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琦,劉興紅,梅佳星,裴全力
(湖北師范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隨著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逐年激增,2019年報考人數為290萬人,增幅高達21.8%,2020年報考人數更是突破了340萬人[1]。與高考選拔人才的方式不同,碩士研究生的招考方式更多樣,招生來源更廣闊、復雜,于是常常會出現新生由于不能很好地適應學校而出現一些極端問題,碩士新生的學習適應性急需得到廣大關注[2]。據此,對2019級新生展開問卷調查,充分了解碩士研究生在第一學年期間的學習適應性情況,并為新生和學校提供一些有利的建議,減少新生的不適感,提高普通高校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也為即將入學的準研究生們提供一定的預防和借鑒。
通過問卷調查法,對湖北省三所普通高校2019級新生學習適應性情況展開抽樣調查。參考馮廷勇等[3]提出的“學習適應性量表”中“學習動機”“教學模式”“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環境”維度,分析發現,“學習態度”的描述與“學習能力”關聯緊密[4],故將“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進行融合設計,同時從學習者角度出發,將“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進行整合,擬采用里克特五點計分法[5]對此部分進行統計。在小范圍預調查后,修正形成針對“新生學習適應性”的調查問卷。
最終問卷分為兩部分:1)基本情況調查:性別、年齡和碩士類型等。2)新生學習適應性調查:(1)學習能力,根據陳國權對個體學習能力的測量指標,針對碩士生群體,融入“協作力”和“學習態度”設計題目[6]。(2)學習動機,選取成就動機理論中學習者對成功的渴求程度來了解新生的學習動力情況[7]。(3)學習環境,參考馮廷勇等[3]對學習環境的總結和理解,從師生環境、同輩環境和資源技術環境三方面進行題目設計。(4)教學模式,根據喬伊斯對教學模式的整合和劃分[8],統計被試者對社會教學模式、信息加工教學模式、個體教學模式和行為系統教學模式的接觸程度,再調查他們對已接觸教學模式的滿意度和相應課程的適應性。最后添加開放題供被試者補充填寫。
本次調查問卷發放時間為2020年3月,對湖北省三所普通高校全日制碩士新生展開線上抽樣調查,隨機發放344份問卷,共回收335份,其中有效問卷330份,有效回收率為95.93%。樣本基本情況如下:女生195人,男生135人;26歲以下新生312人,26歲以上新生18人;漢族生318人,非漢族生12人;學術碩士172人,專業碩士158人;調劑生111人,一志愿生219人;應屆生234人,非應屆生96人;跨專業生99人,繼續就讀本專業生231人;來自湖北省的新生218人,其他省份112人,占33.94%,說明湖北省高校也很受其他省份學生的喜愛,總體上可反映這三所院校的招生情況。
通過SPSS23.0,對問卷各維度進行信度分析。首先,對各題項進行項目分析,在四個維度共計22個題項組成的相關關系矩陣中,發現大多數題項之間的相關性良好,而教學模式中有兩個題目之間相關系數(<0.4)不顯著,故將此兩項刪除,得到與四個維度相關的20個題項。接著對20個題項進行一致性檢驗,發現各維度Cronbach α 系數均大于0.7,整體Cronbach α 系數為0.839(>0.8),即適合做進一步數據分析。
接下來,對問卷進行結構效度分析。通過因子分析,發現KMO值為0.922(>0.9),巴特利特球形度檢驗中已達到0.01水平顯著性,說明問卷維度設計一致性良好。
在調劑到相同或相近專業的過程中,由于初試內容、備考方式的差異性,調劑生與一志愿生在入學后的學習適應性上也可能存在差異。此外,應屆生常年處于校園環境中,有利于他們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形成較穩定的學習狀態,故相較非應屆生來說,他們在學習適應性上會占據一定優勢。我國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分別側重應用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養,這種培養模式差異性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學習適應性。本專業生擁有更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更容易建構新的領域知識,而跨專業生則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才能逐漸適應該專業的學習,故學習基礎的差異性也可能導致他們在學習適應性上表現不同。綜上所述,提出假設H1:一志愿考生、調劑考生的學習適應性之間存在差異性;H2:不同考生類別的新生在學習適應性上存在差異性;H3:不同碩士類型的新生在學習適應性上存在差異性;H4:本專業生和跨專業生的學習適應性之間存在差異性。
首先對各維度進行相關分析,如表1所示,由皮爾遜相關性值均大于0可知,任意兩維度之間都為正相關關系,如學習能力較強的新生,會在學習動機、學習環境、教學模式上也表現得較好?!皩W習能力”可以解釋“學習動機”總變異的74.5%,說明新生在專注能力、成就能力和反思能力等的強弱程度上與他們的學習動力大小之間存在最強顯著正相關。皮爾遜系數最小的是0.572,該值是解釋“學習環境”和“學習動機”之間的相關性,說明新生對學習環境的適應性大小與學習動機強弱之間的相關性相對較弱??赏茰y,新生在任意維度上做出改變,均會影響他們在其他維度上的表現,進而影響整體學習適應性。

表1 學習適應性維度相關性分析表
如圖1所示,新生整體學習適應性(M=3.829)處于中等水平。在各維度上,他們對已接觸教學模式的滿意度和相應課程的適應性上表現最好,這表明新生能較好的融入不同教學模式的課堂中,學習效率較高,教師對課堂節奏的把控合理。學習能力排在第二位,即除了教學模式之外,新生的協作力、自信心、思維力等也達到了較好的水平,該維度的方差值(=0.222)最小,說明新生在學習能力上的表現相對穩定。排在第三、四位的分別是學習環境和學習動機,故新生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適應相對陌生的學習環境,其中學習動機上的方差值(=0.301)最大,可推測大多數新生入學后,學習動機強弱不穩定,他們的學習動機變化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改善。

圖1 學習適應性維度描述統計圖
對一志愿生和調劑生進行差異性分析,如表2所示。在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學習環境和教學模式上均達到了0.05顯著性水平,即一志愿生和調劑生在這四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在教學模式(p<0.01)差異性最顯著。從整體水平(p<0.01)來看,假設H1成立,一志愿生、調劑生的學習適應性之間存在差異性,這與學生錄取的被動與否有關,調劑生在被動選擇院校時容易出現消極、低落的情緒,影響他們的學習適應性。從每個維度的平均值來看,一志愿生的學習適應性均強于調劑生的學習適應性,調劑生的學習適應性有待提高。

表2 一志愿學生和調劑學生差異情況表
將考生類別分為應屆生和非應屆生,非應屆生包括專項計劃生(退役大學生計劃、少數民族骨干計劃等)和社會考生。對不同考生類別的新生進行差異性分析,如表3所示。在不同維度和整體水平上,顯著性p值均大于0.05,即假設H2不成立,不同考生類別的學生在學習適應性上不存在顯著差異性。其原因可能在于雖然應屆生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但是非應屆生豐富的工作實踐經歷能幫助他們不斷磨練自我、挖掘學習潛能,因此非應屆生的抗壓能力更強、心理狀態更穩定,更能靈活適應新環境、較好融入科研學習。

表3 應屆生和非應屆生差異情況表
對學術碩士和專業碩士進行差異性分析,如表4所示。學術碩士和專業碩士在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和教學模式上均表現出0.05水平的顯著差異性,在學習動機上(p<0.01)差異性最顯著;在學習環境上,學術碩士和專業碩士表現出在F值為12.804水平上的無顯著性,說明學術碩士和專業碩士在教師、同伴、資源上的適應性相當。從整體水平(p<0.01)來看,假設H3成立,不同碩士類型的新生在學習適應性上存在差異性。在不同的培養模式下,不同碩士類型的學生對“成功”的定義大相徑庭,導致他們的學習計劃不同,進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學習適應性。從各維度的平均值來看,專業碩士的學習適應性更好,可能專業碩士較學術碩士在學習過程中更注重技術實踐性,職業目標更明確,更善于把學習壓力內化為學習動機。

表4 學術碩士和專業碩士差異情況表
如表5所示,本專業生和跨專業生在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和學習環境上均表現出0.05水平的顯著性,其中在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上最顯著,說明本專業生和跨專業生在成功渴求上的動機程度和協作力、邏輯力等學習能力強弱的差異性最大。在學習環境上,本專業生和跨專業生表現出在F值為18.080水平上的無顯著性,表明他們對已接觸教學模式的滿意度和相應課程的適應性表現出無明顯差異性??傉w水平(p<0.05)顯示,假設H4成立,本專業生和跨專業生的學習適應性之間存在差異性。從平均值來看,本專業生的學習適應性更強一些,這是因為本專業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由于缺乏相關領域知識,跨專業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不自信、畏懼等心理,從而導致其學習適應性不強。

表5 本專業和跨專業生差異情況表
針對問答題“讀研前后,你的學習狀態有哪些變化”,通過整理樣本中的有效回答,發現新生讀研后的學習狀態變化集中在學習時間、學習方法、學習強度和心理狀態四個方面上。具體來說,在學習時間上,大多數新生認為讀研后自主學習時間更充裕;在學習方法上,新生更傾向在課上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記下重點知識,并利用空閑時間一邊閱讀大量專業文獻一邊做學習筆記,以此鞏固、提高專業知識水平,故他們能在“教學模式”維度上表現良好;在學習強度上,一些新生認為學習任務更繁重,故經?!鞍疽埂睂懽鳂I,學習效率不高,可推斷這些新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能力不強;在心理狀態上,部分新生表現出明顯的焦慮和沮喪情緒,認為自己仍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心理壓力大,對未來學習感到恐懼,即他們整體學習適應性表現不太理想。以此看來,新生學習狀態不佳的情況與他們在學習適應性上的表現密切相關,因此提高新生的學習適應性可能有助于他們擁有更好的學習狀態。
研究表明,1)學習適應性維度間呈正相關關系。在任意維度上表現出優于他人的新生,也會在其他三個維度上表現良好,啟示新生可通過改善某一維度上的表現來提高整體學習適應性,其中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的相關性最強,因此提高學習能力時,更容易增強學習動機,進而提升學習適應性整體水平。2)普通高校碩士新生學習適應性整體水平一般。他們分別在教學模式、學習能力、學習環境和學習動機上的表現水平呈現依次遞減的特點,應該引起高校和相關部門的重視。3)一志愿生和調劑生、學術碩士和專業碩士、本專業生和跨專業生分別在學習能力、學習環境、教學模式上表現無差異,在其他維度和整體水平上均表現出明顯差異性,假設H1、H3和H4均成立;應屆生和非應屆生的學習適應性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性,假設H2不成立。4)碩士新生的學習狀態整體良好。其不良因素主要體現在學習強度和心理狀態上,在面對更高強度的學習任務時,一部分新生由于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出現心情低落、效率低下等情況,導致他們無法較好的適應學校,因此新生的消極學習狀態對他們的學習適應性水平存在較大影響,他們的學習狀態同樣需要得到更多關注。
對此建議,1)調整心態,夯實專業知識基礎。在遇到困難時,碩士新生要學會調整情緒,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學習環境適應性。在學習時,應集中注意力,尤其是調劑生和跨專業生,要結合自身優勢和專業興趣發現問題,在差距中努力彌補專業知識空白。學術碩士的學習適應性整體水平較低,建議他們平時多關注領域前沿研究動態,拓展專業知識廣度,在實際生活挖掘研究問題,逐漸進入科研狀態。2)勞逸結合,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健康的體魄是學習的前提,新生要學會合理分配學習時間,均衡飲食,勞逸結合,學會按照事情的緊急和重要程度,制定個人日常計劃表,督促自己完成階段小目標。同時新生應學會知識分類,將已掌握、未掌握、重點關注、瀏覽型知識進行整理,培養高效做筆記的習慣、階段性總結與反思的習慣,以此提升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3)開展活動,端正學術態度。院校可從思想教育、學術研討和心理輔導這三方面定期開展活動,思想教育活動可幫助新生端正學術態度、恪守學術道德;學術研討活動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院校應重視每一次活動的獎勵機制,鼓勵新生分享學習心得,以此緩解碩士新生的入學壓力,提高新生的學習動機;組織心理輔導活動時,可采取團體和個體輔導相結合的干預方式,幫助新生認識并調整自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4)響應學習需求,完善資源建設。豐富的資源不僅能給教師帶來教學和科研便利,還能幫助新生快速尋找有效、正版的資源進行學習,以此促進正版資料的科學傳播。院校應根據新生的學習需求,完善網絡數據庫、圖書館藏書和實驗室器材等資源的建設,給新生提供一個優質的物質基礎,鼓勵碩士新生充分利用網絡學習資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高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