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琦



編者按
2019年7月21日至23日,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加快藏族舞蹈發展與繁榮,加強西部藏族地區的藝術交流學習,增進西部各藏區民族團結、宗教和順以及社會穩定,由四川省舞蹈家協會、青海省舞蹈家協會、甘肅省舞蹈家協會、西藏自治區舞蹈家協會、云南省舞蹈家協會聯合主辦,夏河縣委縣政府承辦的首屆西部五省區藏族舞蹈展演在甘肅省甘南州夏河縣舉行。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生產生活的縮影,是近五千年歷史進程的文化積淀,是中華文化乃至人類文化光彩奪目的瑰寶。此次展演中,由四川省舞蹈家協會嚴格選拔推送的四部作品均獲殊榮,其中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作品《天鼓》榮獲本次展演最高獎格桑梅朵獎、《寨水一方》榮獲賽欽梅朵獎,四川音樂學院舞蹈學院作品《上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化館作品《我的阿爸阿媽》榮獲岡拉梅朵獎。四部作品的精彩演出展現了四川濃郁的藏族舞蹈特色,為我省藏族舞蹈事業的繁榮發展增添了新的光彩。
《天鼓》這個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多年前我還在甘肅工作時,赴甘南的一次采風活動中所收集到的素材,還記得當時在廣袤的草原上,一群頭戴僧帽的僧人圍成一個大圓圈,正在表演傳統宗教舞蹈一一阿羌姆(即背鼓跳神),以示祈愿眾生平安。他們身后都背著一個碩大的,上面繪著一個圓形圖案的大鼓,他們口中念著瑪尼,雙手拿著長長的鼓槌,緩慢地繞圈行進,并不時的左右交替擊打著背后的鼓面,不遠處圍觀的藏族同胞們很安靜地站在周圍,更多是老人在拿著念珠默默念誦著瑪尼,有的懷里靠著大一點的兒童,有的背上背著差不多剛會走路的孩子。再遠一點的草原上,一頭頭牦牛在專注地吃草,有的在撒歡奔跑,有的在激烈抵角。莊嚴的寺廟,藍天白云,青青草原,還有樸實善良的藏族同胞——這一切的畫面成為一顆種子,埋在了我內心深處。在2017年初夏,學院鼓勵老師們踴躍創作,備戰當年8月份在自貢舉行的大學生藝術節,深埋在我內心多年的這顆種子立刻就像得到了召喚一樣,躍然而出。創作的沖動一下就決定要將這個在心中蘊藏多年的深刻形象表達出來,把它搬上舞臺,分享給大家。于是,就展開了這個作品的組織過程。
作品主要由五個部分構成:序一學藝一傳承一狂歡一尾聲
序——
黎明前,夜色幽沉,氈房外的草地上盤坐著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者,靜靜地,安詳地,遠遠地看著遠方,若有所思;在他的腿上枕躺著一個扎著小辮的孩子,紅撲撲的小臉非常可愛,他正枕在爺爺的腿上安然地酣睡。老者目光落在孩子臉上,用手輕輕地撫摸著孩子稚嫩的臉龐,似乎在回憶著什么……驀然間,他回頭望向不遠處的大背鼓,似乎有個聲音在向他呼喚。他安放好懷中的孩子,走向那個令他神往的“老朋友”(鼓)……..
第一段一一學藝
孩子被爺爺的鼓聲吵醒,好奇地觀察著這個似曾相識,但卻又從未相見的“東西”,身邊的牦牛圍著他們貼身而過,爺爺背起鼓,帶著年輕人們從黑沉的夜色中緩緩走來,在整齊緩慢地步伐下,從黑夜走到了天光。小孩跟隨在隊伍中,時而模仿,時而跟年輕人們一起較勁玩耍,在這個過程中,爺爺向孩子傳授了技藝,年輕人們在練習和玩耍中得到歷練,逐漸蛻變成熟,爺爺手中的鼓槌上下翻飛,技術也在不斷變換的激烈鼓點中,完成了高難的動作,達到了更高的水平,而最終老者也因為體力不支,氣喘吁吁的停了下來。小孩扶起老人,緩緩后移,消失在人群中……
第二段——傳承
老者老矣,幼者成熟。這世間萬物遵循的不變規律是那么的殘忍卻又動人,經歷了苦累艱難的洗禮,得到了前人的鼓勵與認可,在一場儀式中完成了傳遞和交接。年輕人圍向老人,眼中充滿關切,老者滿目滄桑,噙含著淚水,是不舍也是祝福,顫顫巍巍地將手中的鼓槌遞給孩子們,在年輕人的手中傳遞了一圈,這一刻充滿了莊嚴,激動,還有無限的希望。在老者用盡全力說出句吉祥的祝福之后,年輕人握著鼓槌,四下散開,開始了一場盛大的表演……
第三段——狂歡
年輕人拿起了長長的鼓槌,他們的表演激起了塵土飛揚,在他們的吶喊和狂歡中,漫天飛舞的衣擺和長穗歡樂地在草原上飛揚,長長的鼓槌盡情的擊打著大地與背鼓,狂野的舞姿展現著高原大地上這群彪悍如牦牛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向往。
尾聲一一
這場狂歡持續到了暮色降至,倦鳥歸巢時,年輕人聚在一起發出最后一聲歡呼的那一瞬,恍如時光凝固,老者佝僂的身軀與他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人群中他越走越遠,目送著年輕人在長長的路上繼續走著,就像來時的他一樣……小孩在月光下伴著爺爺的呢喃聲,不斷地敲著背上的鼓,就像佛前燃起的油燈,那是未來和希望,永不枯滅!
以上便是藏族男子群舞《天鼓》的故事梗概,在創作過程中,我也查閱了很多資料,為了避免和同類體裁作品有重疊,造成抄襲嫌疑,我看了很多早期的藏族背鼓舞蹈的作品,有單人的,也有群舞。單人舞留給我較深印象的作品是楊向東老師1986年創作、表演的《背鼓》,舞蹈中主要提煉出單、雙擊鼓和繞花擊鼓等動作。群舞作品中有一個北京舞蹈學院創作的《離太陽最近的人》。我主要跟這兩個作品做了對比,所以在創作中,我從服裝、道具和技術動作等幾個方面,做了大膽的設計和調整。
(一)在服裝方面,我將演員手中的鼓槌巧妙的藏在了身上,要求服裝老師把藏袍的兩條袖子加長加寬,并且在袖口縫制了又寬又厚的皮質材料。在舞蹈的前半段中,群舞演員們手中一直托著厚重的長袖,在小快板的時候,把長袖口用力的掄在鼓面上,同樣會發出渾厚的響聲,這樣的設計,即解放了演員的上肢,使動作更加飽滿,讓上身更方便去抒情。又避免了背著鼓卻沒法用鼓的尷尬,同時最大限度的為下半段拿出鼓槌做足了鋪墊,在情緒上達到二次高潮。同樣我又把民間熱巴藝人圍在腰間上的長穗也用到了作品中,讓演員的腰上,甚至是鼓身上都有長長的穗子。演員慢慢動起來,就像草原上一群厚重的牦牛遠遠走來,瞬間便把觀眾的視覺感受調整到草原上去。在快板的時候,長穗隨著演員們的旋轉和翻滾,更是讓觀眾在臺下感受到舞蹈中那漫漫天地間的浩大之勢,鋪天蓋地席卷而來。
(二)在道具方面,我把背在身上的鼓加大了尺寸,直徑都在接近80公分左右,寬度接近40公分左右。鼓面全部采用真皮,在表演現場,觀眾會真實地聽到擊鼓的聲音,會看到演員背后巨大的背鼓,當我把這個想法實踐出來時,內心的感覺是:這樣做動作會不會很難啊?演員們負擔太大了,但是視覺效果非常真實,當演員們背著鼓完成了一遍動作之后,我第一感覺就是“用對了!”
(三)在動作技術方面,我看了資料后覺得之前所有的作品都無法擺脫因為背鼓而給人產生的負重感,所以我先把鼓槌藏在了身上,這樣做:一是可以解放上半身,因為舞蹈演員的上身,是最能夠抒情達意的部分,這樣一來,在觀眾進行審美活動時,不會因為一直看到背上的大鼓而產生疲勞感。二是在前半段一直用袖子擊鼓,雖然新意有余,但是后勁不足,在情緒上始終有所欠缺,在后半段舞蹈高潮的部分拿出鼓槌,讓觀眾在情緒上得到二次推進,也會有種彩蛋的效果,并且能把傳承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準確,并且將群舞和領舞的關系捏得更緊。除此以外,還開發了背鼓前滾翻的技術動作,一開始排練過程中,很多演員找不到巧妙的借力點,總是翻不過去,走到一半就側倒了,再就是用力過大,翻過去要跪到地上。在多次總結失敗和反復試驗下,最終所有的演員都流暢順利的完成背鼓前滾翻的動作,這組動作巧妙的表達出作品中該段落所需要的情緒和效果,充分的利用后背上大鼓的圓弧,借力的使用一連串前滾翻的動作把一群藏族年輕背鼓藝人在學習中爭相競技,火熱朝天的場景生動鮮活的表達出來,增加了作品的技術性,增強了舞蹈的趣味性,同時也拔高了審美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創作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藝術創作要秉持三貼近原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作品創新也要秉持三個原則: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這些創作方針,給我們文藝工作者身處在當下時代中如何做好藝術作品,如何能夠做出讓老百姓喜歡、能夠貼合當下時代的好作品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和方向,《天鼓》這個作品便深受其益。
最后有個小小感觸,一個舞蹈作品從萌生想法到搬上舞臺,如同母親在腹中孕育胎兒,需要經歷很多過程,每一步都是無法省略的步驟,每一滴辛苦的汗水甚至是淚水都是滋養作品的甘露養料。參演《天鼓》的演員最小18歲,最大的不過22歲,這些孩子們同我一起親歷了這一切。在海拔三千多米的藏區比賽時,嚴重的高反讓這些孩子非常痛苦,幾乎一下臺就倒地不起,在場的老師都在落淚……也正是這些經歷,教會了孩子們在面對困難時需要用毅力和堅持去戰勝一切。通過大家的努力,作品從2017年創作至今,已為觀眾演出36場,榮獲了四川省大學生藝術節一等獎,四川省第三屆青年藝術人才比賽十佳作品第一名,第十二屆中國“紅銅鼓”最佳作品獎,四川省新人新作比賽三等獎,首屆西部五省區藏族舞蹈展演一等獎,入圍第十二屆全國民間舞荷花獎評獎,進入第十三屆“桃李杯”中國舞蹈教育成果展示;四川省第九屆“巴蜀文藝獎”。我相信,未來《天鼓》的精神還會在這些年輕人的手中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