成了學習成本的增加。
訪談中,學生與老師都提到要保留本族語和高考外語改為越南語多是出于經濟效益的目的。目前來說,英語仍是高考外語科目中的主要科目,在我國普通高中之中,大部分學校依然以英語為必修外語科目,強調了英語在高考中的必要性,這在無形中降低了中學生語言選擇學習上的自主性,增加了學習成本。本族語越南語對于桂越邊境地區的人們來說是隱性的經濟收益,有利于該地區的人通過語言選擇和其相關的創意實現其經濟效益,情感需求、身份認同等。
高考英語作為語言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面對人數眾多、地域性強的語言消費者來說,語言的選擇需要能滿足更多人的需求。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來說,民族地區在師資方面的供給嚴重不足,民族地區學生要通過相關英語考試,如四六級、專四專八,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加之許多學生完成學業后還是會回到原來的地區生活發展,但由于該民族地區經濟狀況相對滯后,對于英語的需求較少,這些學生的英語學習基本上沒有發揮的余地,不能從中獲得經濟利益。
語言經濟學是理論經濟學的一個分支,與理論經濟學的每個分支相一致的假設也適用于語言經濟學,也就是說,理性經濟人的假設適用于語言經濟學。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全球化程度相對較低,英語對人們的現實生活影響很小。從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看,民族地區的全球化程度較低,英語溝通相對較少,廣泛的英語人才培訓和當地經濟發展與英語使用需求不符。相比于英語,對于憑祥市的學生來說,學習越南語為最佳選擇,符合理性經濟人假設。對比之下,憑祥市作為與越南接壤的邊境民族地區在高考外語選擇上略顯不足。本研究四成的調查對象認同高考增加越南語。
少數民族語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的包容性越多越能顯示出其魅力。民族語言不僅是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更是民族文化傳承根基之所在。無論對哪一個民族來講,維護傳承本民族語言文字,都意味著維系延續本民族文化血脈,對確保邊境民族地區社會和諧與穩定及少數民族的集體文化記憶也有重要現實意義。
面對憑祥與越南接壤這一地域優勢,目前越南語的學習與使用還遠遠不夠,政府應考慮增加相應的語言教學,充分利用憑祥市這一地域優勢。政府應該大力發展漢、英、越三語教育,使越南語深入課堂。只有會越南語懂越南語的人多了,在憑祥市,越南語才能真正發揮其經濟功能。同時,憑祥作為一個邊境城市,其語言使用直接影響其經濟功能的發揮和越南人口來憑祥貿易的體驗。因此,對于憑祥市外語教學來說,增加越南語刻不容緩。
語言不僅僅是一種交際工具,還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資源和公共產品,要認識到語言的經濟學屬性。在一個多語社會環境中,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價值和效用。在生活中,語言使用會產生直接或間接、有形或無形的價值。因此,語言行為在很多時候可以運用經濟學中的理論和工具進行分析。
本研究采取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對桂越邊境地區中學生的語言使用實態進行了經濟學的全面分析,解讀其語言選擇的經濟動因,為該地區的語言政策建提出了相關建議。整體來看,憑祥市的語言規劃還需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