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先鋒實驗學校 韋正海
小學數學教學中,幫助學生有效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重要的教學任務和目標,更是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的主要途徑。課堂上,教師應該重視并幫助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數學技能,同時還要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去思考、探究,為他們后續的數學學習以及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深度觀察,要求學生對事物的觀察更加細致、更加全面。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深度觀察”是指學生對數、形特點的認真觀察。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能引導和帶領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分析、思考和探究,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部分內容時,筆者就借助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展示一些交通標志、學生佩戴的紅領巾、“金字塔”等圖片,讓學生說一說這些物體中隱藏著什么數學圖形(生答:三角形)。接著,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學具來拼成一個三角形。當學生自制好三角形后,筆者引導他們對這些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三角形進行深度觀察,說一說自己發現了什么。學生在深度觀察與思考中,逐步形成了對三角形的初步認知:一個三角形有三個頂點、三個角、三條邊。在本教例中,筆者指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進行深度的數學觀察,學生通過深度觀察發現了三角形的本質特征,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親歷了數學觀察、數學操作、數學分析、數學學習總結與歸納等有意義、有價值的活動,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此,我們應注意:在指導學生開展深度數學觀察時,需要從不同維度、不同層面去拓展學生的數學觀察視野,幫助他們在深度觀察中獲得有價值的數學信息,從而幫助學生積累數學經驗。

語言表述是一個人思維的“外殼”,思維是一個人語言的“核心”。所以,在日常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并加強對學生數學表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準確、完整地把個體的數學思維過程清晰地表達出來,幫助他們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這部分內容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學習活動:一是讓學生初步直觀地感知:25+36=36+25,引導他們進行數學驗證,同時和他們一起總結:兩個數相加,交換位置,和不變。二是讓學生通過大量的算式驗證“加法交換律”,同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這種規律表示出來,學生有的用“甲+乙=乙+甲”,有的用“△+□=□+△”,有的用“a+b=b+a”。接著,要求學生比較哪種方式更簡潔、更方便,學生得出了用“a+b=b+a”來表示加法交換律。最后,要求學生把加法交換律的文字敘述和字母表示進行比對,引導學生用更簡便的方式理解數學知識。教學中,從數學文字到數學符號,引領學生真實經歷了知識產生、發展和形成的完整過程,能使學生更加容易地掌握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數學教學的內容特征,靈活地利用數學文字與數學符號之間的轉換,幫助學生豐富、充實個體的數學活動經驗。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需要學生去觀察、思考、表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必要的點撥、引導、啟發、指導,使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能夠不斷積累、不斷豐富,達到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