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學 陳 惠
中華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沉淀,深深地影響著每位炎黃子孫,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教育領域,不但可促進文化的繼承與弘揚,還可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責任感。美術作為一項陶冶身心的藝術類課程,將傳統工藝、民間藝術、地域歷史文化等因素融入其中,可使美術知識更具內涵與靈魂。
在美術教學中,教育者應重視教學模式創新,拓展教育活動的深度與廣度,將時代精神、民族責任融入其中,促進美術教育事業持續發展。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獨特而豐富的內涵,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部分學生盲目崇拜外來文化,缺乏對本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對此,美術教師應以課堂為載體,將傳統文化融入教學活動中,為學生開發和展示更多的美術教學資源,在教育過程中促進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美術新課改要求教師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在社會與時代發展之下,我國美術文化可追溯到遠古時期,與世界其他美術文化共同構成完善的藝術體系。通過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融入,使學生對美術內涵有更深層的了解,將其與社會發展、文化傳承等結合起來,提高文化素養與藝術審美能力,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在初中教育體系中,美術屬于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美術教學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緊密聯系。據當前美術教學現狀可知,一些學生忽視美術課程的重要性,未深刻意識到美術對自身綜合素質提升的促進作用,甚至一些學生利用美術課學習其他科目,此舉抑制了自身人文素養的提升。此外,部分學生對傳統文化缺乏認同,急需通過傳統文化與美術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和強化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美術學習觀念,從而提升美術的教育質量與成效。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美術應嚴格遵循新課改要求,從認知、技能與情感三方面著手,制定教學目標與計劃,促進學生藝術水平提升,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強化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尊重。對此,可采取以下融合方法。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少數民族文化,滲透傳統工藝美術,激發學生參與文化傳承的積極性。通過親身動手設計和制作飾品等方式,加深對少數民族的認識,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審美能力。以苗族為例,在上課之前要求學生自行準備剪刀、鐵絲、膠水、錫箔紙等等,在課上為學生講解貼、揉、捏、折等方式,由此創作出各種各樣的頭飾、服飾等等。在正式上課后,教師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曲《醉苗鄉》,營造出輕松歡快的課堂氛圍,要求學生觀察苗族服飾特點與風情,然后為學生展示一些銀飾,引導其進行賞析,深入解讀苗族銀飾的文化內涵,借助視頻和圖片等方式對銀飾進行分類,再由教師親身演示和講解銀飾制作方法;其次,組織學生利用事先準備好的材料親手制作銀飾,在制作完畢后上臺展示,并闡述作品的創作靈感和寓意;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向學生們闡述銀飾的制作意義與文化內涵。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立志要繼承和創新銀飾制作方法,使其得到繁榮和發展。
新課標要求初中美術教師充分發揮本土的民族、民間與文物資源,創造出形式多樣的美術教育活動。對此,美術教師開始將目光轉移到本土文化藝術資源上,對當地美術資源進行挖掘和利用,豐富美術教育內涵,并以獨特的方式傳揚區域傳統文化,凸顯美術教育價值。例如:教師可將地域歷史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以楚國文物為例,引導學生了解文物的內涵與藝術價值,使其初步認識楚國色彩、紋飾與造型,與楚地漆器紋飾特色相結合,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次性餐盤設計成漆盤。為了高效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首先為學生介紹楚國歷史與當地習俗,楚人與漆器之間存在深厚淵源,常常在漆器上作畫,例如:棗漆畫、花紋漆奩等都是古代獨特的藝術珍品。通過對當地文物的介紹,使學生們的興趣被激發,民族自豪感得以提升,學生能夠主動從多個層面感知教材知識,在了解楚文化的基礎上,對楚國藝術品的造型、色彩與紋飾等有初步了解,此時再開展漆盤設計活動便可達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將傳統名畫引入其中,拓展學生的美術視野,使其能夠站在美術視角,從多個層面鑒賞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以此提高其人文素養。例如:在國畫鑒賞中,因國畫是詩詞、書畫等元素的結合,畫面局部疏密有序、栩栩如生、步步有景、美不勝收,教師可從藝術視角出發,與學生們一同分析國畫的藝術特點,帶領學生領略傳統文化之美,構建對傳統文化的尊崇心理,以此培養和提升人文素養。在實際作畫過程中,作者一般會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創作,由此體現當時的思想觀念、經濟水平、政治訴求等內容,具有較高的審美藝術價值,例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在大屏幕中展示《洛神賦圖》《游春圖》《風雨歸舟圖》等等,感受不同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而總結我國山水畫的發展進程,通過對傳統名畫的鑒賞,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新一代學生更喜歡潮流與時尚,對傳統的東西興致闌珊,但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所在,每個炎黃子孫都有責任和義務進行傳揚。作為美術教育者,應在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尋找本土與多元之間的平衡點,通過開展民間美術實踐活動的方式,使學生充分體驗文化魅力。例如:傳統的“骨式畫法”費時費力,教師可將“畫”變為“剪”,將紙折疊后再剪,打開便是同一種圖案,此種方式與教材內容異曲同工,學生有更加充足的時間設計創意圖案,可以是動物、花卉或者吉祥圖案等等,也可根據自己喜好設計帶有時代元素的新圖案,通過創新教學手段,使學生充分體驗到傳統文化魅力。此外,教師不但可將民間美術帶入課堂,還可帶學生走進生活,通過寫生的方式拉近生活與美術間的距離,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如參觀美術館、廣場雕塑、地標建筑等等,還可在傳統節日之際開展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如做月餅、包元宵等等,建立對傳統文化的敬仰,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繼承與傳揚。
綜上所述,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將傳統文化元素滲透其中可有效拓展教學深度與廣度,通過滲透傳統工藝美術、融入地域歷史文化、鑒賞傳統名畫、開展民間美術實踐等方式,使學生的審美能力、人文修養、實踐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科學高效地完成新課改的要求與教學目標,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使學生的藝術鑒賞水平與審美能力得到顯著增強。